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章子羽 《民族论坛》2005,(11):31-34
汉族有自己的民族服装吗?《视觉》里,艺术照、生活照、影视剧照,那宽袍博带、右衽交领、气度不凡的羽衣便是汉民族的传统服装,简称汉服;汉服是否仅是故纸堆里记载的一件腐朽衣裳?《品味》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汉服是一件鲜活美丽的衣裳,更是悠久华夏文明的流传;汉服是否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记忆》里,从它起起伏伏的经历中,我们能看到这个族群绵延千秋的记忆。是的,它曾经消亡了,但中华崛起,它等待复兴;汉服现在是否还凝固在历史长河的某个角落?《见闻》与《记录》中,一个个人,一群群人,他们是汉服先锋,纵然现实风雨,却绝难割舍与汉服的…  相似文献   

2.
阚金玲 《民族论坛》2005,(11):35-37
汉服重现,感受一个汉族人的尊严2003年11月23日,河南郑州街头出现了一个身穿宽袍大袖独自行走的“怪人”,他就是汉服回归生活第一人——郑州电力系统的普通工人王乐天,正是他这次里程碑式的壮举,让汉服从网络虚拟空间的热门话题,成为触手可及的现实存在。回忆起第一次穿汉服的情景,王乐天语气中依然充满兴奋。然而,令他热血沸腾的汉服,对当今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已经非常陌生。“前年6月,我在网站的一个链接上发现了汉网,这一下不得了,像到家了一样!在汉服论坛版块,我才知道汉族的服装是怎样消失的,才知道满清剃发易服那些残酷的史实。”穿汉…  相似文献   

3.
八年马背游牧,万里雪原绿草,回旋多少悠扬歌声,产生多少动人的故事!当年以北京10名中学生进驻蒙古包为发端,引起了大规模的上山下乡运动。这当中有一位格外引人注目并始终被人们关心的人,她就是周秉建——周恩来之弟最小的女儿,如今已是蒙古族著名歌唱家拉苏荣的妻子,蒙古人的“媳妇儿”。 初春,我们叩开他们那镶着一匹白马的家门。墙上的马头琴、桌上的奶茶、他们两口子的蒙古袍、伴随着女主人的蒙古语问侯,你甚至觉得你已置身于草原……  相似文献   

4.
民歌一束     
戴·民·牧·歌家家农民稿合作,牛焉有了伴,禾苗笑哈哈。我们的救星共产党日子一年孩一年东方升超了火杠的太踢,’雪山冈藻着耀眼的金光,不!那不是太锡;那是我们的救星共产党。如果那是太踢,怎久在夜晚还会放出光芒?十个手指握成拳,众人齐心撑着天;自从入了合作社,日子一年强一年。男女老少笑哈哈,山区成立农案社,穷村开遍幸福花。 (唐宗龙搜集整理)“十万山区”一片新东方升起了十五的月亮,草原变成了银色的海洋,不!那不是十五的月亮;那是我们的恩人共产党。如果那是十五的月亮,怎么天天都是那么明亮, (开斗山)山中扁雀阱粉粉,合作社里一家…  相似文献   

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座文化富矿,是我们树立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的突出优势,服饰文化是其中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汉服,汉民族传统服饰的统称,近年来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为人津津乐道。从蒸蒸日上的汉服复兴运动到设立“国家汉服日”议案的提交,这是汉服这一服饰文化从小众走向大众的趋势,也是新时代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方面,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  相似文献   

6.
川滇交界的地方,有一座天然湖泊——泸沽湖。湖边散落着8个山寨。 1976年,一所寨子里诞生了一个漂亮的女娃,眼睛象晶莹的晨露,哭声似金雀的啼鸣。阿妈给她取名杨二车娜姆(意为“宝石仙女”)。娜姆在辽阔的牧场上成长,跟阿叔一起放牧,她爱把五颜六色的鲜花插满一身,爱对着蓝天白云唱歌,直唱到篝火燃起,唱到入梦乡。娜姆8岁了,反反复复总那几支歌,她唱腻了唱烦了便自己编歌。狮子山山连山,娜姆编的歌三天三夜也唱不完。乡亲们的心都叫娜姆的歌唱醉了。他们说,阿妈是只银夜莺(娜姆的  相似文献   

7.
距塞维第湖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村庄和一个明镜似的无名小湖。弗法诺夫一家就居住在这个小湖的岸边。这是一个高尔达人的家庭,女主人是乌拉·弗法诺夫,男主人是马第·弗法诺夫。高尔达人原来居住在贝柴摩省,他们是萨阿米人(即拉普人)的一支。芬苏签订和约后,1945年贝柴摩省被割让给苏联,就是苏联现在称之为贝辰加的那块土地。从那时起,高尔达人就迁到了塞维第湖附近定居了下来。高尔达人是少数民族中的少数民族,因为四万萨阿米人中大约只有四百多人  相似文献   

8.
大光  易巧君  李立 《民族论坛》2007,(11):25-26
时光飞逝,白云苍狗。从1957年到2007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已经走过了50年风雨历程。每一个十年,都是湘西繁荣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举州庆祝成立五十周年的时候,本刊特约了5位曾一次或几次参加过自治州成立逢十庆典的人士,通过他们的亲口讲述,让我们了解那庆典里的深情与心血,回味那些激动人心的历史与瞬间。  相似文献   

9.
偷渡大姐大     
蛇头之“母” 程翠萍看上去豪不神奇,只是一个粗壮的、没有受过教育的普通妇女。她在纽约唐人街上卖了13年的布和小吃。那里的人们常常能看到她在大街上,硬把行人拉进自己的布店里。到了中午时分,她会在一家福建菜馆里切菜、洗菜,等着客人上门。 就这么个平常女子,在很多人眼中却是“恩人”,施舍给他们怜悯和未来。这些追随者们都叫她“萍大姐”,因为在暗地里,她是一个国际性偷渡网络的头目,积敛了4000多万美元的横财。多年来,人们对她望而生畏,叫她“蛇头之母”。偷渡者的偷渡组织 程翠萍曾经也是个充满梦想的偷渡者。她…  相似文献   

10.
张承志 《回族研究》2004,(2):142-147
年前曾在东京的橱窗里看到一本文化批评期刊。封面上有一个一语中的又极度戏谑的通栏标题:“献给濒死的当代文学的最后的心脏按摩。”望着它只觉又开心又惊奇,于是就记住了它。后来多次觉得,这句戏言也可以馈赠给我们亲爱的文学界———因为他们已经完成了使这世界没人看、更没人喜欢小说的伟业。确实,如今的多数小说,不消说也包括空洞的散文乏情的诗———已经不能感动任何正常的人。尤其是那些火鸡露屁股般炫耀技巧的作品(那是人们早在80年代就玩剩下的)招人哈欠———我打听过不少读书者,大多都是翻个一页半张就随手扔开了。大都是,开头…  相似文献   

11.
边城的“全国美好家庭”/康庚在边城乌鲁木齐,有一颗璀璨耀目的“家庭之星”。男主人玉素甫·阿孜曾是一名孤儿,在政府的关怀下读书、入党、参军,后来成长为全国人大代表、人大系统先进信访干部;女主人吾尔也提·那满诺夫靠勤奋上进,从一名普通护士,成长为党的十三...  相似文献   

12.
再美再好的事物,如果仅仅停留在影楼画室,充其量也只是生活的点缀,是温室里的花朵,生命力是不强的。致力于复兴汉服与汉文化的汉家儿女,凭着他们的勇气、智慧、才艺,自己研究、自己设计、自己制作,让我们祖先美轮美奂的衣裳从典籍、古画中走进了我们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游园赏  相似文献   

13.
魂牵梦萦的家郭桂芝我在新疆安家落户已经30年了。然而我现在要说的,却是我们所共有的一个维吾尔族的家,那就是托乎提汗阿帕一家。也许你会奇怪,一个天津来的汉族女同志,怎么有一个维族的家?每次我回想起这段难忘的经历,总是心情激荡,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平静那是...  相似文献   

14.
爱读《古诗十九首》,虽然那些诗人的名字在历史中仍旧是模模糊糊的一片,但是他们留下的那些诗里,那从头至尾弥漫的一层层浓郁的苍凉,却分明地让我们看到了:那血与火交织的日子里,他们的在岁月的寒风中翩跹飞舞的雪白的袍袖,他们的因为目睹了太多的死亡而凄凉忧伤的眼神。我甚至能听到那个时代里,除了刀枪交鸣的声音以外,除了流离失所的人民的歌哭声外,还有一种箫声,低沉地悠扬着,在泛黄的历史纸页中亘古回旋不散。那是他们的诗的声音。谁能忘记那箫声,那带着千年皎洁与清冷的月色的箫声,谁能忘记“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  相似文献   

15.
小深山见闻     
过了金沙江,进入小凉山。这里滿山遍野开放着迎春花、野梅花,山谷中靜謐的空气里弥漫着一股股清香气息。到宁蒗时,只見衛生院所在的那山坡上,盖了許多漂亮的房子,有人民銀行、民族貿易公司、宁蒗彝族自治县人民委員会等。在衛生院后面那兩排新房子門口,挂着“皮革生产合作社”、“铁業生产合作社”、“縫紉生产合作社”等等木牌。記得去年我在这里时,連一个个体手工業者都沒有看到,现在已成立了这末多生产合作社。短短一年的时間里,發展是多么上迅速啊!  相似文献   

16.
他们从喧闹的城市走来,走向冰雪消融的原野,走向溢满甜蜜的大千世界……初夏的风刚刚闪动羽翅的时侯,我们和他们在塞外青城相识了。他——邵金旺,是扶着大青山长大的。那蕴蓄着追索和求实的目光里,闪烁着一种桀骜不驯、任凭什么风浪也不折服的性格。她——张家骅,一个娇巧灵透的南方女性。50年代末,她辫子一甩,来到了塞外草原。 1956年,邵金旺从天津师范学院(今河北大学)肄业,到内蒙古农牧学院执教。两年后,毕业于北京  相似文献   

17.
奇径 《民族论坛》2010,(6):15-15
<正>莽莽南岭,横亘在中国南方。在南岭腹地,有一片神奇美丽的大瑶山,这就是"神州瑶都"——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这里的瑶家人特别质朴、善良,瑶族家庭也特别温馨、和睦,李祥红一家就是千百个瑶族家庭中普通的一个,和睦、温馨、快乐,但又有与普通幸福家庭不同的地方,浓浓的书香气息是他们一家最幸福的味道。  相似文献   

18.
守卫在南疆的战士们向祖国的亲人,向在校的大学生们发出“理解万岁”的要求已有几年了,我们新时期最可爱的人大声疾呼“理解万岁”,渴望祖国的亲人们、青年朋友们,理解他们为什么离乡背井、远离亲人而舍生忘死地去战斗,他们为什么心甘情愿地守卫在那艰辛倍尝的猫耳洞里,理解他们这样做就是为给各族人民创造一个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以便各族人民从事美好生活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阿万仓乡,一栋洁白的房子里的男女主人——当地称作痴情婆姨痴情汉的人。那是20年前,维系着阿万仓乡3400名藏族牧民健康安危的洁白房子——卫生院,冷冰冰地迎来了几位医科“状元”(上海医学院应届毕业生),穷乡僻壤本想把他们当做“宝贝疙瘩”。但那时只形成一种概念:越是大城市越是有文化的人,只有犯了错误需要改造才分配到草原来。所以,顽童的石头、守帐篷的狗,卫生院的贫穷(最值钱的是一只血压表)……逼得状元们另谋出路。留下的是孤零零的王万  相似文献   

20.
破茧的姿态     
岁末的阳光还没有隐去,我们就已经于微温的空气里闻到了渐渐走近的二00五年的气息,明亮的,喜悦的,有着饱满的厚度和柔和的质地的——那是一个新的希望正在萌芽的气息,或者一只蝴蝶从生命的蛹里破茧而出的气息。我们热爱这明媚的气息一如热爱所有诗意而美好的开始,更何况,我们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