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以现代生活为背景的当代民俗中,解决产业化带来的同质性与民俗文化个性之间的二元矛盾已成为当今民俗产业创新发展的新悖论。家园意识是民俗文化的向心点,也是当今产业开发的伦理禁忌。现象学中的个体与群体以"回到生活"来回归自然人性,生活哲学以"宽容"面对诸种日常生活样态的对立与相向,沿承二者导向的理论脉络,民俗主体方可复归于感性的乡土生活,在"宽容"中走向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2.
民俗文化是民间的集体的世代传承的文化.整个民间文化,除极少的非传承非集体的部分外,都是民俗文化.著名民俗学家民间文艺理论家钟敬文先生认为民间文化就是民俗文化,民俗学就是民间文化学,这是很有见地的.民俗包括物质生产民俗、物质生活民俗、社会组织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礼仪民俗、民间信仰、民间科技、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游戏娱乐等几方面,可见,民间文艺是民俗的一个组成部分.民间文艺就是民俗文艺.从民间文艺生态学观点看,民间文艺以外的其他民俗文化,便是民间文艺赖以存活的社会文化环境.民间文艺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而社会文化环境基本上是民俗文化环境、民俗文化又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自然环境对民间文艺的影响,有直接的,有间接的,所谓间接的就是自然环境影响到民俗文化再影响到民间文艺.民俗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构成了环境系统,与民间文艺组成一个紧密联系的生态系统.民间文艺与民俗紧密相联,共存共荣,共消共长.民间文艺与民俗的联系,也就是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艺术反映生活、艺术的唯一源泉是生活,艺术起源于生活,这是早已取得共识的艺术理论基本问题.因此,我们可以说,民间文艺起源于民俗生活,存活于民俗生活文化环境之中.民俗文化就是民间文艺的最佳生态环  相似文献   

3.
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作为人类经济活动的主要载体,产业系统代谢是连接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重要纽带,因此,产业生态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梳理国内外产业生态化研究的相关成果基础上,产业生态化研究要综合运用经济学、生态经济学、产业生态学等相关理论,并以融入社会经济因素的物质经济代谢分析拓展已有的分析方法。围绕我国产业生态化实施路径选择,以促进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动态良性互动为目标定位,强化"让市场说出生态真理"的运行机制;并在时空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区域差异化发展,统筹整体与局部、现在与未来的产业生态化发展。  相似文献   

4.
产业生态化与福建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产业生态化是实现福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福建生态产业总体水平还比较低,以产业生态化促进福建的可持续发展要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发展生态产业,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生态产业的发展,建立有利于促进生态产业发展的企业组织结构,构建生态导向的政策法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5.
重构生态民俗价值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工业社会以来,人类的生态文化观念有悖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客观规律,并受到了大自然的一再惩罚;为此我们提出应对以往的生态民俗文化观念进行深刻反思,重新构建科学的生态民俗价值观念。本文认为重构一是在生产活动方面改变以往只追求单一性资源指标的最大化,而无视生态系统整体性的狭隘生态观念;二是在消费生活领域,摒弃传统民俗中那些消极的、反生态反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适度消费的观念。  相似文献   

6.
益众 《理论界》2009,(8):1-1
长久以来,有关我国满族历史与文化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满学、民族学、历史学、民俗学等学界反复耕耘的一块学术"热土".这块"热土"近来拂过一股清新之风,由辽宁大学江帆教授所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满族生态与民俗文化>一书.以一种不同以往的学术视角,打破了学科疆界,整合了民俗学、人类学、生态学、民族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对满族共同体与族群原生文化、满族民俗建构的生态性本原、满族的认知与象征系统、满族的民间信仰与精神世界构筑、满族的口承叙事与社会记忆、满族民俗的功能、满族的文化适应与文化变迁等满族文化建构与民族生态进行了多维审视与系统剖析,赋予了满族文化研究这块学术"热土"以新的耕耘意义.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建设与资源型企业产业生态化转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源型企业产业生态化转型是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文明建设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面对资源型企业产业生态化转型动力不足、技术制约和融资瓶颈等问题,必须转变思路,拓宽视野.文章认为,应该加强对资源型企业产业生态化转型的组织和规划,提高转型的成功率和增强与区域产业发展的协同;把握好产业转型方向和模式,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完善产业生态化转型补偿机制,深化资源型企业产业生态化转型的实现基础.  相似文献   

8.
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产业向生态化转型是提升国际产业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式和路径安排.新常态下广东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仍存在困境.解决问题的路径是积极进行产业生态化转型,需要企业、产业和政府等层面,从制定发展规划、强化激励机制、合理构建产业结构、鼓励生态化技术创新和科学设立监督机制等方面努力,建立全方位的生态化产业体系,重塑广东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9.
实现旅游产业的全面生态化是在旅游产品开发中实现美丽内蒙古的主要路径.在深入分析呼伦贝尔市生态旅游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找到了制约生态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并从生态旅游与新农村牧区建设相结合、打造生态旅游品牌、生态旅游与林区经济转型、调整生态旅游产业结构及生态旅游信息化建设方面探索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助推旅游产业的全面生态化.  相似文献   

10.
民俗是民众在生存活动中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原生态民俗质朴而鲜丽的形式结构承载着人类的善真追求,富含人文生态和审美特性.作家艺术家对民俗生活的创化,使文艺民俗成为文艺创作中最具有民族性、文化性和历史性的题材类型.作家对原生民俗的摹写,是生活原型与生命本真的契合,反映了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规律性.作家对再生民俗的整合,是生态美与典型美的融构,更能显示人文生态思想情感,更具有民俗美的魅力.作家对新生民俗的创化,是一种超越民俗形式的生命活动,它重新唤起人类的善真的生命选择精神,获得"天人合一"、"史今同构"的审美愉悦.  相似文献   

11.
民俗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民族文化的象征,也是人们精神文化的灵魂.随着西方民俗文化的传入,中国传统民俗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变迁.本文则从中西民俗的差异与对比、中国民俗的变迁与革新等角度对"俗随时变"等论题进行深入地反思.  相似文献   

12.
当代生态生产力的科学内涵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生产力是一种能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产力形态,当代生态生产力是生产力发展的"当代性"与"生态化"的有机结合,其"当代性"表现在当代生态生产力的发展要以高新科技的发展为物质基础;其"生态化"表现在当代生态生产力的发展要符合生态化的标准,并且能够实现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民俗文化总是带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民间性,总是与一方水土息息相关,不可分离。它既是一种局限性,又是一种特色,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基于对民俗的概念和内容的分析,结合古镇开发和民间工艺品开发对民俗产业发展前景进行了探究,认为作为产业的开发和作为民俗文化的传承将是永恒的主题。社会和谐发展才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结合海南黎族婚俗和黎苗“三月三”节目民俗文化,论述其民俗生态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5.
生态足迹分析法的兴起,为可持续发展的定量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以山东东营市为例,对2005年至2009年东营市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东营市生态足迹需求在逐年加大,而生态承载力的供给却在缓慢下降,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之间出现“剪刀差”,生态足迹赤字有加大的趋势.减少生态足迹需求和增加生态承载力的对策:资源开发与保护相结合;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以资源产业为主体的产业多元化;推动产业生态化改造,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深化体制改革,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以体制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巫文化已渗透于土家民俗文化的各个领域,并具有历史久远、渗透广泛、巫医结合、与民俗相融、功利性与世俗化等特点。土家民族地区的巫文化是土家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土家民俗文化中的不成文法典,是土家民间医药、科技等的重要补充,是武陵民族地区现代民族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的风向标。因此,应对巫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7.
杨东篱 《天府新论》2010,(1):123-126
民俗文化产业与“伪民俗”之间的关系异常复杂,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产业化的民俗文化等同于“伪民俗”,也不能完全否定它们之间的联系。产业化民俗作为宣传、更新传统民俗的当代新民俗与歪曲甚至抽空传统民俗的当代“伪民俗”这两种情况都是存在的,其中后者目前呈现了愈演愈烈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当代文化产业开发程度比较低,产业化的方式和水平比较稚嫩。为了纠正当前我国民俗文化产业化的这些缺点,使其尽量避免走向“伪民俗”,应该确立“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开发方式和原则。  相似文献   

18.
方言不仅仅是人和人之间交流的语言,还是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是具有地域特征的非物质性历史文化,是城市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文化城市的建设中,方言不应该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它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是独特的文化民俗和情感心态的反映.方言民俗的保护和开发是文化城市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中原庙会群与中原宗教音乐、民俗艺术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原地区作为开发较早的地区,古庙会对其宗教艺术及民俗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影响很大,这也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中原地区的宗教音乐与民俗文化是以寺庙和城镇为中心发展而来的.中原地区古庙会的发展变化,是中原地区宗教音乐和民俗艺术文化发展的缩影.  相似文献   

20.
国有林区肩负着繁荣国家生态文化的重要使命.从原始社会、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等四个阶段重新归纳审视生态文化价值认知的演变,提出通过正确评估森林生态文化价值、促进林业"生态+文化"的产业融合、构建发达的林业生态文化产业体系、提升林产品文化附加值等方面推动国有林区生态文化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