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未发已发这一宋明理学中的老问题,王阳明继承了宋儒关于未发的本体与境界两种理解,并以良知或致良知这一核心概念为纽结,详细地对与未发已发相关的中、和、未发之中、已发之和等概念进行了分疏解析,对未发已发的关于做了很多细微的区别,从而进一步将未发已发的理解推向纵深。 相似文献
2.
3.
匈奴墓葬中普遍发现的殉葬发辫以代替殉人的现象,是匈奴民族独特的、具有浓厚萨满色彩的丧葬习俗。但其中赋予断发殉葬这一行为的宗教的、情感的、礼制的意义却是普遍存在的,以断发、断指、断爪(指甲)、断腕等作为宗教贡品的宗教文化记录在世界各地都曾普遍存在,以断发为代表的对于极端情感的表达方式也是许多民族所共有的。匈奴人的发殉,在对待头发的态度上,无疑是与儒家文化"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伦理观念相冲突的,但其处理头发的具体形式,即以丝绸锦囊包裹,将头发和指甲放在一起埋葬于棺椁之中的具体方法,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中原礼制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5.
《史记·陈涉世家》:“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论者往往解释说,这是谪发闾左去戍守渔阳。为什么作为贫弱的普通民众的闾左会沦为罪犯而被谪发呢?这是长期以来所没有解决的一个问题。近年来有的研究者试图说明这个问题。卢南乔《“闾左”辨疑》(载《历史研究》1978年第11期)一文指出了这样两点:其一,闾左是“七科谪”之一,因为晁错、应劭说秦的“七科谪”的时候都提到了闾左;其二,《史记·大宛列传》张晏注所说的“七科谪”,其中六科与晁、应之说相同,只有一科不同,张晏说里没有闾 相似文献
6.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鲜卑入居中原,成为活跃于当时北部中国的一支重要军事力量和政治力量,对尔后的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不仅表现于府兵制等政治制度上,甚至鲜卑的许多风俗习惯也极大地影响着后世人们的生活起居,如隋唐一度盛行的各类鲜卑式服饰、饮食等等均与之不无关系。本文试以魏晋鲜卑“荣发”习俗作一简要考述。一关于鲜卑发式,各类史书记载甚略,且多与同属东胡系统的乌桓联系在一起。据《三国志·魏志·乌丸鲜卑传》,“乌九者,……悉类头以为轻便,妇人至嫁时乃养发,著句决饰以金碧,犹中国有冠步摇也;”鲜… 相似文献
7.
8.
张全民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1)
对于《礼记》的“礼不下庶人”的记载,学者们大多深信不疑,将它看成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礼法特点。其实,“礼不下庶人”是讲具体的礼仪规定的,不能抽象成阶级原则;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事实上看,庶人都是有“礼”的。目前学术界流行的酬酢之礼不下庶人、庶人无力行礼、庶人假士礼而行、战国以前礼不下庶人、贵族之礼不下庶人、宗法礼不下庶人等说皆有难以自圆其说之处。究其原因,是由于理论前提、思维方式、论证方法等方面的错误所致。 相似文献
9.
"兴象"是中国传统诗学中的一个独特的范畴,在它身上凝聚着我们民族特有的诗性智慧与审美体验方式,从而受到唐代诗人的普遍认同与尊崇。唐代诗人从四个方面对"兴象"进行了阐释:"兴感",诗歌创作生发论;"兴象天然",诗歌创作特征论;"兴寄",诗歌创作反映论;"兴会",诗歌创作灵感论。 相似文献
10.
"的"字最早见于《诗经》,经实词演化成一音多义字,经实词虚化(转声虚化)成多音多义字,一跃而成为最常用字。"的"字的演变说明了汉字是以形指义标音文字。 相似文献
11.
翻阅部分方志及论著,见到许多人讲方志起源,必称《周礼》,清人章学诚堪称代表。其说云:“余考之于《周官》,而知古人之于史事,未尝不至纤悉也。‘外史掌四方之志’,注谓若晋乘、鲁春秋、楚博杌之类,是一国之全史也。…………方州虽小,其所承奉而施布者,吏、户、礼、兵、刑、工,无所不备,是则所谓具体而微矣。国史于是取裁,方将如《春秋》之必资百国宝书也,又何可忽哉?”(《方志立三书议》)又云:“惟念方志为外史所领,义备国史取裁,犹《春秋》之必资百同宝书也。”(《为毕制府拟湖北通志序》)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就目前多数国家所接受的经合发范本和联合国范本的产生及其差异进行分析,以求对世界各国签订双边税收协定起到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3.
企业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国有企业的党员比例较高。党员应当成为企业的优秀人才和中坚力量。本文重点阐述如何在学、干、带上下功夫,引导党员争当业务技术能手、争创一流业绩,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国有企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经济要发展,基础设施需先行。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逐渐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使得经济增长的基础设施瓶颈得到了一定的缓解。我国华东、华南等沿海地区经济的繁荣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较高的基础设施水平,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之所以成为主要的外商投资地,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东部地区高水平的基础设施。目前“泛珠三角”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方面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16.
17.
坊间著作多以皎然诗句之半诗情缘境发为据,以为皎然所论在于情与境互相生发,境为情源;而忽视了此半句之下文法性寄筌空.以全诗论,皎然所论情、境,不同于物感说心与物之感发. 心与物之空观,在于物迁与物不迁、有情与无情之中道.皎然并末因境空和无情而走向寂灭的空巷.心不为物迁、心不为境转,心不为情动;且能寂照双行,转物转境,这是大乘空宗中观的诗意写照. 相似文献
18.
周敦颐思想是刘宗周“慎独”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刘宗周以“独”为本体即是对周敦颐“太极”本体的继承;进而其又于周敦颐《通书》中“几”字体认出“诚意”功夫之入手处;而其一生最重要的著作《人谱》亦是对《太极图说》思想的进一步完善。刘宗周“慎独”思想包含了其对周敦颐“无极而太极”思想的继承与发越。对刘宗周“慎独”思想形成渊源的再探究,对于合理定位刘宗周在宋明理学时期的学术地位及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逻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以时禁发"是指根据不同节令对捕杀某种生物的封禁和开放所作的明确规定.<左传><国语>对"以时禁发"生态意识有大量丰富的相关论述."以时禁发"生态意识产生的原因与我国古代对农业高度的重视以及古人仰观俯察、法天则地的"天人合一"思维方式有关."以时禁发"的生态意识,强调的是人应当遵循自然规律,"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20.
“Katharsis”是亚里士多德《诗学》中所用的一个术语。朱光潜先生译为“陶冶”,但有的学者认为应当译为“宣泄”,亦有的学者认为应当译为“净化”《剧本》1961年第11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katharsis”原文来看,如果作宗教术语,意思是“洗净”,如果作为医学术语,意思是“宣泄”或“求平衡”。亚里士多德认为通过文艺,可以使人们太强或太弱的感情得到katharsis,使之归于平衡、适中。中国的孔子,也有一个与亚里士多德“katharsi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