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骆宾王简谱     
骆宾王,字观光,婺州义乌人。骆宾王的字、号,新旧《唐书》本传均无明载。《义乌县志》卷十四《志节》条称:“骆宾王,字观光。”《骆氏宗谱》也一再说“骆宾王,字观光”。按《周易·观·六四》有“观国之光,以利宾于王”,骆家世代书香,其父、祖为其命名时,取义于《周易》,完全可能,谨录此。婺州,秦汉时属会稽郡,隋平陈,置婺州,现为浙江省金华地区。义乌,秦时称乌伤县,唐武德七年(624),更名义乌,一直沿称至今。父名履元,官青州博昌今。骆宾王的父名,史籍及骆宾王自己的诗文中均无记载。《义  相似文献   

2.
由浙江省古典文学研究会与义乌市文联联合发起的“骆宾王学术研讨会”于今年四月在义乌举行,参加会议的有省内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30余人。骆宾王是初唐浙江义乌人,文学史上号称“初唐四杰”之一。这次研讨会广泛而深入地探讨了骆宾王的生平与诗歌成就,交流了研究成果,可说集建国以来研究骆宾王之大成。一、与会者一致肯定我校副校长骆祥发教授与杨柳先生合著的《骆宾王评传》,以及骆祥发教授的《骆宾王  相似文献   

3.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649——676)字予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稷山县)人。曾为沛王府修撰、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获罪,被除名。上元二年,前往交趾省父,在渡海时溺水而卒,年仅二十七岁。王勃是唐初的著名青年作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时人称之为“初唐四杰”。(《新唐书》本传说王勃“倚才陵籍、为僚吏共  相似文献   

4.
《马王堆汉墓帛书(壹)》(文物出版社,1975年版,下称帛书)证明今本《老子》有许多失实的地方。单就定名、结构布局说,就有如下问题: (1) 始初并无《道德经》之名,帛书甲本有无篇名已不可知。乙本篇末有“道”之篇名,“德”系据“道”而补(见《老子乙本图版》12页252行下),“经”字乃帛书整理者所加。所以“道经”、“德经”之篇名也属后人所为。这又一次证明《史记》所言  相似文献   

5.
读上海版《春秋左传集解》(以下简称《集解》)和北京版《春秋左传注》(以下简称《注》),发现昭公十三年传文末数第二节“吴灭州来,令尹子期请伐吴”中的“期”字有疑,当为之作注,而《集解》和《注》皆未注,笔者于此愿有所说明。一、不应是“期”,而应是“旗”。通观昭公十三年和十四年传文,可知此处之“子期”当是“子旗”之误。上观昭公十三年传文,可知子旗即佐楚平王(公子弃疾、蔡公、熊居)乘乱夺取王位之成然(蔓成然、(?)成然),以其佐立之功,楚平王“使子旗为令尹。”  相似文献   

6.
<正> 中华书局标点本《史记》,对于三家注,同正文一样,也以其他版本和他书予以校勘,如卷二《索隐》中“华”字即校改为“垂”字,《正义》中“泰”字即校改为“秦”字(66页)。而卷五“(文公)十九年,得陈宝”之注,显然失校。该句《正义》云:《晋太康地志》云“秦文公时,陈仓人猎得兽,若彘,不知名,牵以献之。逢二童子,童子曰:‘此名媦,常在地中,食死人脑。’即欲杀之,拍捶其首。”(180页)按,欲杀之而拍捶其首,不可解。  相似文献   

7.
古文字有字,它就是燕。《说文》:“燕燕,玄鸟也。齐鲁谓之。” 其实就是“乙”字。明人梅膺祚撰《字夤》说:“《说文》燕之、甲乙之乙,字异音异。隶文既通作乙,而燕乙字亦与甲乙字同音,故甲乙之乙亦云燕鸟。”陆机《文赋》“思乙乙其若抽”,李善注《文选》本作“乙乙”。 就是燕子。山东人至今仍把燕子叫做“重乙”;梁山泊好汉燕青(山东人),大家叫  相似文献   

8.
“烈烈宾王檄,有如日当中.”(韩邦奇《骆宾王》)骆宾王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并不因他所拥戴的徐敬业旋即败死而同消逝,也不因檄文所述多有讹谬而遭弃置,相反,如前诗所赞,它的魅力历久不衰,千百年来一如日之方中,在文学史上熠熠生辉.就中奥秘,颇值得玩味.  相似文献   

9.
在《论语》中,“斯”字出现了七十一次。第一个“斯”字出现在“学而第一”篇里:“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里的“斯”字,按宋人邢昌疏说:“先王之道斯为美者,斯,此也。”朱熹注:“先王之道,此其所以为美。”二家之注均以斯为“此”字之意义。今人杨伯峻注(按:杨著《论语译注》后,附有《论语词典》)指示代词:这人、这个、这里、这样(25次):斯为美,有美玉于斯。指示形容词:这个、这种(15次):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连词:这就、于是(31次):观过斯知仁矣。杨注有两个指代性词类,一个作为连词。  相似文献   

10.
刘勰论遣辞     
刘勰对于遣辞的一些理论,对于我们今天怎样把文章写得“生动活泼,切实有力”,使文章起到宣传教育作用,是值得借鉴,值得批判继承的。 刘勰在他著的《文心雕龙》《章句》篇里说:“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振本而末从,知一而万毕矣。”又在《知音》篇说:“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从这些地方我们就可以看出,刘勰深深地认识到遣辞是写作的一个重要关键。因此,他对于这一个问题,是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见解的。  相似文献   

11.
一、释鬼、甶《说文》释鬼字:“人所归为鬼,从人象鬼头”。所谓“鬼头”,即鬼字所从之甶字。《说文》释甶字:“鬼头也,象形”。今按《说文》释鬼、甶之形、义皆可疑:鬼魂本无形可象,何来“象鬼头”?此可疑处一。鬼魂、鬼物既然虚无,则脱离鬼物而存在的“鬼头”(我们只好姑且理解它是鬼魂的脑袋)更是罕见寡用之物,频频以通假济文字之穷的古人何以特意为之造字?此可疑处  相似文献   

12.
拙著《“江枫”新解》(载《社会科学战线》82年1期)发表后,不料竟引起一场小争论。一九八三年秋,笔者在陕西师大图书馆偶而看到叶昌炽编篡的《寒山寺志》,摘记数条,以为《新解》的补证。一、诗题《枫桥夜泊》之“枫桥”,宋代以前本作封桥;诗句“江枫渔火”之“枫”字,原亦应指封桥,与枫树无涉。《苏州府志》引《豹隐纪淡》云:旧作封桥,王郇公居吴时,书张继待刻石作枫字,相承至今。天平寺藏经,多唐人书,背有“封桥常住”四字朱印。知府吴潜至寺赋诗云:“借问封桥桥畔人。”笔史言之,潜不肯改,信有据也。翁逢龙亦有诗,且云寺有藏经,题至和三年曹文  相似文献   

13.
汉石经刊刻于熹平四年(175年),虽然残存的字数有限,但仍能大致反映出石经刊立时《尚书》写本的基本面貌,特别是其中所包含的异文,更是对今本《尚书》的理解和校读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认为,《益稷》“光天之下”句“光”字的含义为“充溢”、“充满”;《禹贡》之“岛夷皮服”当为“鸟夷皮服”;《大诰》之“有指疆土”或为“有诸疆土”.  相似文献   

14.
杜桂林先生《论“转注”》一文发表于《宁夏大学学报》1990年第二期上(以下简称杜文)。该文旨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发扬太炎先生的转注理论,进而探求转注之真谛,揭示转注之谜。作者在《我的转注观》一节中小结道: 一、许慎《说文解字》给转注所下定义是正确的。……如果还要阐发一下,那么所谓“建类一首”,就是“声建一类,类从一首”。(按:“首”谓表声形体之首即声首)所谓“同意相受”,就是用“声建一类,类从一首”之方法所造之转注字意义同源。  相似文献   

15.
(键下键上,帛书第一卦,键宫第一卦。通行本第一卦,乾下乾上。京房八纯卦象天。)键元亨,利贞。〔乾元亨,利贞。〕校○键,通行本作乾。键,疑一本作(扌乾),(扌乾)即建字。《集韵》:“建、(扌乾),覆也。或作(扌乾)。”乾,疑是(扌乾)之省写。《乐记》“建(?)”,《注》;“建读为键字之误也。”先儒有以为“元亨”上面古《易》无卦名“乾”字,但有卦画(?),费直《易》亦然,郑玄开始于卦画下加“乾下乾上”、于“元亨”上加卦名“乾”字。据帛书,知郑玄加卦名“乾”字之说未安。至于是不是郑玄改卦名“键”字为“乾”字、于卦画下加“乾下乾上”,限于资料,无法判定。但据帛书,知“乾下乾上”字为后人注文。○亨,帛书讹作享。据通行本与帛书《无孟》、《屯》、《林》、《勒》、《隋》诸卦合校。  相似文献   

16.
宗传璧、周烽同志的《从“斯”字看<论语>》一文(载《复旦学报1989年第六期,以下简称“宗文”)根据段注《说文》等证据,认为“斯”字的本义当为“析”义,“斯”字作为“此”义是从宋代开始的,因此《论语》“先王之道,斯为美”之“斯”应当是“分析”之义。宗文的这一见解其实是不能成立的。一、《说文》探究的是字的本义,但字义不一定等于词义,正如“岁”字许慎释为“木星”,并不等于上古“岁”字就没有“年岁”、“年成”之义,“叔”字许慎释为“拾也”并不等于上古  相似文献   

17.
凌濛初(1580—1644),字玄房,号初成,别号即空观主人。他虽以《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蜚声文坛,但同时也是一位较有成就的戏曲家。他的戏曲创作在当时即已受到了极高的赞誉,明末汪樗评点《盛明杂剧》本《虬髯翁》,第四折眉批以为“置之胜国诸剧中,不让关、马。”又第一折总评云:  相似文献   

18.
《诗·硕鼠》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古今学人为之注释者不少,似乎已成确诂,无可怀疑了,其实不然。 就拿“三岁贯女”来说,就颇有值得商榷之处。 传统的解释,“贯”有“服事”“侍奉”“侍养”之义。《康熙字典》“贯”之义项中有“又诗魏风‘三岁贯女’,《传》贯,事也。”由此可知:汉儒所著之《毛传》是对“贯”字作如此解释的始创者,后世学人皆沿袭旧说。如陆侃如、冯沅君《中国古典文学简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年),王力《古代汉语》,新版《辞海》,无不如此。 查“贯”字本无“事”义。许慎《说文解字》云:“贯,钱贝之贯,从母贝,古玩切。”  相似文献   

19.
清段玉裁的代表作《说文解字注》(下简称《段注》)素为学术界高度推崇。王念孙曾为之作序,予以极高的评价。序中,王氏还特别强调了《段注》在假借字鉴別上的卓越成就及其对奠定此书崇高的历史地位所起的关键作用:“于许氏之说,正义借义,知其典要,观其会通。而引经与今本异者,不以本字废借字,不以借字废本字,揆诸经义,例以本书,若合符节,而训诂之道大明。训诂声音明而小学明,小学明而经学明,盖千七百年来无此作矣。”然而,后代不少学者恰恰对《段注》中的假借问题提出批评。有的指出,段氏对于  相似文献   

20.
“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为唐代骆宾王《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中的名句。翻阅当代多种选本,部把“红粟”注为“陈年的米,因发酵而色变红”,这既歪曲了骆宾王的本意,又忽视了“红粟”的本来的名贵面目,本文一反各家之说,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