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志摩是新月诗派的一员主将,新格律诗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对他的评价历来有尖锐分歧,但大都给予否定。特别在后期新月社由一般的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团体,逐渐显露其政治倾向,胡适、梁实秋主编《新月》,其反动政治倾向越来越明显之后,把他和新月社相提并论,和资产阶级反动文人胡适、梁实秋一视同仁。这是不公平的。长期以来,徐志摩和他的诗歌成了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和研究的禁区,徐志摩的名字也象流星般地在现代诗坛上销声匿迹,正如他的生命过早地消失在大雾迷茫的山巅一样。  相似文献   

2.
爱情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最美好的体验,而描述爱情的诗又往往联系着诗人的亲身经历。诗,都是诗人心趣的表露。当爱的真挚热烈、自由时,徐志摩歌唱和赞美爱情;当封建传统摧残爱情时,他向封建势力开火,当爱情走向低谷时,他的诗低沉、衰怨;当爱情走向破灭时,他的诗懊丧、叹息,但并不彻底失望。徐志摩有他自己的世界和属于他自己的诗。  相似文献   

3.
徐志摩是五四运动高潮过去以后走上中国文坛的诗人。他的主要活动,在1922年到1931年革命形势发生急遽变化的年代。他生前死后共出版了四本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和《云游》,此外还有小说、散文等。在短短的  相似文献   

4.
被称为中国資产阶級“末代詩人”的徐志摩,在文学史上并不占什么重要的地位,但他的詩歌却最清淅的記录了20——30年代中国資产阶級的声音笑貌,揭开了资产阶級精神世界的一角。正如他在《猛虎集》自序中說的:“它的詩歌里有它独自知道的另一个世界的愉快,也有它独自知道的悲哀与伤痛……”在他同时代的許多資产阶級作家中,我們的确很难找到象徐志摩的詩那样,如此显明地表現着阶級堕落的色彩的。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徐志摩是一位有较大影响的诗人。他喜好一位朋友对他的评语:“感情之浮”、“思想之杂”。(见陈从周编《徐志摩年谱》)他自己也说:“我的思想——如其我有思想——永远不是成系统的。”(《落叶》)思想复杂,并非杂乱无章。本文所探讨的,正是徐志摩诗的思想线索。  相似文献   

6.
分析徐志摩诗歌景物描写的创新意识,论述徐志摩自然观的中西文化根源及其景物诗的现代诗美特征:表现强烈的自我存在,取景造境富于绘画感和音乐感,诗歌风格富于现代的灵动感。  相似文献   

7.
李渔以“一人一事”为“主脑”的剧情结构理论,突破了戏曲“首重音律”的惯例,揭示了这一文体的基本规律及其艺术蕴藉。然而,李渔以之分析《西厢记》之“主脑”的“一人”为“张君瑞”,“一事”为“白马解围”的观点,却不尽合乎情理。其实《西厢记》所立“主脑”之“一人”当是“崔莺莺”,“一事”当是莺莺的“自主择婚”,并以此建构“许婚”与“望配”、“赖婚”与“私会”、“改配”与“团困”的三组二元对立剧情结构。  相似文献   

8.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再别康桥》这是徐志摩的诗,也是徐志摩的人。他曾经“是跳着溅着不舍昼夜的一道生命水”,而五十多年来,他的生命和他的名字一道,早已成为一段回忆了。人的生命本来就充满了种种不合常态的、偶然的因素,并不永远合乎逻辑。当我们去认识一个真实的人,一个诗人、作家或学者时却往往一定要试图逻辑地、合理地为他“定  相似文献   

9.
人云亦云、以讹传讹的林徽因、徐志摩“恋情”,其实只是徐志摩的单恋,而林徽因始终止步于真挚动人的友情。林徽因同时代众多友人,如陈岱孙、冰心、陈意,以及林徽因的至交费慰梅也均予否认。上世纪20年代初徐志摩热恋林徽因之际,一封林徽因之父林长民致徐志摩的信函,是直接否认林徽因对徐志摩有恋情的难得材料。更有林徽因本人于抗战期间致沈从文信,忆及她英伦时期的留学生活,亦是佐证。可作证的还有林徽因致胡适信。  相似文献   

10.
徐志摩作为新月诗人的主要代表 ,他突出的贡献是对新诗体制的改革和实践 ,对诗的形式感与内在精神的执著追求。形式上 ,他注重音节的谐和 ,传统意象的运用和句式的现代品格 ;内容上重视诗的精神和人格的展现。因此 ,他的诗总能给人以轻盈、流丽、甜蜜的美感  相似文献   

11.
徐志摩的散文具有浓郁的绅士气息,这不仅表现在其散文的思想倾向与精神特征上,即颂扬“爱”、崇尚贵族式的自由、膜拜自然、主张渐进革命,还表现在他的艺术趣味与文体风格上:“跑野马”、以“活泼无碍的心灵境界”感受美、注重抒情与冥想、力求风趣幽默  相似文献   

12.
徐志摩的散文“独抒性灵 ,不拘一格” ,形成其独有的性灵之美。这种性灵美主要表现为语言的华丽清朗美、意境的亲切柔和美和理想的真纯挚诚美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徐志摩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之一.从他短短十年的文学创作中,我们不难发现其思想上的复杂性.本文试图追溯徐志摩的游学、社交、创作和感情历程,以此浅析其思想复杂性及其产生的根源,也就是所谓的"康桥情结".  相似文献   

14.
作为唐末诗坛成就突出的诗人,韦庄的送别诗不仅写出了离别的苦情,也写出了依依惜别的深情与真情,这正是他的行旅诗、送别诗能成为"激发人意"的"好诗"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西方文学自《荷马史诗》“夺回”海伦始,至《亚瑟王传奇》中“寻找”圣杯的情节。再到《巨人传》“寻求”神瓶的启示。昭示出西方人的不安于自然状态。总被追寻某种最好东西的企望所驱动的不安心态:自莎士比亚以后,“追寻”主题内化为对某种生命本质、人生理想的追思渴望(不必再踏遍外部世界上寻宝),以及这种渴求在种种限制、障碍中遭扼止被毁灭的悲剧过程。《少年维特之烦恼》为什么会成为德国第一本有世界影响的小说?它描写维特到生机盎然的自然界、淳朴的农民、童稚的心灵和真纯的爱情中才得舒展身心,在这些都丧失后,他的生命也结束了。  相似文献   

16.
本文拟以"五四"文化语境为视角,从翻译选材、译语选择和翻译方法三个方面对徐志摩的翻译活动进行了探讨,目的在于说明特定时代文化语境是如何作用于译者的翻译实践活动的,从而对徐志摩的翻译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本文最后就文化语境提出我们进行翻译批评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后期的徐志摩与前期一样,在言行上仍然追求真爱、民主、科学的理想.同情贫苦,批判现实黑暗,热爱大自然,努力寻求正确处理现实与理想矛盾的方法,来化解心中的苦闷,从而使自己在窘迫的境况中,坚持严肃且原则地做人.  相似文献   

18.
徐志摩散文五四以来一直受到普遍的关注,其中以“自然崇拜”为命题的散文尤其引人注目。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正是由于作家在他的散文中对千姿百态、五光十色的大自然所作的有着强烈感情溢露的议论或是虚虚实实、绘声绘色、超凡脱俗,飘散着灵气,充满着神秘色彩的描摹刻画,  相似文献   

19.
读徐志摩的诗总让人觉得在飘逸的背后,有一股流动着的情绪,缓缓地走进我们的内心深处。开阔我们的思绪,启发我们的性灵。使我们同由作品的节奏和旋律所显示出的“情绪的自然消涨”产生共鸣。当然,“从性灵暖处来的诗句”再深入到读者的“性灵暖处”,这用欣赏的理论去解释是再自然不过了。这里,值得我们提出的是徐志摩诗的音乐美,在共鸣的主体与客体之间所起的突出作用。人们知道,徐诗的思想价值从总的倾向上看,并不很高,甚至有些无聊的和反动的。因此,徐诗在思想意义方面,除了少数诗外很难引起人们的共鸣,他的诗  相似文献   

20.
后期的徐志摩与前期一样 ,在言行上仍然追求真爱、民主、科学的理想。同情贫苦 ,批判现实黑暗 ,热爱大自然 ,努力寻求正确处理现实与理想矛盾的方法 ,来化解心中的苦闷 ,从而使自己在窘迫的境况中 ,坚持严肃且原则地做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