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辩证法思想虽然在中国广泛传播,但人们对辩证法的理解往往是放在认识论上,忽视了情感的维度,这是对辩证法不完整的解读。辩证法作为一种追求真理的方法,与单纯的主体性反思不同;辩证法思想内在包括的对话形式告诉人们,认识不仅需要关注道理的客观有效性,同时还要关注道理传播的正当性,因为正确的道理在社会传播中有可能被歪曲。道理的客观有效性是辩证法的内容,道理传播的正当性是辩证法的形式。辩证法的主旨是通过批判和超越逐步趋向真理,超越的动力不在内容之中,而在形式之中,因此,超越当下局限性的根本是对偏见的超越。考察辩证法的情感维度需要将偏见作为研究对象,以求在情感机制中寻求消灭偏见的手段。  相似文献   

2.
在20世纪的中国思想史视野中,孔子的天命观经历了一个被除魅化的过程,其结果是遗失了孔子思想的真意,为了客观把握孔子天命观的本来意蕴,依据《论语》中天的功能和孔子本人对于天命的情感态度,可将孔子的天定位为宇宙的主宰者。为进一步判定孔子天命观的超越形态,对于新儒家代表人物牟宗三的内在超越说进行辨析,孔子的超越精神与基督教的外在超越和心学化的内在超越存在差异,孔子的超越形态是中道的超越。这一超越观在战国中期以后被逐渐遗失,但它的重新发掘对于我们客观把握孔子之超越精神以及重建当代国人的终极关怀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超越是主体面对严重的心理挫折,经由理性再认,对自己的需要和动机的转换,其意义是通过对较高层次需要的满足,来补偿所曾遭受的情感挫折。超越同样是弗洛伊德意义上的升华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学理基础则是荣格的力比多守恒原理。超越的最主要表现是成就,它是挫折心理积极转向导致的奇迹,却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期盼的奇迹。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对宗教与艺术超越人生所达到的永恒无限之境的具体描述为基点,比较了宗教超越与艺术超越的生成方式、对现实世界的关系以及与人生的关联程度。宗教的超越之境以汇集一切真善美的方式生成,它是对人生的覆盖与遮蔽;艺术超越则是审美者由现实的具体事物与自身的审美情感相契合印证而进入一种迷狂状态,达到超越之境;它根源于人的自由本性,是对生命的颂扬,对自由的礼赞。  相似文献   

5.
可能情感主要有四种:未命名情感、未体验情感、他物种情感、人造情感。人造情感技术首先要解决情感的数字化问题,这是人工智能工程的难点,难的原因在于电脑无法像人类意识那样追求意义。人工智能是科学,科学是按因果律的思维方式建构起来的,追求确定性,人类意识的时间性本质决定了它按目的论的方式存在,追求可能性,且不能吻合现代科学的证伪原则,因此人类情感不可能被完全数字化。但是人类情感和智能可能被部分数字化,人工情感和人工智能可能在部分方面弥补或超越人类情感或智能。数字技术和人文学科联合才能互动发展,因果论和目的论两种思维方式一道被重视才能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王安忆早期小说创作过多地局限于个人经验和个人情感。《小鲍庄》是一个突变,树立了作家超越自我的信心。从《叔叔的故事》开始,真实性不再是小说的必要规则。《伤心太平洋》和《纪实与虚构》凝结了王安忆小说创作超越意识的最新成果。《长恨歌》及其之后的一系列新作,表明了王安忆小说创作艺术水准的更高层次。自我意识与超越意识的相互消长,是王安忆小说创作取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今天,当人们把中国古典园林作为文本重新阅读的时候,是以与古人完全不同的视野去欣赏它。古典园林的诗性空间结构与时空语言,使园林具有超越时代、超越民族的永恒魅力。本文提出诗是园林的核心,分析了中国古典园林诗性空间的特征与情感语言。  相似文献   

8.
分析指出,自卑情结是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自卑是人类的正常情感,用适当的方式超越自卑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远大前程》中的三个主要人物皮普、郝薇仙和马格韦契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情结,并且选择了不同的超越自卑方式。这些不当的超越自卑方式是人物悲剧命运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奈何之情与六朝文学情感空间的拓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奈何之情是在一般与官能相通的喜怒哀乐之情之外更为复杂的情感,它在起初伴随人的生命意识的觉醒而觉醒,又因自我理性对生命规律的痛切认识而和自我密切关联。但在中古文人那里,因为玄学的渗透,这种情感融入了对人之生命整体的、终极性的反思而实现了对一己功利性情感的超越,从而具备了审美意味。这种审美情感的形成,使文学表达的空间得到有利拓展,也使文学反映人生的深度得到了保障。从此,文学的本体性特征日益明显,和个体之间的关系也日益密切  相似文献   

10.
论“死”——庄子与儒家死亡观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死亡,是人类最庄严的话题之一。庄子和儒家面对死亡所表现的情感和态度,以及备办葬礼的要求却各不相同。然而,两家都在超越死亡、追求人生的不朽和永恒上做出了积极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1.
情感与理性历来被关注。情感和理性在自身层面能够达到一定统一,但二者真正统一需要超越情感和理性层面,即在高层次精神境界方可实现情感和理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巴金和艾青有相似的情感个性,他俩都是有忧郁性情感的真诚的诗人。相同的生活年代和相似的生活经历使巴金和艾青形成了相似的创作路径,在他们长达6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都出现了两次创作高峰:第一次创作高峰为20世纪中国文学贡献了一批示范性经典作品;第二次创作高峰使他们的创作超越了文学的意义,具有思想史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文化移情是连接原语和译语文化、情感的桥梁和纽带,是立足且超越于本土文化的跨文化情感对话。民族文化中心主义、文化定势与偏见是翻译中文化移情的两大障碍,文化移情应做到知觉移情和交际移情的适度。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狂人日记》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及现代民族的压抑性情感对立结构。这个结构的两个基本版本在以后的演变中 ,一个遭到贬抑 ,另一个则不断得到强化和突出 ,从而对中国现代文学及现代民族情感产生了持久的结构性影响。或许到了王小波 ,写作才真正开始了对此结构的实质性的艺术超越。本文试图将《黄金时代》放在此历史话语的背景下 ,来细致地分析王小波写作对国人情感的解放意义与其经验理性和文本叙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由于文化背景、情感起因、生成过程的不同,壮美与崇高两个概念存在很大差异。壮美是内在修养叠加后的大丰沛,崇高则是情感阻滞后的大喷薄。壮美更适合表述社会精神,而崇高则更适合表达抗争过后的痛感超越。前者被归入“美”的范畴,而后者被归入“悲”的范畴。  相似文献   

16.
学习性情感对青少年学习技能、过程及成就有重要影响,但这种影响是二维的,无论积极情感或消极情感都可能对学习行为产生增活或减活作用。西方对消极学习性情感的研究已逐步超越传统的压力应对模式,更加注重个人发展和成长,同时对积极学习性情感的关注越来越高,其研究成果颇具启发性。  相似文献   

17.
生态关怀是指对自然生态环境及其组成要素的关爱之情。它是人类在与自然界长期共存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超越于狭隘功利主义的博爱之情,是一种非道德的道德情感,非宗教的宗教情感,非审美的审美情感。  相似文献   

18.
阅读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理智转换和情感交流的一种活动。阐述了阅读的意义在于继承和创造两个方面,认为人们通过阅读接受人类文明成果,丰富自我,完善自我,同时通过阅读超越前人,超越作者,在阅读中继承、创造并发展了人类文化。在此基础上,提出开展个性化阅读,在个性化阅读中培养学生自由创造的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19.
摘 要:绘本是一种用图画和文字共同讲诉一个完整故事并传递丰富情感的启蒙读物,在培养幼儿审美意识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幼儿审美意识是一种审美敏感性,是超越纯粹意识的能动反应,是情感和想象力交织的自由意识。绘本中的色彩、图文、造型以及故事传递出的情感是幼儿形成色彩统觉美、图文认知美、造型艺术美和情感体验美的由具体到抽象的审美刺激。教师则需要将这种外在刺激,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与实际经验结合、与真实情感沟通和与艺术形式融合的实践方式转化为幼儿内在审美意识,从而促进幼儿审美意识的迁移。  相似文献   

20.
人生作为人的生命活动,是以意欲为基础动力、认知为机能工具、情感为价值意向组合而成的心理和行为的统一活动,其本质则是包含多层次需求而又呈现为自由创造的历史活动,从而必然派生出超功利的审美活动。审美是人生的必然产物,它依附于人生,是人生的一种超越形式,一种审美层面。审美又积极影响人生,促进人生。审美给予人生以一种自由创造形式的能力,赋予人生以一种超越境界(态度),激发和促进人生实现从心灵走向现实的自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