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
民间交流在战后中日关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特殊的中日关系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民间交流(外交)”作为非正式外交渠道在外交中具有特殊的双重意义。但是,民间交流或曰民间外交并不能完全代表中日外交关系的全部过程,它仅仅反映了中日关系发展的一个侧面。对中日关系正常化实现之前,“民间交流”与政府间外交的相互关系如何评价?如何看待“民间交流”在国家关系非正常时期的地位与作用?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认识的变化曲线,即“民间交流”的涨落轨迹是否与中日两国关系发展的脉络相一致?制约和影响“民间交流”的因素有哪些方面?等等,这都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东亚区域合作与中日民间交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入21世纪,欧盟和北美地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获得实质性突破和进展。而东亚地区无论从区域合作组织发展的深度还是广度看都尚处于初级阶段,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为东亚地区两个大国的中国和日本之间缺乏象欧盟的“法、德”那样的紧密合作。而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在于中日关系的复杂性。在当前中日关系陷入困境之时,中日民间交流无疑成为推动中日关系发展进而推动东亚区域合作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以北京十所高校为主的大学生采用纸质问卷调查并进行数据处理,显示出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对外认知和对中日关系的认知具有相对客观、理性的特征,特别是能够相对客观地看待日本以及中日关系的未来发展。作为公众舆论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群体对于中国人对日认知和未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将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6.
本文在对过去十年的中日关系进行评价,全面总结其中的历史经验及教训,并对未来十年的中日关系做出展望的基础上,从中日关系定位、政治和经济关系、安全关系、应对金融危机、中日经济合作、中国形象等六个方面,对中国的对日政策取向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冷战结束以来中日间一直摩擦、冲突不断,探讨其深层的"文化冲突"问题、寻求相互间的"文化认同",成为中日学界重要的课题。这不仅需要在全球化发展与文化冲突相伴而寻求"多元文化共生"的时代语境下对中日"文化冲突"的现象进行考察,而且需要对其主因——中日间的文化差异和对彼此关系认知的差异进行分析,并探讨寻求中日"文化认同"所需的要素、思想理念和理性态度,以为中日间客观、理性地识解和认知彼此的文化传统,缓解冲突和建构文化认同提供某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中日的相互认识都存在着误区,两国政府和人民都应理性地面对历史和未来,勇 敢地接受历史留给我们的正负两种遗产,通过对话加深彼此沟通与理解。搞好中日关系是 两国利益的需要,是亚洲区域合作的需要,对日外交中,中国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争取 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9.
中日邦交正常化50年是跌宕起伏的50年,经历了蜜月时期、结构变动时期和竞争加剧时期,中日关系的发展对双边关系、区域发展及全球局势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历史证明,中日之间达成的四个政治文件为中日关系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和重要保障。当前中日关系存在各种问题。中日战略竞争加剧是内外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既受中日关系结构性矛盾的影响,也受日本国内因素的影响,还受美国战略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中日关系既有趋冷降温的动向,也有向暖升温的势头,基本特点是冷暖交织。“竞合共生”是新时代中日关系的“新常态”。在“新常态”下,中日两国应该避免恶性竞争,进行和平竞争和文明竞争,在政治领域增进互信,在经贸领域深化合作,在安保领域管控危机,在民间领域促进交流,共同努力推动中日关系的升温回暖,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中日关系。 相似文献
10.
自1972年恢复邦交,中日关系已走过整整半个世纪的历程,步入了知命之年。由于围绕中日关系的两国自身、地区和全球环境均已发生全面、深刻变化,导致步入知命之年的中日关系依然存有诸多事关重大、亟待重新认知的“未知”。本文主要从两国各自的基本发展态势、环绕周围的东亚地区秩序,以及身处其中的世界百年变局等三大层面,对步入知命之年的中日关系进行重新认知。在两国各自发展态势层面,主要分析了增长态势逆转、实力对比变化、依存位势转变、政经互动态势改变等产生的多重影响,对知命之年的中日关系进行了新的定位;在东亚地区秩序层面,重点讨论了中日关系发展与东亚秩序演变之间的多重关联和高度互动,基于东亚“增长奇迹”和“合作奇迹”的“创造”与“再造”的地域视域,对知命之年的中日关系进行了新的观察;在世界百年变局层面,系统探究了世界百年变局快速变化和加速演进,尤其是新兴市场群体快速崛起、全球治理体系快速变革、大国实力对比快速变化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对知命之年的中日关系进行了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12.
中国上市公司监事会处于整体性失效状态已是不争的事实,独立董事是否具有革除中国公司积弊,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功效也不无疑问,在外部生存环境和内部股权结构没有实质性改变的背景下,极有可能使独立董事遭遇与监事会同样的命运。但监事会与独立董事并立设置已成事实,修改后的公司法也正式确认了这种架构,因此当务之急是如何厘正两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处理两机构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应当是有所侧重,适当交叉,各司其职,相互协调,并在这一基本原则指导下设计两机构各自的职权、功能和监督手段,以保障两机构的监督功能得到最大可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13.
中日相互认识的历史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中日关系现存的矛盾与问题按其在国家利益中的轻重缓急进行了排序,即:视台湾、钓鱼群岛问题为“核心利益”,认为这是中日关系的试金石和最后底线;视东海资源与专属经济区划界问题为“中间利益”,认为该问题应本着公平合理的原则通过谈判解决;视“历史问题”为“边缘利益”,主张走出历史阴影,平静、理性地处理中日之间的历史问题。亚太地区国际关系格局极为复杂,新秩序正在形成之中,日本外交思想也在不断地演化。近日,日本防卫大学校五百旗头真校长倡导的日本外交课题应是“日美同盟与日中协商”以及中日美三国应建立“定期商议”机制的观点就颇引入关注。 相似文献
14.
战后以来,日本成立了众多的民间对华友好团体,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以不同的历史使命中日友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和不懈的努力。作为日中友好议员联盟前身的日中贸易促进议员联盟通过积极向政府提案、参与签订中日间四次民间贸易协定等活动方式,在50年代的中日民间贸易关系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增进中日相互理解和信任的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日邦交正常化 30年来 ,中日相互认识大体经历了由疏远到接近 ,又从接近到疏远三个阶段的变迁。本文从国际环境、社会变迁、两国战略目标等层面分析了影响中日国民感情恶化的诸因素 ,从经贸关系、文化交流等方面揭示了促进中日相互理解和信任的基础 ,最后就增进中日相互理解和信任的途径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中日尚未恢复邦交前,日本经济界的诸多团体、企业及个人,为两国间民间贸易的发展,为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作出了应有的努力和贡献。同时,日本经济界还通过各种活动,以经促政、以民促官,促使日本政府改变对华政策,为中日关系的发展争取有利的宽松环境。回顾历史可知,两国间经济的交往与合作,需要双方政府间的有力支持,二者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按照政治与经济不可分离的原则发展经济关系,两国关系才能获得全面、稳定、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日人口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关系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对于人口城市化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中忽视了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而直接建立模型,容易造成“虚假回归”问题,通过利用单位根对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确定非平稳变量的单整阶数,从而进行单整检验与协整分析,最终确定中日人口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确切的数量关系,以此来比较中日人口城市化的发展路径,并为中国未来城市化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的中国-尼泊尔关系:国家利益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尼友谊常青的根本原因是双方拥有巨大的共同利益。从中方看,尼泊尔的发展和稳定与中国西部地区局势和主权完整息息相关,尼泊尔的“转口经济体”战略与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相互促进,尼泊尔在非传统安全领域与国际舞台上与中国相互支持和配合。从尼方看,中国的存在有利于维护其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平衡大国在尼泊尔的影响力,为尼泊尔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机遇和外援。影响新时期两国关系的主要因素包括印度因素、美国因素、尼国内政局的变幻、中尼双边贸易结构的不平衡等。未来的中尼关系仍需严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做到态度真诚、政策连贯、因时而变、回应积极。 相似文献
19.
日本大化革新以后,受中国文明的影响,至奈良时代仿照唐朝制度建立了自己的教育制度。其在教学设置与教学内容上,基本上照搬唐制,不仅以儒学教育为主要内容,同时还实行了中国的庙学制度,出于为国家选拔有用之才之目的,又仿照唐制建立了类似科举制的养士制度。但是由于日本社会与唐朝不同,其教育制度又与唐制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差异,探讨这种差异形成的原因,也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