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侯国平 《市民》2007,(6):64-64
御马监是玉帝的养马场,场长就是美猴王,又叫弼马温。那养马场是个经济实体,又是个政治实体,兼有两种不同的身份,履行两种不同的职能,就如川戏里的变脸。弼马温说,这没啥稀奇,天宫里都这样。  相似文献   

2.
构建制度内供给为主、制度外供给为辅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体制是实现国家(政府)职能的必然要求,是摆脱当前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农民负担沉重等诸多困境的现实诉求。建立统筹城乡的现代公共财政体制和实现决策机制由命令控制型向协商民主型的深刻变革是建构农村公共服务制度内供给体制的两大基石。  相似文献   

3.
对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理性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服务型政府建设是我国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发展的客观需要。服务型政府建设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精神为指导,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改变政府工作作风,加大政府对社会的服务力度。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公共型财政体制和公开、透明的行政体制,必须切实有效地进行依法行政。  相似文献   

4.
重庆市开县麻柳乡政府把权力用来真正为民办实事,探索和推行"八步工作法",走出了一条在乡村治理中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新路.如何推进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麻柳经验"拓展了我们的思路.第一,确立为民服务的理念;第二,摆正政府角色,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第三,完善政府的公共服务体制和机制;第四,创新公共服务的有效方式;第五,采取切实的举措,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  相似文献   

5.
论公共服务社区化的制度安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水平,推行公共服务社会化是我国政府治理变革和职能优化的目标取向。社区作为我国城市的最基层组织,是创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基础。社会社区化(社会人文化)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法则,契合我国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的需求,为公共服务社会化提供基层实现路径——公共服务社区化。有效的制度供给是整合社会资源、完善社会自我服务机制和实现公共服务社区化的前提条件,也是公民受益于服务型政府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当前,县级政府绩效评估可划分为“目标责任制”“社会承诺制”“效能导向制”“专项评估制”和“科学发展观导向制”五种模式,四川达县、邳州、武威市凉州区、湖州各区县、厦门思明区分别具有代表性。由于各地情况存在差异性,不同的评估模式表现出自身的特色和独特风格,但总体而言,呈现出两大趋势:一是紧密围绕县政府职能设置指标体系;二是强调突出公共服务职能和城乡统筹职能的考核。  相似文献   

7.
论提高西部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部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面临着新的挑战。提高西部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主要内容包括 :重塑政府公共服务理念、优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完善政府公共服务体制、创新政府公共服务方式和构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8.
美国公共服务经历了“国有化改革”、“回归市场”和“多元参与”几次改革。这一改革路径,反映了美国政府试图兼顾公共服务效率与公平目标,努力寻求和探索政府的经营管理职能与服务公众职能之间平衡。美国作为发达国家的主要代表,其公共服务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对当前中国公共服务改革和服务型政府的构建,非常具有启示性。  相似文献   

9.
建设和谐中原需要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从内容上看,公共服务型政府是和谐中原的重要环节;从功能上看,公共服务型政府是和谐中原的重要动力。本文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内容应包括职能转变及职能强化与开发,得出了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具体构建应从"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0.
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六大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和谐社会本身亦即政府内在的价值追求。公共服务职能是现代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由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和传统政府体制的束缚,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偏弱,现阶段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障碍,必须通过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1.
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小企业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企业外部的原因,比如政府扶持力度不够、融资环境有待改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尚需时日等,但主要还是由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的劣势所决定的。以中小企业为目标,从并购、一体多元化、加盟集聚三个方面论述培育和提升其核心竞争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制度经济学、社会学的解释逻辑出发,为政企关系在西部民族地区转型经济中扮演的角色和有关的经济现象提供一个不同的分析角度。民营企业的产权结构和形式是与政府和社会建立长期稳定关系,并适应其所处环境的结果。因此,产权结构和形式并不是像经济学家所说的那样反映了企业的独立性。恰恰相反,它反映了西部民族地区民营企业与其环境及其它组织、非正式制度,或者组织内部不同群体之间稳定的交往关联。  相似文献   

13.
政府、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与科研中介机构是推动现代社会科研事业进步的五大主体。不同的社会经济历史时期 ,它们对发展科研事业所起的作用不同。经济转轨时期 ,五大主体应对自身职能进行重新定位并改革旧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落后制度和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14.
“统合治理”是指地方政府在城市化过程中利用公司化平台进行经营性运作的治理模式,其典型的组织化治理工具是“管委会-公司”架构的政府项目平台。“统合治理”模式具有较高的治理绩效,但随之而来的是公权力“遁入私法”现象,从而导致廉政风险不断增加。公权力“遁入私法”在一定程度上绕过了一统体制下自上而下的制度约束,激发了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自主性,并使其经济权力得以扩张;但同时由于制约与监督制度未能有效构建,导致权力失控危险增加,集中体现在公权力可以在政府与企业的双重身份中切换,使公权力能够借由“遁入私法”的方式摆脱传统的控权制度。“统合治理”模式能否避免高廉政风险并继续保持较高的治理绩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现有制约监督机制的重构。  相似文献   

15.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面对逆全球化、贸易战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等内外部经济环境变化的战略抉择.对市场经济环境极其敏感的经济法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政府与市场关系领域内实现了耦合,并使新发展格局中的法律问题聚焦在宏观调控法与市场规制法领域.而经济法"干预之法"的属性、"回应型法"的品格和"问题导向"的特征,共同奠定了其回应新发展格局的基础.对此,在秉持问题导向的前提下,经济法的应对在整体上可遵循从干预型政府向规制型政府的转变;同时,宏观调控法需要转向"法治化下的相机抉择",市场规制法也需要制度供给与规制变革的同步推进,以此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良好的经济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16.
随着企业国际贸易额的不断增加,出口贸易对于我国经济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企业要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优势地位,就必须形成自己的技术优势并且得到适宜的制度保障。该文在分析三者相互作用机理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系统协同演化模型,对2008—2012年我国国有高新技术企业统计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国有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制度创新与出口贸易以及企业技术创新与出口贸易的协同度是密切相关的,三者协同演化发展,这种协同演化发展的趋势将促使中国国有高新技术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并影响中国的制度创新,同时其出口贸易额也将不断增加,进而提升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在国际上的优势竞争地位。  相似文献   

17.
二元经济结构是重庆经济发展的典型特征,也是制约其经济发展的障碍.通过对城乡居民收入、恩格尔系数、二元对比系数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到重庆二元经济的转化过程中,在政府政策向农村倾斜的同时,应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鼓励发展乡镇企业,从而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似文献   

18.
采用2009—201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从双元创新视角出发,实证检验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背景下企业数字技术应用的创新效应。研究表明,数字技术应用能够显著促进企业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正向调节了数字技术应用与探索式创新之间的关系,但对数字技术应用与利用式创新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不显著;数字技术应用的双元创新效应、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调节效应会因企业产权性质、所处生命周期及高科技属性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性。以上研究结论有助于深入理解企业数字化转型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下的战略价值,为企业在环境不确定性增强的背景下加快数字化转型进程、释放数字技术的创新赋能效应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企业性质的伦理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是以利益、契约和义务为纽带,通过商品与资本的创造与经营获取适当利润的协作组织。企业并不是单一的经济实体,而是既具有经济性又具有伦理性的二重性实体。因为,企业的各种关系既是经济关系也是伦理关系,企业的目标既包括经济目标也包括伦理目标,企业的信用既包括经济信用也包括伦理信用。由此,企业各个层面的活动均不可能也不应该摆脱伦理道德的约束,人们对企业的任何经济行为都可以也应该进行伦理的评判。  相似文献   

20.
双重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形成,决定了政府必须建立相应的双轨调控制度,才能适应对双重居民收入分配格局进行有效调控的需要.双轨调控是政府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宏观直接调控与宏观间接调控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其目的是针对不同的体制成分,采取不同的调控手段,为最终在社会范围内建立以间接调控为主的收入分配调控制度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