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清初词坛上 ,伴随着易代鼎革的风云 ,在以陈迦陵为宗主的阳羡词派那里又鼓荡起“稼轩风”的洪音巨响。迦陵以稼轩为旗纛而纵横于词坛 ,充分显示了“中兴”的清词那旺盛的生命活力 .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迦陵对稼轩的接受 :一、生命际遇与词风 ,二、词风之渊源 ,三、语言和笔法。  相似文献   

2.
刘敏中《中庵词》中有"援稼轩例"作,其对稼轩词的效法达到形似和神似的高度统一。刘敏中之学稼轩反映了元代前期词坛一种有意识的群体性审美追求,而元代前期稼轩风盛之原因是:稼轩词之创作"法度"为文人学词提供了可资模仿的便捷途径;稼轩词中英雄豪杰之气和当时"中州气象"式的审美趣向契合;学术文学风会造就了词的体式特征的某些类文、类曲的变异,而以文为词又雅不避俗的"稼轩体"成为体现这些变异的最好范本。  相似文献   

3.
唱和词集与词坛风会关系密切.明清之际唱和词集较多,文章仅限于明天启至清顺治年间,共有五部唱和词集.这五部唱和词集重小令,内容多绮艳,风格尚婉丽,表现出<花间>词风的特征,这与当时词坛<花间>余波仍旧盛行有关.明清之际,<花间>余波有起伏消长.<幽兰草>体现它高潮开始的标志,<唱和诗余>体现它的新变;而<遁渚唱和集>的黍离之悲,<随草诗余>的人生感怀,则体现出运渐背离<花间>词风的趋向.  相似文献   

4.
曹尔堪是清初一位重要词人,其词作风格在清初词坛独树一帜。但是,长期以来,对于曹尔堪词作的认识研究明显不足,对曹尔堪所论较多的是他在清初三次大型词作唱和活动中所起的组织倡导作用,而对于其词作本身对当时词坛的影响则所论甚少。其实,曹尔堪词作风格对明末清初词风演变产生了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稼轩式用典"使稼轩词获得了"格式塔质"--审美超越境界.稼轩词中大量的典故意象有明显的类型化特征,其典故人物意象的人格美主要呈两种类型,即崇高悲壮美和魏晋风度美,实质上都是稼轩主体品性美的反映和折射."稼轩式用典"对稼轩词主导美学特质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具体表现在1)奠定其用典之词情感基调的作用;2)"陌生化"效果和抒情话语的多样化特性;3)对悲壮、阔大而又沉郁、蕴藉的意境具有构境作用.  相似文献   

6.
无论是从创作实践还是从理论而言,豪放词都只是以婉约为正宗的词坛"别格"或"变体".导致这一"正变"观形成的主要原因除了词传播性质的决定性影响之外,与豪放派词学理论的缺失和群体传播力量的薄弱有直接关系;南宋格律派词人则上承北宋大晟词派,创作上以"结社"唱和等为主要途径形成了强大的群体传播力量,理论上则通过群体讨论等方式建立了系统、丰富的词学理论,最终奠定了婉约词在词学发展史上的正统地位,以群体影响的力量成为当代和后世词创作与理论奉行的圭臬.  相似文献   

7.
辛弃疾的诗作无论数量还是成就皆远不如词,但在其作品中却可以看出稼轩对诗歌创作的重视,这说明辛弃疾"诗不如词"现象的出现是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原因的.文章结合史料,以稼轩词作为基础,对其"诗不如词"的现象从外因和内因两方面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8.
辛稼轩是宋代婉约词坛上最著名的豪放派爱国词人 ,其词如 :“异军特起 ,能于剪红刻翠之外 ,屹然别立一宗”① 。 6 2 9首 ② 稼轩词中 ,那些悲壮淋漓的豪放词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体现了稼轩词的主要风格 ,但在数量上毕竟是少数 ;而那些情致缠绵、词意妩媚的婉约词却大量存在。研究稼轩婉约词 ,不仅能使我们从整体上全面而深刻地了解稼轩词 ,而且有助于我们对辛稼轩生平、思想和创作全貌的把握。一、辛稼轩婉约词的内容及成因稼轩婉约词的内容涉猎非常广 ,一些婉约词的传统咏题 ,稼轩词中均有表现 ,其婉转柔媚 ,绝不减前辈巨匠 ,神采风韵 ,…  相似文献   

9.
在词坛上,苏东坡与辛稼轩素以豪放派著称.苏东坡虽然是先行者与开拓者,对形成豪放一派功绩很大,但仍未摆脱“艳科”词风的影响;“横扫六合”的词家辛稼轩才堪称豪放派的真正代表.人们对其豪放悲壮的词风多有研讨,而对其豁达自适的艺术境界尚待深入研究,这里略述管见如下:其一,顺乎潮流,一生爱国.当人们读到“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鹤鸪天》)、“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破阵子》)等志壮情豪的词作,一位为抗金北伐、统一中国的神圣事业拼搏一生的爱国主义词人形象便油然浮现面前.  相似文献   

10.
从文化审美的维度来说,"江南"不仅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而且还具有丰富的审美意义.在中国现代文学的意义生成中,"江南元素"及其所代表的唯美主义情怀和理想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不仅仅是由于江南地区涌现出了一大批现代作家,而且更重要的是"江南"作为一种诗性的文化审美元素,一种意义重构的精神元素,在中国现代文学的意义生成中具有一种精神导向性和理想建构性的功能,从而使中国现代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总是能够以诗性的情怀传达出现代中国人渴望富强、迈向自由,置身于世界强大和先进民族之林的伟大心声.  相似文献   

11.
马大勇 《北方论丛》2021,(4):101-119,168
无论在古典抑或现代文化背景下,师弟子承传都是明晰统绪、接递渊源的主要手段之一.在习惯所称的"新时期"词坛上,仍然活跃着相当一批传承明晰、词学创作成绩显著的师弟子.他们年辈跨度颇大,自20世纪20年代出生之谢孝苹至60年代出生之郑雪峰俱在其中,共同性则是秉承师教,继替薪火,又时见新异,勠力发展,臻于很高境界,是新时期词坛的"主力"与"砥柱".  相似文献   

12.
宋代诗坛,唱和之风盛行,其中次韵现象尤多。次韵诗的来源众说不一,一般采用元、白首创的说法,中唐元、白唱和活动出现后,次韵诗作为一种诗歌的创作形式受到越来越多诗人的青睐。宋代的次韵之风其盛行,故内容题材丰富,包括感情的沟通交流、抒怀言志、风雅酬和等。次韵诗的盛行丰富了诗歌的创作形式,推动了宋代诗坛以及词坛的发展,同时更为后人研究文学史提供了真实丰富的史料。  相似文献   

13.
元灭宋后,科举停废长达三十余年.对于宋代以来“专尚科目”的江南士人来说,这一变化影响甚巨,生活境遇、生存方式、士人心态均发生明显变化.在科举不兴的形势下,江南士人弃学改辙的情形十分普遍,儒学教育和学习陷入低潮.与之形成对照,江南士人中兴起一股学诗、写诗的风气,诗社活动兴盛,诗歌唱和频繁.诗坛风气以晚唐许浑、姚合等人为宗,格调凄苦哀怨.  相似文献   

14.
唐大历时期,诗人多官居下僚,有志难伸,常集会唱和,因此诗歌风格、体式趋同,有类型化倾向.在"大历十才子"之外,还有江南地方官诗人群体.其中刘长卿地位特殊,诗为翘楚,是大历诗风的代表.  相似文献   

15.
李冬红 《江淮论坛》2002,(2):104-109
稼轩词与白石词历来是大家所公认的"气"韵"结合的佳作.然而,由于二人的胸怀襟抱、生活经历以及所处的环境不同,从而造成了词中所表现的"气"的性质和力量的差异;又由于二人创作时,所运用的表现手法的不同,又造成了词中所形成的"韵"的范围和深度的差异.因此,虽然他们都讲究"气"韵"结合,然着重点不同,稼轩词主"气",故雄伟刚健,豪放横肆,正所谓"寄劲于婉";白石词主"韵",故清空骚雅,古雅峭拔,正所谓"以健笔写柔情".  相似文献   

16.
陈亮为南宋稼轩派词人,其词深受辛弃疾影响,故研究辛词对陈词影响之文众矣,然研究陈亮对辛弃疾词作影响者却鲜见。文章试从二人唱和词着手,不仅阐明陈亮"以论为词"的词作方式对辛弃疾词作产生的影响,更为突出的是研究陈亮本人作为一个意象在辛词中的构建及其所散发出的恣肆意气对辛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凤林书院草堂诗余>是宋末元初的一部词选,所选多为江西词人词作,厉鹗据此提出了"凤林书院体"和"江西词派"的概念.对于凤林书院体的风格特点,学者们大多认为是"接近干苏辛一派词的风格",但从该书所选词作的选调用韵、用典和用字等几个方面来看凤林书院体与"稼轩词风"的关系,可以发现,它与辛派词人的豪壮词风差异较大,有些地方接近于张炎一路格律派词人,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18.
《文心雕龙·定势》云:“文之任势,势有刚柔.”词,作为“文”之一种,其“势”自然有刚有柔.可是从词史看,词大半呈现“阴柔”之态,缺乏“阳刚”之姿.虽然,以苏轼为代表的词家,努力开拓,但仍未能改变“柔”多而“刚”少的局面.稼轩词出,“异军特起”,“别树一帜”,使词坛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刘克庄云:“公所作,大声鞺(?),小声铿(钅訇);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辛稼轩集序》)于是,“豪放惟幼安称首”,(王士祯《花草蒙拾》)成为学界定评.然而,稼轩词的“刚”美个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尚须进一步探讨.本文试作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为辛弃疾研究者所忽略的金源文化,实与稼轩词主体精神和词体特征的形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金源文化的性质看,将稼轩词以抗金恢复为核心的爱国主义精神理解为抗击外族入侵,挽救民族文化精神衰亡的通行观点,是缺少历史根据和理论支持的。稼轩词爱国精神的科学定位应在消除民族分裂恢复国家一统这个层次之上。“苏学北行”,金源文化深受其影响,以“言志”为特征的“东坡体”词为金源词人广泛接受和仿效。稼轩词对东坡词体革新精神和“豪放”风格上的继承和发展,与辛弃疾早年学词于金源,受金源文化的熏陶分不开。而金初词坛追步东坡的“吴蔡体”对稼轩体形成有着直接的启发和导向作用,实为由东坡到稼轩之间的薪火传递者  相似文献   

20.
汉末东吴时期,曾盛行于中原地区的名士清议之风也扇及于江左.在这一历史过程中,江东大族特别是"吴四姓"的兴起,对于汉末名士清议之风的东渐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江南名士清议之风的盛行,虽因黄武初年的暨艳案而遭受挫折,但其发展流变却对东吴的政治制度尤其是选官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而随着东吴选曹机构的清议化和乡里清议的官方化,最终使汉末以来的江南名士清议之风与王朝选官完全合流,成为维护江东大族和北方流寓大族仕宦特权的政治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