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能使人如视其状 ,如触其物 ,如临其境 ,取得最佳的绘景摹状的表达效果。例如王维《观猎》 :草枯鹰眼疾 ,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 ,还归细柳营。“枯”、“尽”用字准确、形象。正因为草枯、雪尽 ,所以才马蹄轻 ,鹰眼疾。“疾”、“轻”状猎骑迅速跟踪而至。又如杜甫的《登高》 ,诗人选取了六件有代表性的具体事物 :风、天、猿啸、渚、沙、鸟飞 ,每种景物用一形容词来形容 (末一字除外 ,是动词 ) :急、高、哀、清、白、回。秋季风劲 ,且站在高处 ,故觉风“急” ;秋季天高气爽 ,故显得格外高 ;夔州一带多猿 ,啼声凄切 ,所以诗人用一“哀”字写…  相似文献   

2.
达斡尔人的鹰猎与历史经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十七世纪以前达斡尔族物质文化方面的成就,中外史料留下了不少记载。“……其野丰水草,多牛马,牛马以谷量,其人民种族繁多,约之为打牲、游牧、力田三类。咸猛鸷轻迹,精骑射。地苦寒,秋季即大雪,皑皑数千里,冰厚逾丈,踰万物咸蛰。而人民日益发舒,伍伍什什,臂鹰腰枪失,大合围山谷间。或遴车徒其马力,载麦与豆输他境。穷日久行,腾赶泥雪中,习以为常”。可见当时狩猎业在达斡尔人经济活动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汉字是人类文明史的“活化石”,它真实地记录和反映了华夏民族在历史进程中的生活方式和观念意识等。华夏先民从狩猎游牧的洞穴树巢生活,逐步改变为畜牧农耕的安定家居生活,无不与人们猎养豕猪的活动密切相关;汉文字作为民族文化载体,真实地记录和反映了华夏先民猎养豕猪的生活情境以及智慧和勇敢,猎养豕猪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本文从“豕”部汉字的演化,探讨猎养豕猪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东北少数民族赫哲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具渔猎生产特色的宗教信仰,其中对鹰的崇拜十分突出。对鹰崇拜产生主要原因是因为当时赫哲族物质生产落后,对周边自然万物的认知能力所限,同时也源于赫哲族对鹰作为生产辅助工具的依赖以及内心对它所拥有的威力的折服与向往。赫哲族的鹰崇拜较多地反映在本民族的神话传说中,而以翱翔在我国古代东北及西伯利亚一带的鹰隼——海东青为创作原型所塑造的"阔力"形象在赫哲族民族史诗——伊玛堪中比比皆是,这充分展现出赫哲族对鹰深厚的崇拜之情。通过对赫哲族鹰崇拜的研究,能够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核心,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鹰由于其外形特征以及飞翔的神秘本领,得到了赫哲族人和汉族人的共同推崇和敬意,他们或写诗咏诵它,或以之为神禽,或以之作为本民族的图腾物。本文运用比较研究法,从起源发展、文化特征、发展轨迹等方面将赫哲族民间说唱伊玛堪中的神鹰和汉族的鹰文化进行比较,并探究其原因,归纳其特点,以期对伊玛堪中的神鹰和汉族鹰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由于旧有非王卜辞中田猎材料有限,故以往的田猎研究多据王卜辞,而新出的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属非王卜辞,其中刻有田猎卜辞者在43版,为我们研究殷商时期王室贵族的狩猎活动提供了难得的资料。在对花东田猎卜辞进行整理的基础上,将其与以往的王卜辞和非王卜辞相关情况进行比较,对其中涉及到的田猎日、田猎地、田猎用词、猎获物、狩猎参加者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使得我们对商朝贵族的狩猎活动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同时对探讨花东卜辞主人“予”的身份地位,也提供了一些有益的线索。  相似文献   

7.
本文结合史籍和碑刻材料对<程处侠墓志>、<柳宝积墓志>中涉及西域的人物及鹰娑川之战、焉耆之战进行了考证.  相似文献   

8.
雄伟峭丽的阴山山脉,象一座天然的屏壁横亘在我国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古往今来,有无数狩猎、畜牧族部落和民族在这里交替出现过,并创造过在当时世界上堪称先进的猎牧业文明。然而,由于资料缺乏,人们对于猎牧民历史的认识一直是比较模糊的。近几年来,由于大批狩猎岩画的发现,为我们探索阴山古代的狩猎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本文拟通过阴山狩猎岩画、细石器遗存和文献记载,对古代阴山狩猎时代的社会经济形态进行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9.
欧洲近代早期的猎巫运动源于欧洲人自古以来对人性恶的认识.它反映了人类深层次的焦虑与渴望,展示了当时欧洲人精神世界中最隐秘的部分.该问题几百年来一直受到学术界内外的关注,其史学研究呈现出鲜明的历史性特征,人文主义、理性主义以及20世纪以来的各种社会思潮都在该问题研究中留下了烙印.猎巫运动研究的史学演变基本上反映了西方近代史学的发展轨迹和趋势.  相似文献   

10.
再生的鹰     
汤新华 《快乐青春》2010,(12):22-22
鹰是自然界最长寿的鸟,它们通常可以活到70岁。鹰40岁时爪子开始老化,无法抓住猎物;  相似文献   

11.
梁粱 《阴山学刊》2003,16(3):28-29
诗人白涛在其诗集《从一只鹰开始》中,用追寻鹰翅和马蹄的心,铺展开了一方历史与现实辉映、叩问与赞美交织的诗歌领地。诗人在诗歌中倾注了对草原的爱恋,表达了对文化失落的痛惜,用博大的爱把一个民族的时间和空间纳入视野,力求打通个人体验同整个民族精神之间的距离,并取得了相当的成功。  相似文献   

12.
《列子》云:“黄帝与炎帝战,以鹃弱鹰鸢为旗帜。”这是鸟羽用于旌旗的初始,也是我国早期的旗帜之一。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早期的羽旌形象无法考见。历代的经学家也对此各抒己见,莫衷一是。可喜的是战国青铜器上有诸多羽旌图像,是研究古代羽旌和相关旗制的宝贵资料之一。 一 战国青铜器上的羽旌图像,皆是镶嵌铜器和刻纹铜器上的纹饰。镶嵌铜器有传世铜器车马猎纹鉴(以下简称车马猎纹鉴),故宫博物院所藏射猎攻战纹铜壶(以下简称故宫壶),河南汲县山彪镇出土的水陆攻战纹铜鉴(以下简称山彪镇鉴),成都百花潭出土的射猎攻战纹铜壶(以下简称百花潭壶)。刻纹铜器有山东长岛王沟出土的铜鉴(以下简称长岛鉴),江苏淮阴高庄墓出土的铜箅形器和铜器残片(以下简称淮阴铜箅形器和铜器残片)。这几件铜器来历清楚,鉴定准确,图像清晰,资料翔实,皆为战国早中期的器物。其出土地点虽有河南、四川、山东、江苏四省,但纹饰中的人物形像、服饰用具、仪礼内容、车船形式相当一  相似文献   

13.
    
0097鹰@森然  相似文献   

14.
鹰(国画)     
0130 鹰(国画)@李苦禅  相似文献   

15.
由公安部牵头开展的"猎狐2014"、"猎狐2015"专项行动与国内反腐败浪潮遥相呼应,是当前反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猎狐行动"的方式一般有引渡、遣返、异地追诉和劝返四种,其中引渡方式是最主要的方式,但其在海外追逃中存在诸多困境。一方面需要加紧和美国等欧美国家签订引渡条约,另一方面需要修订《引渡法》,主动与《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保持规则的一致性。《引渡法》宜规定罪名和犯罪类别相一致及双重犯罪原则的例外,明确政治犯不引渡原则的适用范围限制,增设死刑不引渡原则。  相似文献   

16.
鹰之歌:黄国彬散文艺术漫笔袁良骏一在香港作家黄国彬的获奖散文集《琥珀光》①中,有一篇脍炙人口的《吐露港的老鹰》。此作不仅展露了作家的艺术功力、才华,也为他的全部散文奠定了整体的艺术风格:如老鹰一般,“凌云健笔意纵横”。吐露港的老鹰在逆流和晚风中自由地...  相似文献   

17.
远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盛况空前,名家辈出。如,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颐野王,都以人物画著称。迄于有唐,绘画尤为发达。除人物画外,山水花鸟也别出手眼,出现一个个高峰。这就为杜甫的咏画诗准备了条件。画家之见于杜甫者,有刘单宅、曹霸,韦讽、韦偃,王宰,姜楚公,薛稷等,所画有人、马、鹰、鹘、鹤、松、山水等。但人则附于山水画或松画之中,也有兼画人马的。先论述咏画鹰,共有三篇,其一为《画鹰》:  相似文献   

18.
《东坡续集》卷五有《与鲜于子骏书三首》。在这三封书信的第二封中,苏轼讲了一些关于他自己作词的话。文如下: 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六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 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写呈取笑。 从这段话里可以知道,苏轼曾经作过一首行猎词,并于数日后写呈鲜于子骏。词学界一般认为,信中所说的这首行猎词,即指《江城子·密州出猎》。宋人傅按编《东坡纪年录》云:“熙宁八年乙卯,公在密州。……冬,祭常山回,与同官习射放鹰,作诗和梅户曹会猎,……又作《江神子》(雪涛按:《江城子》词牌亦作《江神子》)”。可见该词乃熙宁八年(1075)冬作于密州。因此,其数日后写给鲜于子骏的这封信,亦当作于是年。词学界一般均如此说,笔者亦以为然。  相似文献   

19.
满族鹰猎     
在古代,满族先民用鹰捕获野物,俗称“放鹰”.  相似文献   

20.
祖祖辈辈,鄂伦春人从事着漂泊不定、十分艰苦的狩猎生产。在生产的斗争实践中,摸索出了一整套狩猎生产的技术和经验,逐渐掌握了狩猎经济的客观规律。他们十分珍视自己劳动的果实,对狩猎怀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 传统心理在选择、保持生产方式上,表现出强而有力的作用。鄂伦春族定居已三十多年,民族经济开始走上了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轨道。但是,原始的狩猎经济仍有一定程度的保留,在鄂伦春自治旗的古里、诺敏、托扎敏和甘奎四乡,保留着古里、小二沟、希日特奇、木奎、朝阳、乌鲁布铁和纳尔克气七个猎民村。这里居住着鄂伦春猎民110户,人口466人,单一的狩猎生产仍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