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范畴,关键在于把握实践的世界观意义.实践的世界观意义集中体现在世界的二重化上.世界的二重化首先体现为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分化,实践是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在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分化与统一的过程中,又同时形成了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分化与统一,实践同样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从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出发把握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创立了以劳动本体论为基础的劳动哲学体系,实现了人类社会历史哲学的革命。马克思劳动哲学将劳动工具纳入人类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发展史进行考察,揭示了劳动工具作为人类物质生产劳动实践手段的本质,认为劳动工具既具有主体性又具有客体性,并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特点;阐明了劳动工具的制作与改进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创造劳动工具是人类真正属人活动开始的标志,而劳动工具的改进不仅提高劳动生产力,也改变着物质生产劳动组织形式、物质生产资料所有制以及劳动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劳动工具机械化的社会历史影响进行了专门分析,认为劳动工具的机械化是资本主义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的基础,使资本主义社会物质生产劳动效率快速提高,为社会发展创造了更丰富的物质基础,机械化劳动工具取代强体力劳动,为减轻劳动者劳动强度以及妇女走出家庭进入社会奠定了技术基础,但机械化劳动工具被资本家垄断,致使劳动主体异化,劳动财富的创造者成了无产阶级。马克思把劳动工具的发展演化与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演进统一起来进行综合分析,阐发了劳动工具发挥社会历史作用的具体路径,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  相似文献   

3.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始终是历史的和辩证的。通过人的生产实践活动,自然日益进入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中并成为人类生产的一个内在构成部分,因此对自然的理解只有建立在实践和社会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因为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自然是被实践中介过了的自然。同时,对社会的理解又始终只能从人对自然的改造即人们物质生活的生产与再生产出发,即只有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基点,从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出发才能理解人类社会及其历史的现实基础。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自然与历史在人类的实践中达到了内在的统一和辩证的发展,最终达到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历史的自然和自然的历史”的辩证的历史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人的自由在人类社会的不同时代,其形式也殊异,它由原始社会的自然权利过渡到阶级社会的特权,至共产主义社会达到本体论意义上的真正自由。关于真正自由的实现路径,众多哲学家采取了审美的、艺术的解决模式,由于忽视人的实践活动,无法透视造成人的二重性分裂和自由丧失的精神劳动和物质劳动分工这一重要源溯,缺乏酝酿自由的历史基础,导致自由的现实性缺失。马克思立足于人类实践,提出真正自由的实现是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扬弃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这两大分工,促进私有制的消亡,克服人的内在的二重性衍生出来的一系列二元分裂,达到更高阶段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现代性劳动是资本逻辑控制和引导下人类征服自然、满足私欲的工具和手段,具有反生态性。祛除现代性劳动的反生态性,转向生态劳动,是应对生态危机的良策。生态劳动的基本内涵是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良性物质变换,人与自然之间通过物质、信息和能量的良性交换实现了自然养育人类和人类护育自然的统一。生态劳动以人与自然的相互养育为自身目的,以人与自然的循环发展和协同进化为基本过程,以生成生态文明为最终结果。  相似文献   

6.
西方逻各斯精神在康德的辨证历史观中得到双重呈现,人类普遍历史的合规律性进程实则只是人类纯粹理性站在道德的高度反思全部人类社会的结果。正是囿于这种先验设定,历史与逻辑在康德哲学中只能达到外在的统一性。黑格尔扬弃了康德的先验预设的理性原则,将人类历史的辨证发展进程看作是世界理性的客观理念的实现过程,由此使历史与逻辑获得了内在统一性,并将辨证历史观提升为普遍方法论。马克思则进一步扬弃了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本体论基础,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性原则奠定在物质世界和人的劳动实践活动中,由此使之成为一种真正科学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具有着不同视角:马克思从现实的人的劳动实践出发,重点考察人类社会的特定形态,强调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的社会历史条件,其中实践在人与自然关系中起着中介的作用;恩格斯则从自然发展的历史考察自然,利用自然科学的成果揭示自然界的普遍联系和辩证发展,描述物质自然界从无机界向人类社会的演化过程,因而,自然是由近现代自然科学得以说明的统一的和发展的物质世界.然而,他们之间的区别是建立在人与自然根本性一致的实践基础上的.把马克思恩格斯对立起来解读无益于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革命意义.  相似文献   

8.
实践是人与自然、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相互规定、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活动。实践本身就是一个矛盾,实践的内在矛盾性集中体现在客观物质实在性和主体主观能动性的矛盾之中。实践的这一矛盾,首先导致了人和自然的分化;而又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实践运行机制中的主观目的、工具、实践结果三个环节的相互作用,使这个被分化的世界又重新统一起来。可以说,正是由于实践的介入,才有了一个完整的世界观,由此,实践又被赋予了世界观意义。  相似文献   

9.
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人类从自然界分化出来之后,人与自然的关系史就是人类不断征服自然,从自然中获取自由的历史。在现代,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极大地加强,人由自然的奴仆变成了自然的主人和统治者。但自然并不是一个任人摆布的温顺奴仆,当它遭到人类破坏时,它就会毫不留情地报复甚至毁灭人类。人只有深刻认识自然及其规律,并以此为行动的依据,才能使自然服务于自己。人类社会与自然既对立又依存,必须与之和谐发展。这就是说,人必须按照“合理的方式”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这种“合理方式”就是人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必须从功利、真理、伦理、审美四种尺度统一出发.这样,人才能获得最大的自由。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符号作为人们约定、制造的中介物使人的认识独立于物质实践,使实践活动的目标与方法有了区别。其次,符号意义超越其物质形式,故有了信息概括能力、这些都为主客体分化刨造了条件。人类的劳动工具也必须符号化才能成为经常的社会现象。在语言符号基础上,人类认识发生自我意识与对象意识的分化,但它们又以实践的主客体统一为归宿。  相似文献   

11.
自然美论     
自然美是在人类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客体对立统一的理想关系在自然领域中的感性显现 ,是理想化的自然形式。它的感性形式作为具有象征性、符号性的理想形式 ,特别鲜明突出 ,而其社会历史文化内涵却比较潜在、宽泛和朦胧。未经劳动实践改造过的自然物所以具有美的属性 ,仍然与以理想为核心的主体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关 ,这种实践活动主要表现为认识性实践活动和选择性实践活动。而且 ,这些实践活动都合于人类社会现实生活的理想要求 ,合于形式美的基本法则。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生态危机的胁迫下,基督教在理论上的反应是建构自然神学.自然神学超越了传统神学的历史视野,将关怀扩展到整个造物世界.这就要求在观念上必须抛弃人与自然的二元论,克服人类中心主义.过程神学作为一种基督教的自然神学,以怀特海哲学为依据,从泛经验主义的观点出发,强调人与自然的连续性,为教会最新的"造物完整"提供了哲学论证.同时,过程神学也从<圣经>出发,坚持神中心主义而否认人类中心主义,按内在关系模式理解上帝和世界的相互作用.在实践中,过程神学作为一种真正具有包容性的自然神学,体现了生态学与社会学的双重关怀.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实践思维视界超越传统哲学与西方现代哲学的绝对的实体主义和相对主义思维视界 ,科学地揭示了人以实践的生存方式而双重地存在着 ,即人是受动与能动、自然与社会、科学与文化的双重存在 ,并以此合理地解答了人与世界的关系 ,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人与人关系的个体与类的统一 ,人与自身关系的科学与人文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实践哲学作为葛兰西哲学思想的巨大成就标志,人的核心地位最为突出。在葛兰西实践哲学中,无论是作为社会关系的人的总和,还是作为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以及实践本身而言,人都是一切历史活动的主体,处于核心地位。这种核心地位主要是通过葛兰西实践哲学的显著特征——绝对的历史主义及其实质——实践一元论来体现的。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阐明了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关系,其核心是人在通过生产实践活动与自然界发生关系时,如何达到一种和谐、均衡的状态。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人类违反自然规律的生产实践活动导致了其与自然的紧张关系,使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并引发了一系列灾难性的后果,急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引导科学的生产实践活动。要深入领会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并继承和发扬,从构建社会文化、尊重生态多样、坚持科学发展以及完善体制机制等方面加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能够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引导人类走向更高层次的文明。  相似文献   

16.
人类理想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它是面向未来的人类理性的构想,人类对理想的追求是人类区别于动物世界、并使自身高出动物世界、体现人之崇高性和尊严的体现,也是人的自由性与目的性相统一的体现,但理想本身则是人类自由探索与追求规范的统一。这是由人类理想的实践本性和理想在实践中保持开放性和常新性决定的;同时,人类实践的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也使得人类的理想追求必然表现为对自身活动的目的性追求和遵循外在规范的统一;另外,人的异化和功利主义追求导致了人类生活根基的动摇和意义世界的缺失,人类需要重建我们的理想和意义世界,以此才能规范人类的理想和重建未来的生活世界,从而展现人生的理想和人生的意义世界,展现人性的崇高和尊严,并显示高贵的人类区别于动物世界并远远地高出动物世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离开实践去理解是不能真正解决的,其感性自然观是实践的、社会历史的自然观。他认为自然与历史是辩证统一的,历史是"自然的历史",历史先行地包含着自然的前提和内容;自然是"历史的自然",而自然也必须是历史中介了的自然。历史与自然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中介构成了人类的现实世界。马克思的自然观对自然界诉诸人的感性实践活动的理解时,它内在的同时也在诉诸一种社会历史性的理解,即实践性和历史性是马克思感性自然观的理论特质。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哲学以对象为基点,以实践为特色,因而是一种超越传统本体论的物质本体论;实践内涵的科学规定和地位提升,使其成为马克思哲学的特质和超越旧哲学的关键;发挥哲学的实践指导功能,谋求人类解放,达成真善美的统一,是马克思哲学的价值指向,彰显着马克思哲学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9.
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力水平是紧密联系的。从其演进历程看 ,虽然西方古人能注重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整体性、统一性的认识 ,但由于缺乏对整体各个细节的认识能力 ,所以那时的系统思想必然带有浓厚的猜测和思辨性质。近代机械观也把世界看作一个整体 ,虽然它并不符合系统思想 ,但在对人的管理思想方面 ,仍不乏当今系统思维的光辉。到了现代 ,以泰罗为代表的古典管理理论虽仍有机械论的色彩 ,但已开始注重人性问题。今天 ,与自然科学领域一样 ,系统思维已深入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20.
论社会交往的动力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交往是社会存在中的一种最基本、最常见的现象,也是人的现实生活的一般方式和重要内容.交往的动力机制很复杂,它包括人自身的有限性、人的需要和利益的满足、社会分工的两重性以及社会心理的作用等,是这诸多方面因素的耦合.只有从整体上把握这一机制,才能科学理解社会交往的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