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使人的自然属性得以复归,使人的社会属性得以成长,使人的理智属性得以发展。人在自然属性上的缺陷需要教育来弥补,人在社会属性上的依附需要教育来完善,人在理智属性上的空白需要教育来填充。教育要重视体格的训练,教育要重视心灵的引渡,教育要重视理智的陶冶。  相似文献   

2.
社会重视的再分配与社会财富的再分配一样,是正义社会制度建构中的重要内容.社会重视就是个人相互之间以及社会对于个人的特殊成就的承认.这种承认形式从传统社会的社会赋予转变为相互承认.这种相互承认或者社会赋予除了受到个人成就和价值标准的影响之外,还受到群体斗争、国家调节以及公共领域的影响.社会群体通过区隔策略为表征社会重视的象征符号而相互竞争,政府则通过调节象征符号分配对社会重视进行再分配,而作为文化交流的公共领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社会重视的公正分配.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理论的形成,从重视单纯的经济增长,到重视经济社会文化综合发展,再到重视人与社会的持续、全面、和谐的发展,经历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曲折历程。  相似文献   

4.
最近,四川省哲学学会在成都召开理论讨论会,集中讨论了生产力标准问题。与会同志认为,如果说,初级阶段理论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的话,那么生产力标准就是这一理论的灵魂。提出生产力标准是中国社会文化背景转换的必然结果,传统社会重视人际关系的处理,因而对规范和调适文化特别重视,这是突出政治标准的原因。商品社会重视通过人对物的关系来实现人与人的关系,因而对物质文化的发展特别重视,这就决定必然从根本上强调生产力标准的重要性。因此,提出和认识生产力标准,是现代化意识的标志。  相似文献   

5.
儒家和谐社会观以"和为贵"、"天人合一"等和谐思想,重视以人为本,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设想建立一个安定有序、公平和谐的理想社会.从社会学的理解视角卜看,它重视社会内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强调人的群体性、社会的组织性、以及社会结构体系的可调节性.因此,和谐社会,如果用社会学来理解,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内部个体之间的互动和谐;二是通过社会整合,实现社会整体上的和谐.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晚年对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一直是个争议较大的问题,理论本身和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都需要对这个问题展开深入的研究。马克思早、中期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东方国家发展道路的思考主要源于理性的思维范式,主要体现为向历史和社会的进步倾斜,这种理解虽然是正确的,但也留下了理性与人的价值何以相悖的问题。马克思晚年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把对东方国家发展道路的理性思考与人的价值结合起来,既重视社会发展给人带来的长远利益,也重视人的眼前境遇,实现了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的双赢,体现了理性与非理性的转换和统一。  相似文献   

7.
现代人格权的理论基础和发展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人格权的理论基础和发展模式刘茂林一、人格权日益受重视和问题的提出人格权日益受到现代民主国家的重视,这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人格权制度是法律制度的一部分。在古代社会,由于社会的基础在于人的身份关系,唯有少数人具有不受他人控制的独立人格,因此人格...  相似文献   

8.
人的个性的发展是马克国主义人学的核心问题 ,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目标和条件。现代社会对的人个性的发展具有张扬和压抑的双重影响。现代社会对人的个性的压抑既不利于人的个性的发展 ,也不利于现代社会本身的发展。因此 ,必须协调现代社会与人的个性共同发展的关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更应该重视它与人的个性协同发展的关系。现实中 ,人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促进现代社会与人的个性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权华 《中州学刊》2004,(4):51-53
企业产品的人性化设计是一种注重人性需求的设计.企业产品设计人性化的实质是产品设计以人为本.设计师要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处理好设计物要素间的关系及其与人、环境和社会的关系,从而带给人们方便、舒适、愉快和健康,同时美化环境.达到这些目的可以通过四个方面来实现,即建立和谐的人和机器的关系,重视产品的界面设计,重视老人、儿童和残障者的特殊需求,重视对环境的保护等.  相似文献   

10.
对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的关注和研究,已经持续了好几个年头,理论上的收获是显而易见的。然而,据笔者省察,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中所包含的关于社会的总体性和人的主体性这个重要的内容,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开掘。本来,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研究社会机体,不应忽略人这个主体;而把握人的主体性,也不应当撇开社会的总体性,但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的研究却存在着这个问题。笔者认为,认真探索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中的社会总体性和人的主体性的内容,对于辩证地看待社会和人的关系、消除人的主体性研究的抽象性,对于弄清社会发展的“自发”和“自觉”的关系,推动社  相似文献   

11.
现代汉语与中国现代文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玉 《河北学刊》2001,21(3):37-41
从思想层面上说 ,现代汉语是具有现代思想的语言体系。现代汉语在现代白话和现代思想两大原则上确立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原则并确立了其基本类型。现代汉语是构成中国现代文学的深层基础 ,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品格可以从现代汉语的角度得到深刻的阐释  相似文献   

12.
郝建平 《阴山学刊》2003,16(6):51-56
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中,逐步形成了内涵丰富的民族精神,如自强不息、刚健有为、求是务实、爱国主义、宽容精神等。这些民族精神既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推动着中华文明的不断发展。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优秀传统,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及凝聚力,推进改革开放,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创建中国式的解释学逐渐成为国内和海外汉语哲学界学者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 ,近 2 0年来 ,学者们提出了“创造的诠释学”、“本体诠释学”、“经典诠释学”、“中国解释学”等构想 ,对创建中国解释学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途径与方法做了较深入的探讨。本文认为 ,中国解释学问题的提出首先面临的是中国解释学的合法性问题 ,它本质上折射的是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的现实境遇和未来走向问题。作为现代意义上的知识系统和学科门类的“中国解释学”是中西文化交流后的产物 ,今天所谓“中国解释学” ,乃是人们以某种取自西方解释学理论与方法解读中国历史上非解释学的文本创造出来的。在此意义上 ,要厘清一般意义上的“中国解释学”和“解释学在中国”、“解释学中国化”的界限。  相似文献   

14.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力量主体是我国各族人民、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其本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生产力,从层次上可以分为物质生产力与精神生产力;其外在表现形式体现为由硬实力与软实力构成的社会主义中国的综合国力;它是亿万人民群众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产生的合力。我国各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激发中国力量的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15.
美国华裔文学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关系到如何界定异国文化中的中国文化问题。在美国的语境中,华裔所指的中国文化实际上是美国华裔文化,并非我们所认识的中国文化,其间的差异被想当然地忽略了。正因为如此,美国华裔作家所声称的身份认同往往与中国读者所理解的有很大的差异。讨论美国华裔作家的文化身份认同,首先要确定美国华裔作者所指的中国文化的内涵,以及其间的差异所具有的意义。提出“美国华裔文化”的概念适可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从华文文学批评到华人文化诗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华文文学理论研究的话题,本刊两年前曾刊发了刘登翰先生“华文文学研究的理论突围”等一组文章,其中两篇被《新华文摘》全文选登;本期发表的“华文文学学术空间的拓展”中的4篇文章,侧重对某些西方文论进入华文文学研究领域的可能性和限度进行探讨,意在表示我们对这个问题的重视,以期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把华文文学的理论研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7.
理据性:汉语语法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寻求形式和意义的对应关系,与英、法、俄、日等多种语言对比,可以发现汉语语法的理据性、规则性特别强,表达很简洁。汉语词素变化少,音节也少,汉语数词都是单音节,变体少,是彻底的十进位,严格遵守从高到低的排列顺序,数词与世界通用的阿拉伯数字更接近。能愿动词前后加“不”与数学表达式一致。汉语模拟现实世界,人名、地名、日期时间、地址的写法,遵循范围原则比较彻底,与行款一致。动补结构的语义和语法顺序体现时间顺序原则。语义语法范畴体现理据性。汉语特别重视人际关系,有主观范畴,汉语动词可以划分出“对上动词”和“对下动词”。  相似文献   

18.
“话语权”表达的是在语言外壳背后,承载着的某个特定社会,具有特定经济政治地位的人们(社会集团)的实际权力(利、益)要求,本质上是一种经济政治权力(利、益),有确定的阶级内涵。“话语权”是由话语体系体现出来的。在当今世界普遍关注话语权的背景下,坚持用中国理论的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不断增强中国理论的话语权,把话语权牢牢掌握在中国人民自己手里,这是党和国家向学术界、理论界提出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国学"概念,始于清未.其从广义讲,是指中国的固有之学、传统之学,是中国学术的简称;从狭义讲,则专指与西方学术相对、能体现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及其特点的形上之学、文史之学.就传统知识内容而言,其包括义理之学、考据之学、词章之学和经世之学;就所涉及的古代典籍来说,则涵盖了经、史、子、集四部.伴随着中西方文化的比较与融通,以及"新国学"观念的兴起,国学本身也在发生着变化,对它的理解和诠释仍多有歧叉,所讲述的内容之界域、重点以及章节纲目等,差异不小,难有定规,并无所谓标准之国学.从当代中国文化的知识背景和时代特征来认识国学,除了要了解传统的经、史、子、集之学外,还要把握中国学术史的变化,以思想观念为经,以时代嬗变之脉络为纬,弄清楚国学的发展历史、主要思潮以及核心的价值观念等,只有这样,才能够厘定国学在当代的地位与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李翔海 《河北学刊》2008,28(3):32-37
"以西释中"的诠释范式不仅不能充分凸显中国文化自身的特质,而且包含了贬抑乃至扭曲中国文化的可能性,因而是不合理的,其将西方现代文化看作是人类文化之"共法"的理论前提也是不能成立的。为适应"集中多民族文化共同体的智慧以解决地球村所面临之共同困限"的时代要求,中国文化的基本诠释范式应当转向"以中释中"。为此,要在人类文化殊相之一的层面回归中国文化,使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二者均作为人类文化殊相之一而存在,并在人类文化之一般精神的统领下开展平等对话;要切实挺立民族文化精神的主体性;要继续以开放的心态对待西方文化;要凸显"双向互动,层级累进"的方法意识,逐渐推进"以中释中"诠释范式的不断生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