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的亚非会议,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中美两国较量的一个舞台。美国虽然没有参加会议,但它始终关注会议的筹备与进行,它先是希望会议不能召开,继则希望会议成为一个反华反共的讲坛,或者争吵不休,不欢而散。唯其如此,亚非会议也再一次为新中国提供了一个外交活动的重要舞台。周恩来以他的雄才大略和聪明智慧,把中国和平共处的外交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使美国遏制中国的政策遭到挫败  相似文献   

2.
1972年中国派代表团参加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这是中国环境外交的开端.在此次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开展了大量的外交活动,阐明了我国在环境问题上的原则立场,同各国交流了环保经验.与此同时,当时中国对环境问题缺乏全面的认识,对环保国际合作的重要性重视不够,过分强调意识形态因素,忽略了环发领域客观存在的共同利益.无论如何,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给中国带来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是否重视知识分子,历来就是马克思主义与机会主义斗争的一个重要问题。第一国际时期,在伦敦会议和日内瓦代表大会上,蒲鲁东主义者就一次又一次提出拒绝脑力劳动者参加“国际”的提案,曾遭到马克思本人及其拥护者的有力反击。第  相似文献   

4.
1954年日内瓦会议印支阶段的讨论是两大阵营之间的一次严重外交斗争,斗争的实质是如何构建第一次印支战争后印支地区的政治、军事格局,而老挝、柬埔寨的中立是会议实现突破、走向成功的转折点.从5月8日开始的老挝、柬埔寨问题讨论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着重讨论老挝、柬埔寨问题是否应与越南问题分开处理,但未能取得进展.第二阶段大会搁置老、柬问题,转而谋求实现印支地区停火、首先是越南停火,但因各方分歧较大,亦未能有所推进,到6月初,印支阶段议程已陷入僵局.第三阶段由于周恩来总理提出极富灵活性的提案,推动会议走出死胡同,日内瓦会议首先在老挝、柬埔寨问题上有所收获,并逐渐走向成功.中国以和平共处为特征的会议政策最终挫败了美国的对抗政策.  相似文献   

5.
有张有弛:1954—1958年的中美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印支问题的和平解决到1954年至1955年春的台海危机,从1955年4月的亚非会议及随后的中美大使级会谈到1958年下半年的第二次台海危机,中美关系经历了缓和—紧张—又缓和—又紧张的过程。两次缓和都是由于中国方面的主动,而两次紧张都是由于台湾问题。但即使在危机时期,双方领导人都是谨慎地避免任何正面军事冲突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原因主要以下几点: 一、在关贸总协定中举足轻重的美国,对中国的经济外贸和政治制度尚存疑虑。1992年10月和12月在日内瓦举行的中国工作组第11次和12次会议,可以说是事关中国“入关”的两次关键性会议。按照会议日程安排,主要讨论议定书,但首先遭到美国代表的反对。美方  相似文献   

7.
1999年11月,由湖南省岳阳市人民政府、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湘阴县人民政府、湖南省岳阳市社科联、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文化研究所和岳麓书社等单位联合发起的“郭嵩春生平与思想研讨会”在岳阳市举行。现将会议的学术成果作一个简要的综述。一、关于邻倦怠的外交思想与外交活动郭嵩素作为近代中国首任驻外公使,其外交思想及外交活动在其一生中相当重要。由于其外交思想是以“主和”为原则,因而长期来颇受人们的非议。在这次提交大会的论文中,其外交思想与外交活动成为较受关注的问题之一。学者…  相似文献   

8.
中国从巴黎和会通过外交途径争取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尝试开始 ,到华盛顿会议 ,再到与各国的修约谈判 ,直至中英新约签署 ,顾维钧是惟一参与整个废约交涉过程的外交官。作为一名弱国外交代表 ,顾维钧领导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拒签对德和约开辟了中国自主外交的先例。之后的华盛顿会议上 ,他吸收了巴黎和会的经验教训 ,一改过去一揽子提出的办法 ,更注重于基本原则的创树 ,为具体问题的讨论与解决首先奠定法理基础 ,并使整个交涉立于主动地位。这显示了顾维钧杰出的外交智慧和重视国际法应用的外交特点。之后继续开展的中苏、中比修约等一系列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外交活动更集中体现了顾维钧法律废约和外交自主的思想。顾维钧是经由外交途径废除不平等条约的首创者 ,是在这一历史进程的初期阶段的一位主要开拓者。不平等条约废除 ,中国主权意义上的外交乃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9.
2016年香格里拉安全对话会有着重要意义,为此美国军方高度重视,派出阵容强大的代表团赴会,开展了一次部署周密且卓有成效的军事外交活动。这些军事外交活动大致包含:会议前期的铺垫布局和会议期间的双边与多边会谈、主旨演讲与联合记者招待会。它们作为军事活动严格受到美国国家大战略目标(政治)约束,得到军事外宣的鼎力配合,并且进一步推动了美国对亚太的政治和军事再平衡。  相似文献   

10.
司法审查制度是WTO法律框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由于WTO协议的大部分内容和规则都是约束和规范成员方的政府行为特别是行政行为的,因此,建立一套相应的司法审查制度以保障WTO各项协议和规则的实施,是WTO协议中的一项重要要求。2011年12月16日,WTO第八次部长级会议在瑞士日内瓦举行,会议正式批准了俄罗斯加入WTO。中俄两国是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也是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俄罗斯加入WTO后,不仅会对中俄经贸合作产生重大的影响,而且将再一次对中国行政司法审查制度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的外交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继承了毛泽东外交思想的精髓,是与之一脉相承的科学理论体系。同时,他又在时代主题和国际局势、维护国家利益、"韬光养晦,有所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方式四个方面进行了创新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邓小平外交理论,从而有力的促进了中国对外关系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2.
依照文化(主要是政治文化)影响国际关系和各国外交的理论,前者对国际关系和各国外交存在着诸多方面的影响.施政惯例是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各国外交中的作用主要是为各国外交行为体的外交行为提供相关的策略资源.在晚清的东亚外交活动中,统治者充分运用了"兴灭继绝"和"以夷制夷"这两个具有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特色的施政惯例,以此促进了规复琉球和劝导朝鲜主动开国这两项政策的制定,并对相关外交政策的实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中日两国经历了从敌对到恢复邦交再到建立战略互惠的不同阶段.关系是一步步深入,是近代以来中日关系最好的时期.六十年来,国际形势、中日力量对比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中日两国关系也在发生着变化.民间交流始终是中日关系发展的推动力.中日两国的杰出政治家在历史的重大转折时期,都很好地把握住了历史机遇,把中日关系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进入2l世纪以后,中日逐渐形成一种竞争、合作、发展的态势.中日两国共同努力,发展这种良好的态势.不仅对中日两国,而且对东亚乃至世界的和平发展也是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30年代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中日苏三国关系随即也发生了变化。日本一方面对苏联采取谨慎政策,避免苏联"干涉"侵华,另一方面却打出反苏反共的旗号,以换取西方国家的绥靖主义政策,进一步发展为对苏采取以攻为守的强硬政策。苏联则一方面对日本侵华战争采取"不干涉",避免引火烧身,另一方面却控制及占领中国边疆地区扩大自己的防线,加强本国边防实力,进一步发展公开援华以牵制日本力量。可以看出30年代日苏关系矛盾焦点在中国,日本要独占中国防止苏联插手,而苏联要控制中国防止成为日本进攻的基地。当然中国也要利用日苏矛盾维护本国独立及领土完整。  相似文献   

15.
国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国家行为,核心要素是把微观心理融入宏观国际关系中,三个层面是个体心理、国家心理和国际心理。国际关系心理学语境下的俄印关系,表现为:俄印相互借重、制衡来自西方压力;大国心理根深蒂固,主张世界格局多极化;把国家安全作为与民族、国家紧密相关的主题。21世纪初国际背景下的俄印关系则体现为:政治与外交高层互访频繁;经济与核能大型合作;军事技术分享深入对东亚、南亚地区乃至国际政治与安全格局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6.
马成鸣 《学术探索》2012,(10):102-106
在清末民初的国民外交运动中,新闻界不断努力拓展渠道。1908年第一份回族报刊《醒回篇》的创办便处于国民外交的背景下,成立于日本东京的留东清真教育会是报刊的依托团体。社会团体在回族报刊从产生到辉煌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民族危难之际,成为回族新闻界活跃于国际舞台的依托,也是开展国民外交的重要策源地和活动中心。  相似文献   

17.
冯峰 《齐鲁学刊》2008,3(2):93-96
发展中欧关系与推进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是中国并行不悖的两大政策目标。对于进一步发展双方关系,中欧之间既有利益基础也有战略共识。但是,中欧关系并非没有摩擦,双方关系远没有超越意识形态冲突。加快推进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有利于消除隐藏在中欧关系中的一个结构性矛盾,有利于掌握发展中欧关系的主动权。必须强调,中欧关系的发展可以转化为有利于促进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而不能以损害推进中国民主政治进程的主导权为代价。因此,在发展中欧关系的同时,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设,变被动应付为主动应对,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8.
随着西力东渐的殖民贸易浪潮日益强劲,19世纪中叶以来日本横滨被迫开港,成为欧美国家与亚洲进行贸易的重要基地。欧美国家开通的东亚航线把横滨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紧密联系起来,中国人由此开始移住横滨并逐渐形成了华侨社会。日本横滨的华侨社会为当地经济文化的繁荣和中日友好往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为适应全球战略需要,美国不断调整其对台政策。《旧金山对日和约》是美国构建西太平洋防御线、在东亚实行冷战的重要步骤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朝鲜战争的爆发导致了远东国际局势的重大变化,美国因此加快了对日媾和的步伐。虽然台湾当局进行了不懈的“外交”努力,新中国政府对和约草案不断提出抗议,但中国仍被排除在和会之外,台湾的法律地位“未定论”也最终被限定在对日和约中,这对战后台海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从1974年开始,邓小平参与到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工作中来。他积极促成了福特总统访华,福特访华期间,中美之间在建交问题上取得了重大共识。1978年,在中美建交谈判的关键时刻,是邓小平的智慧让谈判取得成功。1979年,邓小平访问美国,巩固了中美关系不断改善的势头,并向世界传递了中国将走向开放的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