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珊 《南方论刊》2013,(1):41-43
冷战时期,东西方两大阵营激烈对抗。美国作为二战后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其外交政策对整个世界格局有着深刻的影响。肯尼迪,作为美国第35任总统,在任期间历经影响东西方世界的重大事件—古巴导弹危机。这一时期美国的对外政策不可避免地印有肯尼迪个人因素影响的烙印。  相似文献   

2.
20世纪60年代初期,正当中国大陆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时,台湾的国民党当局错误地估计了形势,认为这是实现其“反攻大陆”梦想的有利时机。围绕“反攻”问题,美国政府与国民党之间进行了激烈的较量,最终迫使国民党放弃了这一冒险企图。美国政府之所以反对,主要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现实使美国决策者深深地认识到,新中国是不可能用武力推翻的,国民党的反攻行动没有成功的任何可能,而一旦失败,则美国也难逃干系。此次台湾海峡危机体现了美国、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三方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从一个侧面揭示出美国政府僵硬的对华政策已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相似文献   

3.
"越战"前后美国政治和社会生态的巨大变化直接影响了美国危机处理的模式.本文通过美国对"古巴导弹危机"与"伊朗人质危机"这两个政治危机处理的对比,结合美国国内现实对公众舆论一致的消歇、意识形态多元化、国会作用与政党政治等多元因素,重点分析美国危机处理的多元政治趋势.  相似文献   

4.
《社会科学战线》2007,149(5):281-284
20世纪60年代,现代化理论作为一种社会科学理论,以其特有的冷战意识形态特征,成为肯尼迪政府冷战的政治工具。美国的冷战国家安全体制和肯尼迪本人的政治理念,又为现代化专家广泛参与肯尼迪政府第三世界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条件。在现代化理论的影响下,肯尼迪政府改变了对印尼的基本认识和外交策略,试图把印尼纳入美国所主导的现代化道路。但是,印尼的国内局势却不是按照现代化理论指引的方向发展。现代化理论自身的问题是值得人们深入思索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1966年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是冷战时期北约遭受的最严重的危机。在危机发生之前美国能够准确地评估法国的行为,并重新定位新形势下与北约其他成员的关系,把提高北约凝聚力、增强北约的合法性基础、迅速高效地重建北约作为基本原则。这使得北约在美国的主导下较为成功地克服了法国撤离带来的生存危机。  相似文献   

6.
在40多年的冷战结束之后,美国的国家利益随着国际格局与环境的巨大变化而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美国需要在一段没有"对手和敌人"的历史时期内改造整个国际社会、控制国际格局的未来发展方向和性质,为美国未来可能遇到的威胁或挑战提前做好应对准备.目前正在实施的一种以"哑铃战略"为核心的全面战略调整,是冷战后美国将要长期执行的战略性决策,是对冷战后美国国家利益发生的变化所做的战略性应对.这一战略将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可能要持续到21世纪中叶.  相似文献   

7.
和平队是肯尼迪对第三世界国家“新边疆”外交的重要标志 ,它是肯尼迪冷战思维的产物 ,同时也是美国对社会主义阵营冷战的重要工具 ,它体现了肯尼迪对第三世界政策的调整 ,在改变美国在发展中国家的形象和向发展中国家输出美国价值观念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肯尼迪执政时期的中美大使级会谈进行了近20次。美国参加会谈的动机是为了平息国内外对美国对华政策的批评,其目的不是为了真正解决实质性问题,而是提出一些中国不能接受的苛刻条件, 从而把中美尖锐对峙的责任推给中国,同时树立起美国愿意和解的形象。中美大使级会谈虽然时间很长, 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但客观上对中美关系的最终改善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富兰克林·罗斯福政府时期,美国为了尽早制造出原子弹,实行了一系列核安全措施.为防止核技术扩散实行了严格的信息控制;为了在世界范围内控制核材料,美英两国签订《托拉斯宣言》;为保证核安全生产,在厂区内设立公共卫生设施,对核废料进行处理.但是美国的核安全措施并不成功,不仅没有达到防止核技术、核材料扩散的目的,还对自身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害和环境污染,最终罗斯福时期的核安全构想与实践对冷战时期美国的核安全政策亦产生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爆发后,肯尼迪政府立即给印度以政治军事上的紧急支持和援助。这是美国冷战思维下的本能反应。其后,随着冲突的很快平息,在较为长期的对印援助和南亚战略计划问题上,肯尼迪政府趋于冷静和理性,要求印巴首先解决克什米尔问题,在南亚建立针对中国的"联合防御体系"。由于美英之间的矛盾、美国分裂中苏的政策、巴中关系以及印巴关系的互动等因素的影响,肯尼迪政府的这一计划最终落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