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经》通过孔子的阐述,成为儒家美学的根基。之所以如此,除了孔子自身的思想外,《诗经》的文本比较好地体现出了四种品格:比兴品格、写实品格、言志品格和温柔敦厚品格,儒家美学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得以生发的。  相似文献   

2.
<诗经>作为具有明确实用目的的雅乐,也是具有艺术审美意义的乐章,不乏审美娱悦性.其审美娱悦性,映射着周代统治者对其实用价值的欲望和追求.因而,周礼"制中"的原则规范着<诗经>的美学取向只能是中和之美.其所体现的中和之美,不仅对于当时及后代的文学艺术发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使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心理结构中的审美定势在潜移默化中积淀;而且,对于儒家崇尚中和之美的文艺观的形成和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诗经>乐章所体现的中和之美的价值论色彩、正确性原则、普遍和谐观以及朴素辩证法之影响,也许永远不会消失.  相似文献   

3.
王政 《兰州学刊》2010,(5):158-165,177
在对原始人类宗教生活的考察中,“人祭”与“动物祭”(即用牺牲的祭典形式)的研究已比较充分;但对“植物祭”祭典形式的清理尚显疏略。事实上,在原始宗教的演进步履中,“植物祭”远比用牲之祭“原始”得多。西方著名宗教文化学者梅叶就曾在他的《遗书》中论述道:“地球上原始居民靠植物性的食物,如野果及禾木科植物生活了二千年,那时他们把最初获得的果实当作祭品献给神灵,洒牲畜的血……被认为是不可宽恕的罪行”…梅叶的观点是正确的。以植物献祭在“动物祭”之前,植物祭是更为遥远的原始宗教现象。下面我们就从《诗经》中的“植物祭”入手,探索一下这种祭典形式的文化遗踪。  相似文献   

4.
《诗经》学的神圣化与元代《诗经》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由南宋至元的一二百年间,我国的《诗经》学发展经历了一段十分特殊的历史道路。由于理学家的介入,南宋开始,出现了对《诗经》及其研究的神圣化,并以直接、间接承继集理学之大成的朱熹诗学为荣耀。有元一代紧承宋后,自然也就形成朱熹一家之学独擅的局面。元代诗学唯宗朱传,少见异说,严重流于封闭化和狭隘化,极大地束缚了元代学者的创造性和开拓精神,最终导致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少有创新,实在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5.
《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中华文化的宝典,两千多年来,研究和阐释它的著述非常之多。然而,从《诗经》研究史看,五四以前的传统《诗经》研究,都始终没有揭示出它的宗教文化性质,虽然王安石曾从文字学的角度谈到“诗乃寺人  相似文献   

6.
《晏子春秋》主要是通过记述晏婴的言行轶事来表达他的思想,全书所记的188个小故事都基本与他相关,基本是以他为中心选材和组织叙事的。所以,就此而言《,晏子春秋》的体制是近于后世的传记的。而其多以来源于民间的逸闻轶事为资材的做法也对后世传记有很深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儒家伦理与西周文化的紧密关联已是一个不言而喻的事情,在一般的儒家伦理研究中,我们很少去关注它跟周部族拓荒时代的关联。儒家伦理如何受到周部族文化的影响,我们从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的《诗经》中可以认识到。尤其是《豳风》,《豳风》反映了周族先贤在豳地的经历、生活和文化,儒家伦理受《豳风》诗的影响集中体现在《伐柯》这首诗上;此外,《大雅》的《公刘》、《绵》等诗篇对儒家的政治伦理也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从《诗经》的这些诗篇中我们可以看到,儒家伦理确实受到了周族先贤及其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张晨 《北方论丛》2001,(5):37-39
从史学与文学两个角考察,《史记》中充分地体现了司马迁的《诗经》观,《史记》与《诗经》两者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史学角度看,《史记》不少处借鉴利用了《诗经》,从文学角度看,《史记》又评论探究了《诗经》的诸多问题,作为中国文化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两部典籍,探求《史记》与《诗经》之间的关系,意义重大而深远。  相似文献   

9.
城市品格包含城市主体的行为特征和德性状态,其中决定主体品格的质的规定性的要素是主体的道德,是其比较稳定的德性状况,也因此,我们应该研究城市伦理在城市品格形成中的作用,探讨城市品格的伦理基础以及处理城市关系的伦理原则,这不仅对于上海城市品格的坚持,而且对于多地城市精神的倡导和城市品格的塑造都具有意义。城市规划需要有品格的城市来承担,而城市品格的发展需要深厚的精神力量和伦理沉淀来支持,建构具有正义和伦理底蕴的城市生活才是城市开放品格的社会基础和力量来源。  相似文献   

10.
殷商地域文化与《诗经》恋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中以郑、卫、陈三地的民歌在表现男女恋情方面最为大胆泼辣,热情奔放.三地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发达的工商业经济是其别具一格的情诗之所以产生的外部原因,三国所代表的殷商部族文化传统和风俗则是这一独特文学现象所以产生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1.
《诗》是周代的一部乐歌集,也是时人的重要学习教材。考诸先秦典籍可知,当时很多诸侯国有《诗》本流传,然因竹简易失,乐官散亡,春秋中期以后各国原本内容相同的《诗》本,出现了差异。那么,今本《诗经》即《毛诗》依据哪国所存之《诗》编纂而成的呢?文章通过相关材料的分析比对,认为它所依据底本应是鲁国所存之《诗》。  相似文献   

12.
<关雎>、<鹤鸣>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意蕴.<关雎>描述君子对淑女的思慕复杂情感,以匮乏的方式突显以情相感、因感而通、因感通而有人际、天人之际的建立与呵护.<鹤鸣>中的鹤鸣、游鱼、树木诸景物呈现了一种耐人寻味的乐园经验.如何由情感见证际,进而在人与物、人与人、人与天的情意绵绵中呵护并守护际,重建生趣盎然的人间乐园,这或许构成了现代世界最为迫切的任务之一.通过对<诗>的哲学阐释,我们尝试突破现有中国哲学研究范式所划定的界线.  相似文献   

13.
陈国始封于西周初年,建都于今淮阳县城东的新蔡河西岸,亡于公元前479年,前后延续500多年.陈地的土著文化在夏商及其以前为东夷文化,至周代又充分吸收了中原文化,从而形成了根深蒂固且特色独具的地域文化.尽管陈国在春秋时成为楚人的附庸,但却仍然保存着文化本色,这与淮河上中游地区其他诸侯国相比是十分少见的.其文化以鸟为崇拜对象,简礼仪而重巫祠,体现出浓烈的巫文化特色;其俗善歌舞,民风浪漫、开放而自由.这些文化特色在<诗经·陈风>中得到淋漓尽致地体现.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先秦儒家在伦理美育活动中,把造就“君子”、“仁人”、“圣人”的德育宗旨升华为“美人”、“美政”、“美天下”的审美理想,又用中和之美的审美尺度,把儒家理想人格的文化心理结构积淀于人格美的审美形象之中,从而把美与人类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把人的品德、精神、人格、心灵纳入了审美范畴,开拓了中国古典伦理美育的先河。  相似文献   

15.
赵景梅  胡健 《江淮论坛》2012,(4):188-192
通过《诗经》和《荷马史诗》中的战争诗歌可以发现,东西方在战争文化上存在诸多差异性:从战争的目的来看,东方主要是保家卫国,西方侧重于暴力扩张;从战争的审美来看,东方尚武,西方嗜血;从对战争的反思来看,东方厌战、渴望和平,西方则对战争无限向往。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在于东西方的地理条件、政治意识和社会文化的显著不同。东西方的战争文化特征在当今中外领土争端中得到了强烈的映射。  相似文献   

16.
《诗经》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 ,而周礼在文化上对华夏民族具有维系作用及象征意义。礼、乐、诗三者关系十分密切。《诗经》中的部分诗篇是应礼的需要而制作的 ,并成为礼的组成部分 ;另一部分诗篇是在礼的规范下而创作 ,并在其规范下应用的。诗的形成即礼的成熟。随着周礼的崩溃 ,《诗》的发展也就终止  相似文献   

17.
毛宣国  王璐 《云梦学刊》2010,31(4):95-101
作为中国近代文学、美学史上开风气之先的人物,梁启超在多个学科和领域都有开拓,《诗经》研究也不例外,这具体表现在:第一,提出《诗经》的读法问题,对《诗经》作文学、历史、应用的多重解读;第二,以《诗经》为范例,探讨中国古代诗歌情感表现方法;第三,从时代、心理、审美趣味的变迁出发,探讨《诗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另外,梁启超的《诗经》考证,由于注重材料搜集和归纳方法的运用,也取得一些值得重视的成果。  相似文献   

18.
魏源在《诗经》上以今文经学的三家《诗》为宗,但是,在孔子与《诗经》的关系上,却只承认孔子有正乐之功,而无删诗之事。他从诗与乐的关系入手,论证了孔子对《诗经》的贡献,并驳斥了历史上的孔子删诗说。但魏源并未贬低《诗》的作用,在他看来经过孔子正乐,《诗经》才能够成为经学典籍,孔子正乐与作《春秋》具有同一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
姜玉琴 《文史哲》2001,1(3):52-56
先秦文学中存在着两个《诗经》文本 ,一个是被“误读”了的文献学文本 ,另一个是被“遮蔽”了的文学艺术性文本。因而 ,在此基础上所萌芽、发展起来的先秦诗学 ,实际有两条相应的线索可供使用与承继 ,即《诗经》文献学研究与《诗经》本体论研究。但无论是“五四”以后的学者 ,还是“新时期”以来的研究者 ,大都是把研究基点建立在《诗经》文献学基础上 ,或者说是把对《诗经》“赋诗断章 ,余取所求”的“误读”现象 ,当成了唯一合法研究的逻辑起点。同时却简单化、庸俗化了孔子那条强调文学性《诗经》的重要研究途径 ,从而导致了本真面目的《诗经》与研究框架中的《诗经》、真实的诗学原型与学术框架中的理论阐述相悖离的历史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