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红字》中的《圣经》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t cou ld not be said too often thatHawthorne belonged to acu lture for wh ich the B ib le was still the book of books.Therewas no end on secret evils in hum an life.The hum an soc ietyneeds unceasing purification.Th is was Puritan’s notion.It wasalso Ha…  相似文献   

2.
3.
人情冲突和伦理困境是文学作品中的显性主题。在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红字》中,一段不伦之恋将几位主人公都置于爱恨情仇的纠葛之中,他们为走出困境,各从其志,救赎自我,终获赦罪的自由。本文从婚姻伦理、职业伦理和人际伦理三个层次解析小说中人物所面临的困境,以及他们为摆脱这些困境所作出的道德救赎努力,由此探究作家霍桑的宗教道德观念以及当时清教社会的伦理制度。  相似文献   

4.
《红字》中的原罪观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始自人类诞生之日的"原罪观"在霍桑的<红字>中被赋予了作者独特的个性特色.霍桑在小说中通过几个人物的命运反复探讨了"谁是真正的罪人"、"罪恶的根源在哪里"等一系列问题,并给出了不同凡响的答案:犯了不可遏止之罪的海斯特和犯了隐匿之罪的丁梅斯德都不是真正的罪人,真正的罪人是犯了"探究他人灵魂之罪"的齐灵沃斯,罪恶的根源正是那些自以为有权审判他人罪过的清教统治者.  相似文献   

5.
纳博科夫的著名小说《洛丽塔》在出版之初就因为道德问题遭受许多批评家的质疑,曾一度被看做淫乱色情小说。后来虽有很多评论家为其平反,但焦点多集中在《洛丽塔》独特的写作手法以及对主题的颠覆等后现代特征上。文章从伦理学角度出发,通过文本细读,论证了《洛》不仅不是淫乱色情小说,而且是作者精心设计的道德大餐:警告人们社会道德就像一张巨网,人只能在网内活动,企图破网之人必将遭受惩罚。  相似文献   

6.
小说《红字)是美国作家霍桑最杰出的代表作,被视为美国第一部象征主义小说,至今仍被世界各地的人们广泛阅读.它充分反映了清教主义对人们的精神摧残和人们无法克制的对幸福生活的追求.《红字》中艺术技巧的运用独具匠心,尤为突出的是象征手法的运用.本文主要就作品的象征手法作一些探究.  相似文献   

7.
田甜 《南都学坛》2014,(3):68-70
霍桑的代表作品《红字》是一部以描绘各种矛盾为主导的作品。作品最大的矛盾在于霍桑对人性的赞颂以及对自我原罪思想之间的结合,霍桑被生命的热情所感染,同时自己却被传统的宗教文化所影响。清教教义与人性之间的矛盾,是霍桑思想矛盾的根源所在。深受霍桑矛盾思想的影响,《红字》的主题和人物形象塑造上都存在矛盾之处,但也正是这些表述和写作手法上的矛盾所在,反而使作品充满了思想性和艺术性,使其成为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红字>中主要人物和场景的象征的分析,剖析<红字>这部经典巨著的深刻思想主题,即深刻抨击清教主义社会的虚伪与险恶以及它给人们带来的伤害.  相似文献   

9.
1990年代至今,文学批评界存在着重理论轻文本的现象。文学批评成了从理论到理论的空洞说教,忽视了文学作品的伦理价值和审美价值。作为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小说的经典著作之一,《红字》被认为是清教主义伦理观的寓言,我们通过运用文学伦理学的批评方法重读这部美国文学经典,探讨小说所揭示的清教主义道德伦理观,并重构小说女主人公赫斯特·普林在当时的清教伦理环境中的伦理形象,最终可得出原罪-惩罚-救赎是清教主义伦理道德观的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10.
孤独的阐释--《红字》主题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十九世纪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红字》,内容丰富,主题深刻,不同的读者,角度不同,会有不同的结论。它可以是一部关于爱情的小说,也可以是一部关于罪恶的小说。常耀信先生认为这本小说主要是关于“罪恶对于一般人,以及犯了罪的人在道德,情感,和心理上的影响。”Charles Leavitt列举了《红字》所涉及到的几个主题:对清教主义生活方式的批判,知识分子的骄傲,以及被隐瞒的罪恶。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相似文献   

11.
20多年的改革开放将中华民族带到了一个历史新起点。欲使我国继续保持健康快速的发展,就必须通过自主创新来化解人口、能源、资源、环境等瓶颈的制约,突破西方势力对我国在高技术领域的封锁。我国自主创新应以和谐社会的建设为目标,其最高准则是求真、求善、求美。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目前必须进一步破除对洋人、前人和书本的过分迷信,摆脱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营造自由宽松的学术氛围,鼓励敢于吃螃蟹的精神,建立创新教育的新体系。  相似文献   

12.
关于科学美与真的辩证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中蕴涵着真,也蕴涵着美,这种美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理性的美,既要符合客观世界自身的规律,又要符合人设定的标准和尺度。美与真相辅相成,由真及美,以美达真,二者共同统一在科学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推动着科学的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论真善美的当代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真善美的研究是现代哲学的发展趋势之一,是哲学对人的终极价值关怀和现世价值实现相通观的体现。以探讨真善美的当代追求为主题,探析当代中国真善美追求复苏的时代背景,探究当代中国真善美追求的时代特点和困惑挑战,是探索当代中国真善美追求得以现世实现和长足发展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4.
运用科技伦理学和科技美学的相关理论,对科技创新中的真善美价值取向、逆反真善美的危害性及科技创新活动中应该遵循的原则进行探讨和分析,以便我们在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具体科技创新活动中更加注重科学创新观。  相似文献   

15.
唐人张守节《史记正义》系学术价值最高的《史记》古注之一。宋人合刻《史记》三家注,于《正义》删削甚多。合刻本大行于世后,单本《正义》即在中土失传。20世纪初叶,日人泷川资言从传人彼邦的《史记》古本栏外标注,手辑《正义佚存》一千余条,散入《史记会注考证》相关史文之下。读《史》者盛赞其便。20世纪中叶,程金造发表《史记会注考证新增正义的来源和真伪》,宣称佚存《正义》系以伪为真,十分之九出自彼邦人士的伪托。其说迄今仍被学界奉为定论,备受尊崇。细审程文,其引据立论的泷川资言的一段文字,竟是经他精心剪辑而成以利其批评的伪本。 程氏从佚存《正义》中精心选来欲证明其为伪托的例句,经逐条平议,反而证明其非张守节所作莫属。佚存《正义》实为失传已久的部分《正义》的重见天日。泷川资言不愧为张守节功臣。程氏的妄说则须推倒,以免贻误后学。  相似文献   

16.
查·珀·斯诺的《新人》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早涉及核武器和核伦理的作品之一。小说融入了作家对科学 与道德关系的严肃思考,展示了科技新人艰难的道德处境,提出了如何评判科学的伦理价值、如何认识以及担当 起科学家的道德责任的重要问题,呼吁人们关注并建构符合新时代需要的新科技伦理规范。  相似文献   

17.
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德智体”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话语体系的变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教育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是对我国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发展。只有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德智体美劳” 这一教育话语才能具有对教育现实的解释力与实践力,才能真正拥有指导教育改革发展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历史哲学将历史认识论、历史价值论、历史审美论统一起来,在历史观领域实现知、情、意,真、善、美的内在统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党新时期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从历史哲学的视角来看,"三个代表"内蕴着真、善、美的内在要求,我党践行"三个代表"的行为本身也就是求真、求善、求美行为.在新时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新的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三者的真正的统一,是马克思的历史哲学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9.
自然美是人化自然的结果,山水诗画艺术是主体自然美感经验的物化形态。从六朝到宋代的山水诗画艺术,大致经历了从写形、传神、达意的转变过程,同时又折射出人们对自然美的认识的嬗变轨迹  相似文献   

20.
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是我党一以贯之的根本遵循,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夯实人才基础及青少年个体成长成才的时代命题。揭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的内在逻辑和其中蕴含的全面性理念、整体性理念和实践性理念,是新时代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应有之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