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挖掘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和谐思想,主要从哲学基础、理论根源、最终实现形态三个方面展开。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时代化要求,又是为重大现实问题的解决寻求科学的立场和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杨昕 《社科纵横》2011,26(3):117-120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格和谐、人际和谐、社会和谐、生态和谐以及世界和谐思想。充分发掘、吸收和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和谐思想的宝贵资源,并根据时代发展和现实际遇对其进行现代转换和科学诠释,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与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3.
冯立鳌 《探求》2013,(1):104-112
孔子立足于社会建设的全局思考经济问题,认为经济活动是社会生活的一个有机部分,经济活动方式关乎人们品格心性的养成。为此,他提出了对社会经济活动应该维护的原则,并提出了政府安排经济活动的几条思路和个人在经济生活上应该持有的态度。孔子的经济思想对我们当代经济生活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儒家重视人伦,强调伦理本位,主张道德自觉应从个体入手,并形成了一套关于道德自觉的理论,主要包括道德自觉的起点、内容、方法和境界等。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是"为人",要处理好各种伦理关系,做到孝、悌、忠、信;其主要方法有"格物致知"、"致良知"、"反求诸己"、"慎独"等,道德个体如果能达到时时处处按道德规则办事,从而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那是道德自觉的最高境界。当代德育培养道德自觉要从个体入手,重视伦理本位,培养人的道德反思能力和自觉践行能力,使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青春活力。  相似文献   

5.
王升臻 《唐都学刊》2011,27(5):20-23
《大学》乃中国古代典籍名篇之一,原《礼记》中的一篇,其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理学创始人二程称《大学》为"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至近代,孙中山先生赞赏《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养目标和修养方法,认为这些都是"应该保存"的中国的"独有宝贝"。可见,继承和创新《大学》之德育思想,对于今天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提高德育效益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和谐发展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力发展与人的发展具有内在相关性与和谐一致性:一方面,生产力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创设条件;另一方面,人的发展又会对生产力产生巨大促进作用.这一思想启示我们,在和谐社会的建构中必须将物的原则与人的原则有机统一起来,并使二者良性互动,共同推动社会和谐进步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荀子的著作里处处闪烁着和谐的思想,荀子的和谐思想源于和谐音乐的思想,它以和谐政治思想为核心,以和谐经济思想为基础,并深入运用到军事上,最后回归到生态和谐,是先秦诸子百家最有理论体系的和谐思想。  相似文献   

8.
《社科纵横》2018,(1):56-60
中国文化崇尚和谐理念,《道德经》和谐思想资源值得挖掘。这种和谐思想是以道法自然与有无之辨为其哲学基础,虽然没有儒家典籍鲜明与积极,但也蕴含于诸如道与德、小与大、圣与凡等命题之中。《道德经》和谐思想的具体目标有三:一是道法自然,做一个知和、玄同之人;二是无为而治,建一个不争、不战之国;三是修身以德,创一个德播家邦的天下。《道德经》的和谐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更好领会协调发展理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9.
论和谐思想的中华传统意蕴及当代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思想资源,其传统意蕴表现为天人合一、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以及个人身心和谐三个层面。弘扬中华传统和谐思想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促进社会成员的身心和谐发展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倡导"和为贵"的行为准则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10.
孔孟荀的诚信思想比较及其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贤秋 《唐都学刊》2005,21(2):38-43
孔孟荀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三个重要代表人物。作为儒家的代表,他们的诚信思想体现出了儒家思想的共同特征。但孔孟荀又是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不同阶段的代表,不同历史阶段下的具体历史特点又决定了孔孟荀的诚信思想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孔孟荀的诚信思想无论是从思想内容上,还是从积极入世的社会责任感上,都留给当代人以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11.
张雪梅 《唐都学刊》2008,24(5):127-129
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对于多样性统一的度的把握--即和谐有着不同方面的理论表现,这些理论表现最终凝炼成了马克思的和谐思想.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构过程中的主体发展进行分析.以生成性思维为指导,主体发展的起点即是对片面发展的人的超越,人与自然、他人和自我的协调发展是和谐社会中主体发展的内涵,实现主体发展的途径是回归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3.
和谐思维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和建设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具有和谐思维特征。和谐思维的现实性在于社会主义建设成为实践主题。和谐思维是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哲学基础。构建以和谐思维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建设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现实路径。科学发展观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哲学趋于成熟。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任务是完成这一哲学由文本形态到叙述形态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首都北京的实际出发,依据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两年来对北京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研究成果,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要转变观念,影响北京社会和谐的紧迫问题、全局问题、重点问题、基础问题等方面,比较全面地阐述了北京市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的转变其新意主要在于,增添了关于社会建设和社会和谐的内容,而这里所说的社会是狭义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属于广义的社会观;而社会学作为一门具体的社会科学则属于狭义的社会观。二者之间作为人类认识社会的不同角度或方式,有区别也可以互补。从广义的社会观向狭义的社会观转变是对社会认识的深化,在理论上还有许多工作要做:首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狭义上使用社会概念,具体地分析社会问题的思想需要挖掘;其次,西方社会学研究社会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技术需要吸收;再者,中国共产党建设革命根据地,特别是在全国执政50多年的经验教训需要总结。  相似文献   

16.
李强教授为当代中国社会学的创新和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在很多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本文梳理了他在社会分层、社会结构、流动人口等多个领域的主要研究观点,以及相关的应用性社会研究理念。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角度简单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和谐”的几个理念,认为,我们在对待这些“和谐”理念的时候:第一,应该重视其实践性和可操作性,避免空谈;第二,应该在肯定古代“和谐”理念合理性的同时,要看到它的历史局限性。我们要构建更高层次的和谐社会,不能回过头来翻故纸堆,而是要在推进中国现代化方面有所作为。否则,无论是古代先贤的“和谐”理念,还是当代的“和谐”思想,都会因为实践上的无作为而流于空想。  相似文献   

18.
许兆君 《学术交流》2007,(12):120-122
农林交错地区是我国国有林区现有体制下形成的一个特定概念和特定现象,主要是由某一区域内森林资源管理权与地方行政管理权相分离而造成的事权交叉、农林交错,其所寓含的主要矛盾缘于两套不同管理体制作用到同一区域,体现在"养林"与"养人"、保护资源与发展经济上,就形成了双方利益的尖锐对立甚至对抗,因而导致了诸多不和谐因素的存在。2003年以来,伊春国有林区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主动吸收当地农民参与农林交错地区的森林管护经营,逐步引导建立了一个农民正当谋取自身利益、国家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的良性互动机制,从而钝化了矛盾,保护了森林资源,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白涛 《社科纵横》2008,23(9):19-21
文章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关注的三大关系,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入手,从哲学的意义上分析了三大关系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胡帆  陈宇宙 《创新》2007,1(6):21-25
和谐思维方式是和谐文化的深层内核,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思维方式,它是一种求同、协调与系统相融合的思维,正确认识和谐思维的内涵和特征能够更好的发挥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尤其是在认识功能和实践功能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