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西厢记诸宫调》究竟创作于何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厢记诸宫调》的作者及其创作年代 ,元代以降 ,学术界多以为金章宗时人董解元作于金章宗朝。其实 ,无论是从作品本身所反映出的宗教思想、民情风俗、名物制度、民族称谓等而言 ,还是就作品孕育、产生、流传的故事地域氛围与土壤基础等而言 ,都说明作者不为金人而为南宋人 ,作品不作于金章宗朝而作于宋孝宗一朝 相似文献
2.
王实甫的<西厢记>之所以经久不衰,主要是作者在西厢故事改编中创造性笔法的运用,尤其是对崔莺莺、张生、红娘等人物形象的重塑上,作者根据主题思想表达的需要,凸凹人物性格,重塑人物形象,与<莺莺传>迥异,与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同中见异.表现了王实甫高超的改编技巧和创造性笔法,为中外文学人物画廊刻画了一组栩栩如生的戏剧人物. 相似文献
3.
《肉蒲团》产生于明末清初,其对后世的创作影响,则首推《石头记》两书不仅故事结构大致相同、人物性格特征相似,而且更有着作册、人物命名、人物之死、退婚、撕扇子、人体香、人体感觉、性心理性感觉等多处相似、相同的情节、细节描写。在此基础上,可以说,没有《肉蒲团》便没有《石头记》的创作。 相似文献
4.
高奈延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54-60
16世纪初年,朝鲜文人(李朝时期)已经知道著名元杂剧《西厢记》。到了18世纪,文人们对《西厢记》故事已非常熟悉。韩国收藏的《西厢记》的汉文本和韩文本很多。朝鲜文人对《西厢记》的评价褒贬不一,贬之者视如灾书,褒之者奉为奇书。不少文人对《西厢记》作了深入的研究。除了派往中国的使臣和历代少数留学生及书商,大多数朝鲜文人没有机会观看中国的戏曲演出,所以他们对中国的了解多数是从书本上得来的,因此对中国戏曲的理解难免会有错误。他们始终将《西厢记》当作案头文学来阅读。《西厢记》曾对朝鲜的文体文风产生过影响,一些文人还模仿它写了一些作品如汉文演本《东厢记》、汉文小说《春香传》等。 相似文献
5.
《〈西厢记〉接受史研究》《西厢记》选本与曲谱收录予以系统深入探讨考述第一部高水平的学术著作,他以现代接受美学理论为视角,对《西厢记》的各类改、续之作所做的材料搜集与研究,较之他书用力最勤,是集大成式的总结,在《西厢记》研究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与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从明刊本<西厢记>版刻插图来看,明代戏曲的文人化有一个明显的演变过程,即由当初图像所体现出的"照扮冠服"的舞台性,发展至后来的"象意相生"的抒情性,再到后来"美仑美奂"的装饰性.戏曲插图从重视舞台效果、着力营造"写实空间",一步步呈现出极具文人化色彩的"诗意空间"和"形式空间",并最终演变为文人学者的"案头清玩".与此同时,图像与戏曲文本之间的关系也由原来图对文的亦步亦趋、若即若离,变得渐行渐远,插图的文人化色彩和艺术独立性不断增强.<西厢记>插图不断文人化的历程,又是与明代戏曲的整体文人化进程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7.
王实甫创作《西厢记》时将《会真记》中年仅四十余岁的"郑氏孀妇"改为"年六十"的相国"老夫人",乃是为突出其为"老封建"、适应其题目正名体例要求、囿于演出角色限制等原因。作品有意把她写成缺少主见的愚蠢平庸的老妇,这从不带随从而扶柩千里、同意张生附斋、兵围时的无计可施、拷红中的被拷等事件中便足以说明。认为老夫人无比阴险狠毒或是有意玉成崔、张好事的两种代表性评论都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8.
李文赫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2)
金圣叹在《西厢记》批评中,非常重视人物形象与构成,并具体地提出了刻画人物性格的心(人物心理)、地(人物的社会地位)、体(人物间的关系)概念及其作用,规定了运用三要素刻画人物性格的具体方向。为了突出人物性格,金圣叹还主张明确区分主角和配角的作用,强调人物的感情和景物的密切联系等。 相似文献
9.
10.
《西厢记》中老夫人赖婚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厢记》中老夫人的三次赖婚历来被认为是王实甫深刻揭露唐代大姓“恃其望族,耻与他姓为婚”的社会现象的有力表现,是崔老夫人维护崔、郑两家高贵婚姻的处心积虑的行为。本文却认为,老夫人赖婚虽有家谱的因素,但对女儿那份深沉的爱更是主要原因。同时,日渐失去风光的士族大姓现状和王实甫真实思想的无意识展现也可以为这些行为作出最好的注脚。以新的眼光剖析老夫人的赖婚行为与心理不但有助于正确、全面认识老夫人的性格特点,而且对于透视现代社会中复杂、多变的女性心理也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唐传奇《莺莺传》是一篇感动人心的作品,然而小说中作者元稹对张生始乱终弃行为的庇护使得这一文本略显怪异。在后世的改编之作中,张生的形象得到了改变,这是人性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2.
王实甫的《西厢记》艺术成就很高,达到了中国古典戏剧的最高峰.历来的研究者多关注于它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和语言特色等方面.文章从解析《西厢记》的典型环境入手,分析它的艺术成就.剧中的典型环境可以概括为四个,这就是普救寺、梨花深院、月夜、长亭.这四个典型环境是作品结构的基础,其中以月夜环境的描写最为详细丰富,它具有整体上起承转合的特色,构成了整个戏剧的中心意境. 相似文献
13.
诚信是元杂剧《西厢记》的"主脑",王实甫在剧中以张生与老夫人、张生与莺莺为主体的戏剧冲突中分三步刻画了张生诚信的个性特征,由此表现出全剧诚信的"主脑".这一"主脑"定格于作品所产生的那个具体时代的历史支点上,它作为一种传统的优良道德准则和民族性格而具有重要的思想文化价值与实体性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4.
《西厢记》在文学史上所达到的高度并不是偶然的。本文通过对《西厢记》形成的梳理,从宏观的视角探索《西厢记》之所以在文学史上有如此高的成绩,相当大的一部分原因来自于金元草原文化对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李欣然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28(6)
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通过描写崔莺莺与张生的故事提出了一个超越时空的婚恋观: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因情而生爱,因爱而结为婚姻。提倡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高于现实之上的纯真爱情的基础,反对门当户对、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封建婚姻观念。 相似文献
16.
明弘治年间岳家刻本《新刊奇妙全相注释西厢记》在戏曲研究界受到了广泛关注,但对于这个本子的"释义"却鲜有探讨。笔者检核发现,该书"释义"的主要特征是征引类书,且多有混乱,具有通俗读本的特点。通过对"释义"所征引类书的考察,还可进一步推断"释义"编撰于明初建文到弘治十一年这近一百年间。 相似文献
17.
18.
明末清初,关于王实甫《西厢记》的结局,在明朝中叶开始的第五本是“续作说”的基础上,曾引起较广泛的讨论。从传统美学、社会人生的角度来看,可把这场讨论中提出《西厢记》的结局意见分为三个相互混融的类型。本文认为这三今类型属于当时戏曲“案头化”和戏曲理论由重品“曲”向重论“剧”倾向的范畴;其中包含的对团圆之趣的突破、流露出的悲剧意识则反映了古典戏曲结局处理理论向近代演进的趋势,在深层上反映出中国叙事理论和创作由传奇向写实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清代围绕《西厢记》结构艺术展开的批评,集中呈现和充分展示了清代戏曲结构关学的构成要素与理论成就。其中既包含了从性格逻辑和情理逻辑角度追求情节设计内在必然性的要求,又有通过对立言之体和剪裁之美的揭示和分析,凸显和强化结构美学中的文化因素和技术因素的意识,是了解和研究清代戏曲结构艺术及其批评标准的典型窗口。 相似文献
20.
金批《西厢记》受佛学禅宗影响甚深 ,金圣叹用“赵州无”公案阐释了艺术创作中超越艺术构思之“有”“无”的充分自由的特定创作规律 ,并由此揭示《西厢记》所潜涵的超越意识观念之“有”“无” ,从而达到无住无念 ,精神绝对自由的生命境界的思想意旨 ;用佛禅的虚空、梦幻观念解析了《西厢记》人生如梦及追求随缘任运的人生境界的思想内涵 ;用“极微”论等阐释了《西厢记》小中见大的创作方法。金圣叹对《西厢记》的艺术解析是立足于作品实际的科学阐释 ,而对思想的解读则完全是出于寄托人生感慨的自我需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