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公民意识和公民一样,对于我国来说是"舶来"概念.志愿活动也是来自于并且兴盛于西方的社会性公共活动.随着我国建立现代国家的推进,现代市场的、自主的社会的生成,公民身份的确立,以及更深层次的个体公民意识的确立就成为题中应有之义.公民意识的确立是个人作为国家成员必须建立的身份意识.公民意识的确立能够推进公民更好地理解公民身份、履行公民责任与义务,维护公民权利.志愿活动是培育公民意识的有效途径,通过志愿活动,公民理解公民意识的构成,认识公民身份的意义,进而寻求公民权利义务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社会保障权与传统的公民权利不同,是一项需要国家积极地履行保障义务才能予以实现的法定权利。现代国家在公民社会保障实现方面承担着确认权利体系、进行制度设计、提供公共福利的系统供给与服务、司法审查与救济等全方位的国家保障责任。  相似文献   

3.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价值基础是公民权利的理念;社会保障制度所直接对应和满足的是公民的社会权利,但是它实际上支持着包括法律权利、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在内的整个公民权利体系,反过来,基本的法律权利、政治权利,则既确保了公民之享有社会保障具有“应享权利”意义上的正当性,也为公民主动争取更多的应享权利提供了手段意义上的可能性;包括享有社会保障在内的公民权利必须要由公民的义务来对应和平衡,但这主要是在整体意义上的对应和总体水平(而非个体水平)上的平衡。  相似文献   

4.
以德治国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德治国”的基础是以德育人,其根本任务是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实现道德素质更新和德育创新。培养公民现代的科学精神、道德责任义务、公正观念、诚信意识和自律能力,实现道德教育向养成型、和谐型、开放式、自主式转轨。  相似文献   

5.
公民意识表现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民意识主要指社会成员对待公民社会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它是公民社会的前提和基础.本文以成都市城乡公民意识和行为的抽样调查数据为依据,分析了公民意识的内涵、结构和特点,构建了公民意识钻石图,即公民意识四维度可视图--公民权利义务认知度、公共事务关心度、公民社会价值观认同度和公民参与行为意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性别、居住地、教育程度等变量在四个维度上的公民意识差异及其显著性,以及这些变量对公民意识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向.  相似文献   

6.
公民身份也称为公民权利.公民身份的确认和公民权利的保障是国家权力必须承担的责任.公民权利对每一公民都应该是平等的.社会权利是公民身份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相联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对公民身份的普遍确认和公民权利的保障.城市外来人口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现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确认了城市外来人口在流入城市的实质性公民身份,是对城市外来人口社会权利的确认和保障.杭州市政府把实现外来人口和原住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建设品质之城的重要举措,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对外来人口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但是,杭州市外来人口在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政府必须在强化公民权利意识的基础上,完善相关的制度和政策机制,才能真正实现外来人口和原住民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相似文献   

7.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现代宪法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制度民主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现代世界各国宪法(包括资本主义类型宪法和社会主义类型宪法)对于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都比早期宪法更为重视。所谓公民权利是指受宪法和法律保护的公民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享受的权益和行使某种行为的可能性,公民义务则是法律规定的公民对国家和社会应该履行的一种责任。由宪法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被称为基本权利和义务,它对于其他各项权利和义务说来,具有首要的意  相似文献   

8.
关于行政听证制度若干问题的研讨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行政听证的目的在于弄清事实,发现真相,其核心是质证,即“给予当事人就重要事实表示意见的机会”;其本质是公民运用法定权利抵抗行政机关可能的不当行政行为,并缩小公民和机关之间因为地位不对等所造成的巨大反差。行政听证制度已经成为现代行政程序法中的核心制度,建立并完善这一制度对于保障公民权利,实现社会公正,保证依法行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依法治国与公民权利意识张敏依法治国作为一种治理国家、维护国家和社会秩序的最佳模式,其实现需要从各个方面做出努力。但是从根本上讲,最主要的基础性工作是培养公民的权利意识。普遍的公民权利意识会有力地推动法治化的进程。尤其是在我国封建专制历史较长,公民权利...  相似文献   

10.
受教育权作为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其社会权属性要求国家积极建立教育制度,完善教育法规,提供教育设施以保障其实现。我国宪法规定的国家对教育的发展扶持义务,不仅可作为补充受教育权的宪法论述,而且可被视为国家追求的目标和责任,因此具有最高位阶的客观法效力,能够对国家权力产生法律约束,有助于平衡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之间的紧张关系,是宪法保障公民权利的中庸之道。宪法的国家教育目标务款要求立法机关积极作为,完善教育立法,充分保障公民平等受教育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公民意识是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政治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始终注意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教育和培养。具体而言,应主要围绕国家民族意识的增强、民主法治精神的渗透、公共情怀与公共理性的培养、权利义务观念的强化几个方面来进行。  相似文献   

12.
受到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民存在着权利意识不均衡、民主意识不清晰、法治意识不深刻、公德意识不牢固等意识缺憾,影响到了我国农村的现代化进程。在网络向农村广泛普及的历史阶段,应该借助网络加强针对农民的公民意识教育,推动农民参与现代社会的实践,进而培育我国农民的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13.
“公民教育”就是通过一定教育为国家培养合格公民。公民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公民意识.发展公民素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充满活力的社会。公民教育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四个方面的价值。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对公民教育的发展和完善同样具有极大的环境效应。公民教育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4.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effect of the state on participation in human rights international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INGOs) from 1966 through 2006, using random effects negative binomial models. Civic participation in human rights INGOs is not responsive to human rights abuses of the state, but is affected by th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provided by the state. Two intertwined dimensions within the state, democracy and state capacity, are found to be important in explaining cross-national variation in this participation. Strong state capacity magnifies the effect of democracy. A strong democratic state generates the most favorable condition. A strong but authoritarian state, however, is the most unfavorable, because it has both the motive and the capacity to restrain its citizens’ global civic engagement. In contrast, an authoritarian but weak state lacks adequate capacity to intervene, and thus tolerates more participation than its strong counterpart. Over time differential participation across different types of states has not been diminished. This study reveals the role of the state in mediating between local citizens and global civil society, and develops a state-centered explanation for unequal participation in human rights INGOs across countries.  相似文献   

15.
公民文化建设的价值尺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马庆钰 《文史哲》2003,(3):122-127
公民文化建设或称公民政治文化建设与公民道德建设在一些方面虽有重合 ,但无论在本质、内容还是目标上 ,二者都有很大差别。为了避免因强调公民道德建设而模糊和忽略公民文化建设这种情况的发生 ,以宪法为基本根据 ,提出并论述公民文化建设的一些规范和准则 ,对于公民社会建设 ,无疑具有现实操作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公民新闻是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公民新闻的发展使公共领域的社会结构再次发生转型,使现代公共领域的建构成为可能。公民新闻传播具备建构公共领域的所有要素。是当前公共领域建构的理想形式。随着更加自由民主的法制社会的建立及公民新闻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将有更多的普通民众参与到社会事务的管理中来,公共领域将逐步建立。  相似文献   

17.
公民法律意识是实现法治国家的思想基础和社会人文背景。必须把公民法律意识培养纳入意识形态建设工程,成为推动法治国家进程的支撑及其内在驱动力。  相似文献   

18.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战略性基础性工程,有利于夯实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人文基础,有利于扩大对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党执政地位的政治认同,有利于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平稳和有效运行,有利于激活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发展的内在动力。要在正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公民意识科学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强化学校公民教育、扩大公民政治参与、推进政治制度建设、内化核心价值体系等多种渠道强化公民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19.
公民道德建设是提高民族素质、形成良好社会风尚的基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必须长抓不懈.在公民道德建设中,我们应将公民道德建设与法制建设相结合,发挥法律普遍性、明确性、强制裁性的优势,在新形势下加大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力度,促进、保障公民道德建设健康发展,从而将公民道德建设推向新的更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20.
城市基层民主发展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程,社区是城市社会的基层,城市社区治理的多元结构为公民参与基层民主创新提供了制度平台,而公民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创新实践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价值,也推动着城市基层民主的实际运转,是现代民主在社区微观层面的实现。在公民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实践中,公民利益与权利得到实现,理性协商的公民精神得以培育,现代公民的主体性得到彰显,社区公民组织成长起来,民主不再抽象,不再陌生,而首先在社区范围内成为公民触手可及的真实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