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世界能源的匮乏,各国竞争的日益加剧,新能源开发成为保证人类存续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极其重要的研究课题。以基因技术为核心的第二代生物燃料产业化必将成为新能源产业的关键性支柱。因此,推进基因专利保护,通过立法和司法的完善为生物燃料开发提供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是我国的新能源战略。通过分析第二代生物燃料产业下基因技术保护遇到的困难,并据此提出在关注基因技术进步的同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配套规则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阅读与作文》2010,(4):20-24
这是一个离谱的要求:在今后几十年里,世界需要逐步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显著减少温室气体。目前的技术只能让我们走到这一步了,我们需要拥有重大的技术突破。  相似文献   

3.
随着替代燃料需求置的激增,大大刺激了乙醇燃料市场的发展。但在美国的大草原上,另一种销售前景颇佳的能源正在悄然滋长。与玉米不同的是,使用这种生物燃料可以减少汽车对地球能源的消耗与污染。  相似文献   

4.
在当前全球石油资源日趋减少、石油供应动荡不定的形势之下,生物燃料以其可生物降解、无毒性、对环境无害、可利用资源丰富等诸多优势,正在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迅速发展。大力发展生物燃料不但可以有效保障国内能源安全,保护生态环境,还可以拓展农业功能,发展循环经济,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以生物燃料的生产、经营链为主线,结合协调制度(HS),根据《农业协定》和《补贴与反补贴协定》等相关法律法规,将生物燃料补贴分为使用《农业协定》的补贴和《补贴与反补贴协定》的补贴两类,并分析不同种类生物燃料补贴与相应法律法规之间的关系。同时,由于WTO构建的补贴体系缺乏对生物燃料补贴的明确规定,直接影响了对生物燃料补贴的有效规制。  相似文献   

6.
生物燃料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全球的能源危机问题,并由此引起了各国的广泛重视。但是由于生物燃料的原材料主要是玉米、甘蔗等粮食作物,因此生物燃料产业的发展必然会对粮食安全问题造成一定的影响。文章从生物燃料发展对农产品市场、农业投入、农业发展以及家庭福利状况影响等四个方面,对目前的研究进行了述评,以期为我国的相关研究作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并为我国相关政策的出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随着各国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中国有必要建立自己的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体系。本文通过对成熟排放权交易体系的介绍和比较,再结合对数平均权重分解法分析所得的中国的国情,对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体系提出构想。  相似文献   

8.
为了应对能源、环境和经济困境,近些年来,生物燃料有了迅速发展.生物燃料既使我们看到了希望,也使我们面临新的问题.生物燃料在发展过程中,不仅需要技术支持,还需要政策指导.  相似文献   

9.
近几十年来,尽管中国和美国存在着诸多分歧,但奇怪的是,大气中化石燃料的碳排放这一问题现在却让我们有了某种共同之处。两国产生的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合起来几乎占了世界排放量的一半。而且,从2000—2007年两国的能源消耗竞翻了一倍,中国的全球排放份额由13%上升到24%,首次超过了美国的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  相似文献   

10.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对我国的挑战与对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面临严峻的挑战,全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将对我国的和平发展形成新的严重制约。国际社会在减排义务分担方面要体现"公平发展"的原则,尊重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国家能源消费的特点及变化规律,要全面权衡和正确把握适应、减缓和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应对气候变化战略与我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完全一致。我国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加速发展可再生能源,到2020年,GDP的CO2排放强度可比2005年下降40%以上,为全球减缓CO2排放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1.
围绕温室气体信息披露这一研究主题,以2011—2016年中国受邀回复CDP碳披露项目问卷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多元概率比回归分析方法首创性地探讨董事会组成中的独立董事比率及女性董事比率对中国公司披露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独立董事比率愈高的公司,愈可能回复CDP问卷并公开披露温室气体排放量信息;女性董事比率或女性董事人数则与公司是否公开披露温室气体排放量无显著关系。此外,本研究发现,独立董事比率与女性董事比率皆显著正向影响公司披露气候变迁所带来风险与机会信息的可能性。此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中国女性董事所发挥的功能,并为获知温室气体披露信息影响因素提供经验数据,进而为董事会、监管部门以及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全球气候变化及相应的温室气体排放问题 ,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文章分析了发达国家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历史责任 ,评价了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能源政策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长的客观效果 ,对未来我国的能源消费和相应的CO2 排放的趋势进行了预测 ,分析了我国未来在温室气体排放问题上可能面临的压力 ,以及未来可能采取限控措施的代价和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并对我国能源战略有关政策提出了进一步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欧盟和其主要成员国一直保持积极的态度应对气候变化,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和法律,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领导者。欧盟早在1991年就发布了第一个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和提高能源效率的战略。欧盟及其主要成员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立法可以为我国制订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政策以及建立法律长效机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总量控制是减缓气候变暖、减排温室气体的重要制度。通过分析温室气体排放控制路径选择,论述了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控制法律机制的概念、特征和内容。结合我国国情,分析了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控制法律机制的体系与内容构建,提出了建立以政府温室气体总量管理为主导,具体排放源减排温室气体为主体,公众广泛参与及国际密切合作的法律机制目标,为保障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控制的实现提供法制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关于温室气体排放权的性质有两种观点:认为温室气体排放权仅仅是进行温室气体排放的资格或许可,是政府的一种新型管制工具;或者,认为温室气体排放权是一种特殊的财产权利。立法实践中,温室气体排放权基本上被视为一种政府管制的工具。从生态系统服务的视角看,温室气体排放权其实是对生态系统服务的获取权,应当作为一项财产权利。根据新型财产权的观点,温室气体排放权是国家为了解决气候领域的公地悲剧而创设的具有公法和私法双重属性的管制性财产权。  相似文献   

16.
温室气体排放权是在指定时期内排放一定数量温室气体的权利,它也是一项财产权。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分为总量控制型交易与基线和信用型交易两类。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不仅可以有效地降低碳减排的成本,还可以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碳汇经济。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推行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既可以引导产业结构向低碳转型,又可以创新海洋经济的发展模式,应选择基线和信用型交易的模式。通过创建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市场,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碳汇经济的发展提供平台。  相似文献   

17.
人类长期使用化石能源将会给社会、经济带来不可持续发展。煤、石油作为不可再生能源终将耗尽,能源安全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发展新能源经济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水能、核能、太阳能、风能的发展又有其局限性,束缚其发展。在未来发展新经济能源中,生物能源将起主导作用。它没有风能、太阳能生产的不稳定性,不受区域自然条件的限制,安全、清洁、低碳、环保,生物能源的原料是可再生的完全可以替代石油和煤。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发展生物能源具有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生物能源将是今后中国能源战略规划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8.
概述 《农业展望》是驻巴黎的经合组织同驻罗马的联合国粮农组织协力完成的一项报告,旨在更新全球商品市场10年评估的信息,其中包括召集两组织内商品、政策领域的专家对近年来的发展及新问题进行分析。本报告所涉及的关于生产、消费、存储、贸易和价格的说明分析,其时间跨度为2007年至2016年。报告中的统计数据涵盖了诸多关键的外部因素,如宏观经济的表现、农业及贸易政策、技术发展的趋势以及消费倾向;但不包括诸如气候突变等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先介绍欧盟排放交易机制(EU ETS)的基本内容、原则和步骤,进而对英国国家审计署(NAO)关于英国实施EU ETS的审计报告作一简介.该报告总结了第1、2阶段英国实施EU ETS的概况,并提供了第3阶段执行方案的协商结果.NAO审计报告对我国开展节能减排审计的主要启示有:政府审计机关应在节能减排中发挥积极作用;加强节能减排审计理论研究;借鉴国际节能减排审计经验;加快节能减排审计立法;建立健全节能减排审计准则以及重视节能减排审计公告的力量.  相似文献   

20.
国际上对温室气体减排信息公开问题的研究,集中在私人减排信息披露领域,西方发达国家的私人减排信息披露制度建设比较成熟,对于公共减排信息披露也就是公共减排信息公开问题的研究成果则很少,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建立的区域性的公共减排信息披露制度也存在很多问题.哥本哈根会议提出了建立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全球统一的减排信息公开制度的要求,中国等发展中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应该坚持以人均历史排放理论为基点来构造全球指标配额体系、发达国家出资帮助发展中国家建立信息披露的各种软硬件设施的原则,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建立起全球减排信息公开的统一规范与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