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营利组织特殊税收待遇的法律规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借鉴国外非营利组织特殊税收待遇的法律规制模式—减免税制和税前扣除制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以非营利组织的法律界定为切入点,完善我国非营利组织特殊税收待遇的基本设想。认为非营利组织应当是从事公益性或者非营利性事业,并依法享受税收优惠待遇的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法人。针对非营利组织的特质,建议在税法中应当区分公益性和互益性、相关商业活动和无关商业活动的非营利组织,并赋予不同的减免税待遇;应当统一向公益性非营利组织捐赠的税前扣除标准,允许超限额部分递延扣除,并建立公益性捐赠的直接扣除制,允许境外公益性捐赠限额扣除。  相似文献   

2.
个人所得税法支持家庭生育主要有三种路径,即通过养育支出税前扣除保障育儿家庭生存基础,通过养育支出税额抵免分担家庭生育成本,通过生育津贴税收优惠奖励家庭生育行为。审视我国现行税制,个人所得税法支持家庭生育还存在生育观念转型冲突阻滞家庭养育成本充分扣除、生育津贴属性认知局限限缩生育津贴免税优惠适用空间、税法与社会法各自为政弱化生育税制公平分配功能等问题。为了使我国个人所得税法更好发挥其支持家庭生育的机能,还需增设抚养子女专项附加扣除并相应调整基本减除费用标准,拓宽生育津贴免税政策适用范围,探索引入养育支出可退还税额抵免制度。  相似文献   

3.
企业在提取和转回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时,其会计处理方法和税收法规规定存在较大差异。究其原因,会计核算主要以《企业会计制度》及相关会计准则为依据,而申报纳税则主要以《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及实施细则和其他相关规定为准绳。会计和税法之间的差异使得企业在申报纳税时必须按照税收政策对税前会计利润进行调整,在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进行会计处理时,必须计算会税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  相似文献   

4.
企业所得税"两法"合并对企业的影响及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起将实施的新企业所得税法,在纳税主体、税率、税前扣除办法和标准、税收优惠以及反避税等方面的变化,将对内、外资企业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影响.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应积极应对,调整经营策略、融资方式和投资方向,加强管理,使之符合国家宏现调控的要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和壮大.  相似文献   

5.
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改革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涉及社会经济生活各个领域的一场革命,其影响之深远不言而喻,其挑战之严峻也是空前的。从企业角度来看,姓外、姓内,姓公、姓私,其享受的政策待遇是不同的,而这种厚此薄彼、有亲有疏的现象就要“违规了”。如何消除各种各样的歧视,使不同所有制、不同性质的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地竞争,也就成了当务之急。但是从何入手呢?笔者认为:应“三管齐下”,即实现“三个统一”:税率统一、税收优惠政策统一、费用扣除标准统一。其中税前抵扣充分是基础,只有在内资企业税前抵扣充分的基础上,实行内外资企业费用扣除标准的统…  相似文献   

6.
新的财务会计准则是在市场经济有了较大发展的情况下出台的。由于经济活动的复杂多变性 ,原有的会计制度已远远不能适应外部投资者对财务信息全面性、真实性的需要。尤其是在国企改革和资产重组的大背景下 ,企业的各种经济行为变得日益复杂、交融和不确定性 ,对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新准则的出台 ,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但新准则与税法的差异进一步扩大 ,又使企业财务状况带来一定扭曲 ,不利于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 ,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 .新准则对收入的确认与税法的确认标准背离加大。从根本上说 ,会计准则与税法…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我国慈善事业的税收激励政策和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对税前可扣除比例、税收激励政策的具体落实、公益慈善事业单位的核定与监管、税收激励政策的程序简化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提高税前可扣除比例、建设公益事业单位准入与监管体制、完善捐赠物资评估体系、简化慈善捐赠税收政策执行程序等措施,为我国慈善事业的税收激励政策评估与体制健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分析我国现行的税收制度对于人力资源市场发展支持不够之处。建议:对非营利性培训机构和就业中介机构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提高企业在职职工教育经费的税前扣除标准;给接收实习生到厂实习的企业给予定额的税收优惠;对选择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大中专毕业生,给予享受与下岗职工相同的税收优惠待遇等等。  相似文献   

9.
金峰 《兰州学刊》2005,(2):112-114
我国现行的差异性的企业所得税制度使内外资企业的竞争条件很不一致,已不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背离了WTO所要求的公平竞争原则,同时也使我国税收大量流失,从长远看,也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我国应该借鉴国外企业所得税改革的成功经验,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统一的企业所得税法规,确定合适的税率,界定纳税人的范围,统一、规范税前扣除范围及标准,调整税收优惠政策,消除当前企业所得税制的弊端,为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动力.  相似文献   

10.
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在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中,通过会计科目对企业的费用设定"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三个会计科目.企业三项费用处理的新会计准则与新税收条例存在较多的差异,这造成会计税前利润与应税所得偏离较大,突出表现在纳税调整项目增多.  相似文献   

11.
会计准则与税法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会计准则对税法目标实现的影响 ,包括对会计确认的影响 ,会计记录的影响等 ;税法对会计主体纳税的影响 ,包括对会计计量的影响等。要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本文拟探讨创造国民收入的劳动者所得。分析所得的构成、分布及制约因素,以促进民富。 (一)社会扣除与劳动者所得 创造国民收入的劳动者,对其生产的价值不能不折不扣的归其自己所有,社会必须对它作出一定的“扣除”,对此马克思已作了分析。关于扣除的必要性大家对此理解是一致的。但对扣除应包括的项目,扣除与分配的序列,扣除率的确定等三个方面,在理  相似文献   

13.
企业税务筹划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以税收契约嵌入到企业“契约网”,并以税款征收参与企业收益分配,从而影响企业财务决策.企业税务筹划是企业在遵从税法前提下,利用税收契约的不完备性对税收契约剩余控制权的一种攫取,是企业财务利益与政府财政利益之间的博弈.尽管企业税务筹划有其主观动因和客观必然性,但实践中企业税务筹划行为的“合法性”有赖于税务机关行政执法的确认.因此,分析企业和税务机关的税收博弈关系和博弈策略,根据策略组合寻求博弈过程的均衡解,有助于企业重新审视其税务筹划行为.  相似文献   

14.
农民收入作为一个社科范畴的基础性概念,无论是在理论界,还是在实践中,都曾有过多种文字表述,其中最具说服力的要算我国税法上的解释,即农民收入是指不扣除生产成本、费用和损失的农产品的收获量。作为理论解释无可厚非,但要全面理解农民收入,就必须结合我国当前农民收入状况和农民增收的复杂环境来理解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15.
长期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时 ,由于会计准则和税法两者的角度不同 ,导致投资收益的确认时间不一致。在所得税的会计核算上 ,可以采用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 ,但依据会计法 ,一经确定 ,不得随意变更  相似文献   

16.
《江西社会科学》2014,(8):220-225
在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意识淡薄和税务风险管理人员"偷懒",会导致企业治理结构和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相关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税务风险管理人员专业胜任能力不足等一系列管理问题。这些问题,最终会造成企业税务会计基础工作薄弱、混淆税法规定与会计准则的差异、费用扣除不准确、适用税收法规和政策不当等工作差错,从而形成税务风险。中小企业应对其税务风险的策略是:编制税务风险清单等工作手册,建立税务风险损失责任追查与赔偿、无税务风险奖励制度,组建税务风险管理企业联合体。  相似文献   

17.
谨慎性原则与所得税法在确认应纳税所得额时,对于谨慎性原则不同的理解和确认方式,从而引起会计与税法诸多不一致之处,本文对此进行了具体探讨。  相似文献   

18.
张华 《兰州学刊》2003,(5):56-56,14
企业所得税的筹划与企业的经济利益息息相关 ,当今的经济社会 ,为税收筹划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所得税筹划关键是降低应税收入 ,合理扩大准予扣除项目的金额 ,降低应纳税所得额  相似文献   

19.
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利用税收政策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应成为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各国政府利用税收政策促进科技发展的成功经验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政府完善促进科技发展的税收政策提供借鉴。一、各国促进科技发展税收政策简介(一)美国。美国对企业在任何一年的R&D(研究与开发)支出,其数额超过前三年R&D支出的平均额的部分,可实行20%的优惠税率(公司税率为34%)①;1981年美国《经济复兴税法》规定,纳税人可把发生的与贸易或商业活动有关的研究或实验支出,直接作为可扣除费用予以抵扣…  相似文献   

20.
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已被新<公司法>明确规定为我国一种新的企业形态.一人公司规模小、经营灵活,但缺乏内部监督,投资者容易滥用其公司独立人格进行避税,我国现有税法对此欠缺较好的规制方式.在税法中引入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对一人公司避税行为进行防范与治理,既是对实质课税原则的补充,也保护了国家作为税收债权人的利益.但是应当注意该制度在税法中的适用时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