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省编《中国革命史教程》于一九八六年八月由陕西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从当年九月起在省属部分高校教学中正式使用。这是我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改革的一项重大成果,对于加强以中国革命史为中心的历史教学,加强爱国主义、共产主义和党的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必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对于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也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高等院校开设的《中国革命史》课程,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科学,同时又是关于近现代中国革命的历史科学。它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爱国主义是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在教学过程中切实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青年一代的危机意识和使命感,振奋民族精神,振兴中华,是《中国革命史》教学的重要目的。针对目前的《中国革命史》教学实际,要把爱国主义贯穿于教学之中,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从思想上重视《中国革命史》教学,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相似文献   

3.
由我校马列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刘自省和陕西师大苗建寅共同主编的《中国革命史略》教材,计24万6千字,已由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于今年6月正式出版,9月开学时所有参加编写院校开始使用。这本教材,共有20所院校部分长期从事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教学、科研的教师共同编写,本刊编辑张天社(历史系教师)担任了第三章第三节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分析了“五四”时期“教育救国”思潮在中国革命史和现代教育史上的历史地位,指出其合理内核以及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借鉴意义,同时也分析了它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孙应帅 《创新》2012,6(5):12-15,126
近几年,中央对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作出了很多重要指示,这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而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从某种角度理解,其具体涵义可以理解为是中国实践、中国话语、中国立场的哲学社会科学。在新的历史时期,推动创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也就是中国实践、中国话语、中国立场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应当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以中央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有关指示精神为指导,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中国社科期刊网、中国国家图书馆为资料来源,对2010年中国大陆发表和出版的关于日本政治、历史研究的论文及著作,从日本内政、外交、军事与安全、中日关系、历史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分类和整理,以展示2010年中国的日本政治、历史研究的最新前沿成果,为读者提供基础资料和相关研究信息。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贡献叶建华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上,毛泽东曾起到过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一生阅读和研究过大量的历史典籍,他更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和方法论作出过深刻的阐述,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对中国古代近代社会历史、革命史和中共党史...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内政、外交、军事与安全、中日关系、历史等五个方面对2009年中国大陆出版和发表的关于日本政治、历史研究的论文及著作进行了分类和整理,以展示2009年中国的日本政治、历史研究的最新前沿成果,为读者提供基础资料和相关研究信息。  相似文献   

9.
略论孙中山的民生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耿明俊 《学术交流》2007,34(7):176-178
孙中山的民生史观,是与以进化论为核心的唯物主义自然观紧密相连的,包含着十分可贵的唯物主义因素。与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相对立,唯心主义历史观也在其民生史观中留有深刻的印记。孙中山所处的时代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时代。他的民生史观自然也反映了新旧时代交替的矛盾,是一个复杂矛盾的思想体系。如同在中国革命史上孙中山具有继往开来的历史地位一样,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孙中山也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建构确立了历史起点,也开启了其百年建构的历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战略部署就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百年建构历史逻辑发展的必然。在各个历史时期,党团结带领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科学地回答和解决了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产生了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创造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取得了系列重大成就,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战略部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1.
从政治史的视角对中国革命史的有益探讨———西村成雄《中国的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一书评介李良志史会来1991年日本外国语大学教授、法学博士西村成雄出版了《中国的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一书。该书的付梓,是日本关西中国现代史学会长期以来致力于中国近现代史、革...  相似文献   

12.
一、在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教材以及有关资料或论著中,在论及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这段历史时,其中都有这样一句结论性的话:“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社会主义制度在全国基本确立……”。或为“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以后,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  相似文献   

13.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进程中,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准确分析当前形势,科学规划未来发展,大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这既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长远目标,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和现实需要,对于我们党更好地肩负起执政兴国的历史使命,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跨越,都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学问》2015,(5)
<正>关于如何认识中国历史疆域问题,人们存在着不同认识。有人主张"以当时各王朝的疆域为历代国土范围"1,有人主张"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土范围来处理历史上的国土问题"2,有人主张以历史上的秦、两汉、隋、唐、元、明、清统一王朝的疆域为"确定历史上中国疆域范围的主要标志"3,有人主张以"18世纪5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以前这个时期的中国版图作为我们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15.
<正>2022年1月3日,中国历史研究院"学者工作室"揭牌仪式在北京举行,中国社科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中国历史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高翔为首批5个学者工作室授牌,以甘肃省社科联副主席、西北师范大学副校长、历史文化学院田澍教授为首席专家的"田澍工作室"名列其中。2022年1月3日,是习近平总书记向新成立的中国历史研究院致信祝贺3周年纪念日。3年来,中国历史研究院以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为指导,在科研体制机制上开拓创新,努力搭建新平台、创建新机制。  相似文献   

16.
由本刊编辑部组织的西安地区《中国革命史略》座谈会于1988年11月28日在西安师专举行。参加座谈会的有:西北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主任、陕西省中共党史人物传研究会会长李振民教授,西北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赵保真教授,西安地院社科部主任黄朝章教授,西安交大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研究方面,波兰和捷克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对中国的研究也是随时代的变化而有不同的侧重点。考察这两个国家的中国学研究现状,对于了解东欧转型国家的中国研究有一定的意义。文章分别介绍了波兰和捷克的中国研究历史和现状,并分析了目前两国在中国研究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马云  张雨新 《唐都学刊》2007,23(4):109-112
从口述史料的角度,以部分农村访谈资料为例,对50年代中国农村扫盲教育的特点、局限及成效等方面进行分析,可以补充文献资料的不足和填充普通人历史资料的匮乏,同时也可以反映历史的真实。并能给当前农村成人教育工作以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19.
<正> 一、历史的经验与现实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人民不断同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英勇斗争的革命史,其中包括思想文化战线上的斗争历史。这一时期的中国先进分子都是从习中国传统的旧学出身的,以后在时势的刺激下,环境和西学的影响下,随着中国的社会变迁,而逐步走上改良、革新之路的。起初,如以龚自珍、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的改良派使用的思想武器主要还是传统的中国旧学,其中包括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思想以及先秦诸子思想中一些民主性的因素一等等,同时加上了近代最早传入的极为粗浅的西学(包括自然科学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的"中国"与"国号"存在背离和重合现象.中国古代存在众多以"国号"为代表的政权,这些政权虽然可以称为古代国家,但只能代表各自的具体国家政权.而中国古代的"中国"主要的并非是一个政权的概念,与以"国号"为代表的政权存在背离现象,但有时也用来指称政权,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以"国号"为代表的各个政权的自称,在古代"中国"处于分裂的状态下,这种"中国"自称与各个政权皆自称"中国"的统称仍然存在背离现象,只有在历史上中国处于统一的情况下"中国"与"国号"才会出现某种重合,这种重合经过元明时期的发展,到了清朝时期最终完成,直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中国"与"国号"才最后实现了统一.另一种情况是后来的政权在追述本朝历史或议论以前各个朝代时,对历史上以中原地区为主且有相互递嬗关系或没有递嬗关系但为自己政权所继承的多个政权的通称,这种通称虽然与一些"国号"也会出现某种背离,但基本上符合古代中国历史实际,并成为我们认识前代历史的一种准则,今天认识中国历史疆域也应该遵循这种准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