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及其构建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神家园是民族生命力的精神之母、创造力的精神之源、凝聚力的精神纽带、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由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根基、时代精神和价值目标所构成.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坚持以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为根基,以外来健康有益文化为补充,大力繁荣发展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优秀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可以进一步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2.
刘若斌 《东岳论丛》2008,(2):194-197
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过程中,正确梳理和科学继承我们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和紧迫性。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应对全球化挑战必不可少的平台,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深厚文化根基。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实践中自觉形成的为中华各族儿女共同依托、共同传承、共同发扬的价值观念、情感态度和文化精神的总和,其实质是中华儿女坚信不移的,被认作自己生存之根本、生命意义之所向的,以理想、信念、信仰为内核的精神文化体系。重铸共产主义精神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构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夯实中华民族道德基础的过程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意蕴。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4.
纵观中国共产党建党90年历史,她始终代表着世界和中国的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并成为自己永葆生机活力的源泉。党的四代领导集体,都把文化建设提到立党、执政、治党核心价值理念的高度,精心构建、继承、丰富和发展了作为党的文化精髓的文化精神,凝聚了现代和当代先进文化核心理念、价值主导的精华,进而引领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辉煌。笔者认为,党的文化精神是由其理性精神、哲学精神、科学精神、民主精神、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构成的辩证统一的有机系统。  相似文献   

5.
全面认识、科学对待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于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遗产和民主精华.对我们民族的文化品格、精神道德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传统文化中消极、落后甚至腐朽的成分,也对社会的发展起严重阻碍作用.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代要求,以全面、辩证的态度区分精华与糟粕,去芜存菁,汲取民族传统文化中合理的、优秀的成分,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奠定深厚的文化根基.  相似文献   

6.
大庆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宝贵财富,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大庆精神的美学价值进行研讨,以一种新的视角来诠释大庆精神,对充分理解大庆精神、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公民的道德文化素质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贾磊 《理论界》2022,(10):68-74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构是中华民族历史性实践所提出的重大思想任务。在不同时期,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历史样态是在不断发展演变的。在殷周时期,始祖神话、天的敬畏和祖先崇拜构成了最原始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到了轴心时代,中华民族形成了以儒道佛思想为主题的传统共有精神家园。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建构了以宏大的集体精神生活为主题的共有精神家园。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现代化进程导致了宏大集体精神生活受到较大影响,而新时代则为当代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构创造了现实前提。  相似文献   

8.
王婕  刘先江 《学术探索》2023,(10):16-23
聚焦新时代民族问题的解决,习近平深刻阐述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价值意蕴、主要内容和根本遵循,形成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论述。这一论述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精神生活的理论为思想起点,厚植于中华民族统一性的文化传统,扎根于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的百年经验,汇聚了根本意义论、人民主体论、现实路径论等理论内涵。新时代新征程,应当从强化政治保障、夯实经济基础、增强文化动力三个方面,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更好地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9.
"中国梦"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在关联体现了其文化意蕴:作为民族共同追求,中国梦丰富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容;作为社会发展目标,中国梦指明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构方向;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中国梦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作为强国兴邦的精神旗帜,中国梦增强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凝聚力与认同感;作为造福于民的民生纲领,中国梦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指明了根本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和终极关怀,具有价值导向与精神激励的作用。历经六百余年沧桑的黔中屯堡,在时空演进中经历了长期的文化涵化,形成了独特的屯堡文化,既成为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历史,也说明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屯堡文化内蕴的“忠勇”“孝悌”“礼智”“仁义”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屯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根基,也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理论蕴涵与建设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大文化战略部署.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我们的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但我们的精神家园建设却相对滞后,这会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批判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开放的胸襟迎接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才能更好地建设我们的共有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2.
民族精神家园蕴含着民族最深层次的道德准则、价值追求,是民族对于世界及自我的认知。民族精神家园是民族创造力的精神之源、历艰克难的力量源泉、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印记。中华民族经过漫长的历史,在长期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中,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丰富的精神财富。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史的重要一部分。随着我国社会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新形势下,虽然物质财富迅猛增长,但精神上却比较匮乏。消费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横行,道德和信仰缺失严重。新形势下,铸造一个共同的精神家园,是一项迫切的任务。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和谐,以及国家的安全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积极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13.
钱英伟 《理论界》2009,(12):155-156
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性的发展给我们的文化建设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大学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大学文化的作用和影响力在不断提高。文化是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我们要发挥大学文化的旗帜、创新、示范、引领的社会作用,为提高我国文化发展的软实力、实现科学发展和建设和谐美好的精神家园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网络文化的发展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一种崭新载体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我们要大胆探索有利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之网络文化的思路,使网络文化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形成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社会功能论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国民共同体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经济、政治、社会建设提供内化精神规范,为现代中华民族建设和谐的共有精神家园,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供基本保障,为中国在国际社会和平发展展示国家"软实力",为当今多极世界确立和谐理念的"中国价值观",推进中国及世界的和谐建设与和平发展,从精神上引领中国人民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相似文献   

16.
冯玉 《南方论刊》2012,(11):70-71,69
胡锦涛总书记"7.23"讲话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我们党把握时代和形势发展变化、积极回应各族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方法分析问题,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汲取世界先进文化成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理论意蕴与实践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力  邢洪儒 《河北学刊》2008,28(3):192-194
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一重要论述对于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世界文化之林独树一帜,千百年来一直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根基和精神家园。精神家园是安顿人类思想魂魄的文化归宿,中华文化是统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根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是内化与外显中华文化本质精髓的实践要求。  相似文献   

18.
抗战时期,伴随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重心的西移,西南大后方从文化边缘走向文化中心。抗日救亡的特殊历史环境使大后方文化发展呈现出救亡与启蒙的双重性、更大的包容性、中外文化的互动性。大后方抗战文化发展,保护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为西南地区播下了文化种子,有力地推动了西南大后方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人口素质的提高。促进了大后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9.
抗战文化是桂林历史的丰碑。桂林抗战文化所孕育的抗战精神,是时代的产物,与中华民族精神一脉相承,已经深深地熔铸于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之中。继承抗战优良传统,对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架构中,表现为明确归属意识和情感趋同的文化认同是一个至为重要的核心概念。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逻辑,展现了文化认同确立共同思想观念、价值信仰、行为模式和凝铸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力量。基于文化认同,中华各民族在共同历史过程中自觉形成了一体性意识和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为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精神基石。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是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