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2 毫秒
1.
在企业资源禀赋既定的条件下,企业绩效是竞争、产权与管理综合作用的结果.对于国有企业改革来说,应根据国有企业所处的行业特点、社会职能、市场竞争状况以及不同的发展阶段等分别实施不同的改革战略,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有的应加强管理,有的应强调产权,有的必须创造竞争的外部环境,而有的则需要实施竞争、产权和管理三个方面的改革共同推进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超产权论与我国国企竞争环境的培育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超产权论认为企业产权改革只有在竞争条件下才能发挥作用,是竞争促使企业改善治理结构,创造良好绩效。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协调好产权、竞争、治理机制与绩效的相互关系,在推动产权改革的同时,更要注重加速市场化建设进程,塑造竞争主体,完善市场体系,改革经营者管理制度,培育企业竞争的良性环境。  相似文献   

3.
政府与国有企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从组织行为管理的角度,探讨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关系,以及各自的角色。认为,国有企业的产权是明晰的,产权改革和产权明晰是二个不同的概念;只要国有企业存在一天,政府与国有企业的紧密关系就存在一天。国有企业的战略管理应是政府的首要管理职能;企业的角色应是战略的执行者、战术的决策者。要搞好国有企业,政府要强化其管理力度  相似文献   

4.
目前 ,国有企业在资本经营中依然存在着企业管理层的经营思想和经营观念落后、政府对资本经营的干预过度等八个方面的问题 ,这严重影响了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我们应正确理解资本经营的内涵 ,改善企业管理 ,转换企业内部经营机制 ,深化产权改革 ,优化企业外部环境 ,为企业实施资本经营创造良好的条件 ,从而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5.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对国有企业的改革不再只是发展的需要 ,更成为企业生死的抉择。依据国际市场竞争环境、规则的要求 ,国有企业应按产权明晰化的思路进行产权制度改造 ,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 ,所有权主体具体化 ,使终权所有权与法人产权、经营权既相分离又相制衡 ;建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 ,构建企业家健康成长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实施管理创新 ;加强国有企业的技术改造 ,奠定市场竞争的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6.
超产权论对我国国企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产权理论忽视了企业生存发展的外部条件和竞争机制的曳动效应。超产权理论认为,企业产权改革只有在竞争条件下才能发挥作用,是竞争促使企业改善治理结构,创造良好绩效。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协调好产权、竞争、治理机制与绩效的相互关系,在推动产权改革的同时,更要注重加速市场化建设进程,塑造竞争主体,完善市场体系,改革经营者管理制度,创造企业竞争的良性环境。  相似文献   

7.
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为深化改革、明确企业产权,国有企业管理体制与产权形式正面临急剧变革,ESOP是一种可以借鉴的形式与手段。本文对国有企业ESOP过程中利益相关者——政府、企业、员工之间的讨价还价博弈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实施ESOP政府应采取有效率的监管措施,弱化权力强势方的权力,促进利益公平分配;政府、企业应采取适当的策略,以降低交易成本,促使改革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国家所有制内部产权结构的调整,我国国有企业逐步转变为拥有国家赋予自主经营权利、承担应尽责任、获得相应局部经济利益的产权主体。由此,在原来产权高度集中的国家所有制内部,就形成了一种过去没有的、由企业分别拥有和实施的财产权利。它存在于国家所有制之中,且不同于集体所有制之类的独立所有制形式,但不同国有企业作为一个集体在拥有份额上各有不同。国有企业内部形成的有集体差别的这种财产权利,可以称为国家所有制中的集体性产权。这种产权的存在没有改变企业全民所有的基本属性,其形成和运作过程具有附着性、有限性、排他性、可分解性、行为性和可变动性等特征。这种集体性产权的形成与发展对国有企业改革成效和国有企业全民属性发挥的影响利弊共存,必须在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同时防止其过度扩大。因此,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规范集体性产权关系中基本当事人的行为,以坚守企业全民所有制属性为底线,把握好集体性产权的合理界限。  相似文献   

9.
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举步维艰的原因之一,就是国有企业人力资本产权的模糊与被藐视。只有明晰人力资本产权,才能促进国有企业人力资源流动,从而实施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本文在分析国有企业人力资本所有权与收益权虚置的危害后,指出了国有企业人力资本所有权与收益权明晰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原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产权关系的特点是:企业产权都属于国家,各企业间没有严格的产权边界,企业与国家之间的产权界限也不清晰。企业产权关系模糊与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的矛盾,是当前国有企业制度中各种矛盾的集中反映。或如有的同志讲的,“个人既是所有者又是非所有者”,是“公有权的基本矛盾”。因此,我国所有制改革的关键,就是要理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产权关系,实施以明晰产权关系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  相似文献   

11.
主研人员:李仕民 唐小我 肖延高 井润田 魏立新 阳晓明 现代知识产权分析运用跨学科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方法,在产权科学内涵、企业产权结构,国有企业性质与国有企业改革,经济时代与核心资源变迁以及企业产权配置、期权理论、腐败寻租与产权化动态激励机制定量分析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综合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研究成果。 在产权概念与企业理论方面,廓清了我国在产权概念上的误区,深入分析企业产权的形成和分化过程,研究了企业及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 在国有企业改革方面,提出国有企业的产权关系必须向建立民商事法律关…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一些国有企业效益滑坡,亏损严重,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帮助国有企业走出困境,是关系到国有企业命运的大问题。深入探讨搞好国有企业的途径,对于推动国有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就改革与管理的关系,搞活国有企业的途径等问题,并结合绵阳市国有企业改革情况试作简要论述。1正确认识深化改革与强化管理的关系国有企业如何走出困境,理论界的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很有价值的研究,这些理论大体有四种:一是产权核心论。认为搞好国有企业的核心是要解决产权问题,只要进行产权改革,强化产权约束,国有企业就能走出…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产权问题已成为企业改革的关键环节。本文从哲学角度述论了自由、自由与财产的关系,以及为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国有企业应采取的产权形式。  相似文献   

14.
现阶段许多转化为股份制的企业很不规范,表现为产权不明晰,法人治理结构变形走样,激励和约束机制并未形成。若不继续深化改革,很容易使国企改革流于形式。为此,作者认为应加快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以明晰产权,改革国有企业人事管理体制以强化股东大会和董事会的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15.
产权改革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要使国有企业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建立企业化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实行国有股权多元化经营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国有企业的所有权由国家享有,作为独立的生产经营的法人实体,国有企业享有本企业财产的产权。由于理论上所有权与产权界限不清,实践中便导致国有企业所有权代表者根本难以甚至不能行使所有权,企业产权也不能到位,经营者也就越位行使所有权和产权。这种情况下,要深入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切实转变经营机制,就必须从法学和经济学两方面,对所有权和产权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反思。且正确区分国家经济管理职能与国家所有权的关系,避免所有权缺位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组织管理,是国家社会职能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产权改革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内容。要从理论上深入分析产权、产权革命、产权革命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系,紧密结合当前实际,进而全面推进国有企业制度创新的改革。  相似文献   

18.
国有企业改革出路何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产权明晰化、实现财产所有权与控制权和终极所有权与法人所有权为目标的国有企业改革思路,存在着许多矛盾。公有制的本质关系决定了企业只能是经营者,而不可能是所有者。把两权分离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目标是一个严重的理论误导。国有企业改革应采取有限目标的原则,即其职能和范围是有限的、市场化程度是有限的、改革的速度是有限的。国有企业的改革要与非国有企业的发展相互协调。  相似文献   

19.
国企深化改革与加强管理既相互联系 ,又相互区别 ,两者之间目标一致并互相促进 ,但两者的侧重点不同和所涉及的范围不同。在国企改革中加强管理对提高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有利于正确看待企业产权改革 ,有利于解决管理滞后的问题 ,有利于提高国有企业的素质。将企业改革与加强管理相结合的对策是 :深化改革 ,为加强企业管理提供制度性的基础 ;实行两权分离 ,建立科学的法人治理机构 ;转变企业的管理方式 ,提高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20.
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举步维艰的原因之一 ,就是国有企业人力资本产权的模糊与被藐视。只有明晰人力资本产权 ,才能促进国有企业人力资源流动 ,从而实施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本文在分析国有企业人力资本所有权与收益权虚置的危害后 ,指出了国有企业人力资本所有权与收益权明晰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