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从实证研究出发,对我国中等收入者进行了界定,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分析了作为中产阶层初级形态的中等收入者的特征、联系及区别。阐述了农民工成为农村中等收入者的主体、培育和扩大中等收入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等重要论点。  相似文献   

2.
中等收入者是一定的社会在某一个时期按收入差距来分处于中等收入水平的社会成员。同一地域不同时期 ,同一时期不同地区 ,中等收入者状况不尽相同。随着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分配制度的改革 ,一部分人已经率先成为中等收入者 ,他们分布在在各个行业且不稳定。未来 2 0年 ,继续鼓励一部分劳动者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富裕起来 ,让国家公务员以及尽可能多的企业职工、农民等成为中等收入者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标准、规模和特征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在回顾和评述现有各种界定标准的基础上,建议采用全球所有国家收入中位数的67%~200%作为定义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上下限。研究发现,近些年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在逐渐提高,从2002年的10%上升到2016年的28.9%,这主要源于我国居民整体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不是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要扩大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保持中高速增长至关重要,政策的重点是提“低”而不是限“高”,同时要防范现有的中等收入群体跌落为低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主要分布在城市地区,收入来源主要是工资性收入,储蓄率偏高,受教育水平明显高于低收入者和贫困人口。中等收入群体的标准下限附近分布着规模客观的低收入者,他们是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潜在来源,应是政策瞄准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4.
农村中等收入者是"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课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题组就此对安徽当涂县及当涂县博望镇和湖阳乡大邢村开展了专门调查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文献收集查询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农村中等收入者阶层的变化及发展趋势作了合理预测,即农民工成为农村中等收入者阶层,农村中等收入者阶层将不断扩大,成为和谐社会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以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有利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向消费驱动型转变为理论背景,首先梳理和计算了国内外定义下的中国中等收入阶层比例变化,发现中等收入阶层的比例大小和变化方向随定义的不同而不同。绝对收入定义下的中等收入阶层的比例一般上升,相对收入定义下的中等收入阶层比例有可能下降,恩格尔系数和基尼系数可作为收入法定义的补充。目前城镇中等收入阶层的比例不足50%,全国和农村的比例更低。然后基于收入拟合方法下的中国收入分布变迁情况得出中等收入阶层比例较低的原因是收入逐渐集中于高收入阶层,最后从收入来源角度提出了降低对中高收入群体转移支付、提高对低收入群体转移支付以及进一步提高低收入者经营净收入等措施以扩大中等收入阶层。  相似文献   

6.
农村中等收入者是"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课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题组就此对安徽当涂县及当涂县博望镇和湖阳乡大邢村开展了专门调查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文献收集查询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农村中等收入者阶层的变化及发展趋势作了合理预测,即农民工成为农村中等收入者阶层,农村中等收入者阶层将不断扩大,成为和谐社会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经过了一个渐进式的发展过程,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并结合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中等收入者"有了界定的标准。比较分析国內外中等收入者,提出我国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重点,分析研究了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现实意义及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8.
从不同层次人力资本收入的差异性入手,分析了中国不合理的人力资本结构对中等收入者比重扩大的影响,提出增加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优化人力资本结构,是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9.
针对中等收入者比重过低的现状及原因,提出了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思路为深化改革,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减轻农民负担,加大农业投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取消就业歧视政策,推进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深入研究国内外关于中等收入者划分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湖北实际,提出湖北中等收入者的内涵界定、主要特征及划分标准,分析湖北中等收入者的现状特征和影响因素,探索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战略目标和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1.
参照世界银行的中等收入群体标准,提出适用于目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中等收入群体的划分标准,并采用2001—2015年的几次全国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的壮大过程及其构成变化,预测"十三五"期间中等收入群体的发展趋势,提出促进中等收入群体发展壮大的对策建议.针对中等收入群体的结构形态和构成特征,文章认为:壮大中等收入群体不仅需要"扩中"还需要"调结构",在提升中等收入者比例的同时,还要促进中等收入群体由目前的倒丁字型向金字塔型演变,并进一步形成最理想的纺锤型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12.
社会学论坛当代中国合肥的中等收入者分析 (上 ) (待续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研究》课题组  ( 1 - 1 )……………………………………红十字的起源及其在中国的传播  ———纪念中国红十字会诞生一百周年池子华  ( 1 - 7)…………………………………………当代中国合肥的中等收入者分析 (中 ) (待续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研究》课题组  ( 2 - 1 )……………………………………当代中国合肥的中等收入者分析 (下 ) (续完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研究》课题组  ( 3- 1 )……………………  相似文献   

13.
从社会阶层结构变迁视角审视,农民中等收入者的出现是新时期中国农村社会民间主体力量兴起的标志。新农村建设的本质是农民现代化,深层底蕴是培育农民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公民社会。农民中等收入者在农村社会阶层结构中的位置和占有资源的特征决定了他们是新农村建设的创造主体。从目标实现诉求与时间推进跨度两个层面分析,农民中等收入者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基本一致,培育农民中等收入者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合法价值主体。  相似文献   

14.
这篇研究报告,以实证材料为基础,以职业为基础,从经济资源、社会声望或组织资源、文化资源的三要素,加上自我认同等因素做了探讨,界定了合肥市中等收入者的年收入为8000-50000元人民币,确定了其规模,分析了合肥市老的中等收入者逐渐演化和新的中等收入者兴起的历史变迁过程及其特点。同时,通过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的对比分析,指出中等收入者的社会地位及其在构筑现代化社会阶层结构中的作用,并就如何扩大中等收入者提出了一些政策设想。  相似文献   

15.
这篇研究报告 ,以实证材料为基础 ,以职业为基础 ,从经济资源、社会声望或组织资源、文化资源的三要素 ,加上自我认同等因素做了探讨 ,界定了合肥市中等收入者的年收入为 80 0 0~ 5 0 0 0 0元人民币 ,确定了其规模 ,分析了合肥市老的中等收入者逐渐演化和新的中等收入者兴起的历史变迁过程及其特点。同时 ,通过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的对比分析 ,指出中等收入者的社会地位及其在构筑现代化社会阶层结构中的作用 ,并就如何扩大中等收入者提出了一些政策设想  相似文献   

16.
这篇研究报告,以实证材料为基础,以职业为基础,从经济资源、社会声望或组织资源、文化资源的三要素,加上自我认同等因素做了探讨,界定了合肥市中等收入者的年收入为8000-50000元人民币,确定了其规模,分析了合肥市老的中等收入者逐渐演化和新的中等收入者兴起的历史变迁过程及其特点。同时,通过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的对比分析,指出中等收入者的社会地位及其在构筑现代化社会阶层结构中的作用,并就如何扩大中等收入者提出了一些政策设想。  相似文献   

17.
在当前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社会结构和中产阶层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基于2006—2015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分析发现,我国城镇地区率先进入了"白领社会",白领从业人员数量超过全社会就业人口的一半,实现了职业结构的初步转型;由白领为主体构成的中产阶层约占1/4城镇人口,城镇中产阶层与中等收入群体和高收入群体的重合度更高.一部分白领虽然职业地位较高,但因受到收入水平的局限而无法跻身中产阶层.虽然白领群体的生活机会有所分化,但是"白领社会"这个新阶段对于人们的生活福利和整个社会的消费文化都有重要启示.数据显示:一方面,中产家庭的生活质量更高,对于文化娱乐和耐用品消费的欲望也较高,消费升级的趋势最先出现在中产阶层,逐渐向中低阶层扩散;另一方面,较高的住房支出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产家庭的消费和福利.政策建议强调打造现代服务业就业体系,扩大中产阶层群体,加强"中高端"消费市场供给,满足消费升级需要以及围绕改善民生扩大消费.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效率与公平、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缩小不合理收入差距与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三对矛盾的具体分析,认为改善分配关系必须要使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协调发挥作用,动力机制的实质是提高效率,平衡机制的实质是维护公平。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这一论断丰富了我国的分配政策.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扩大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是先进文化的消费和创造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20.
李文安 《南都学坛》2010,30(5):116-11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收入分配差距越拉越大。垄断收入、腐败等非法收入、公共政策因素、发展不平衡、分配方式多元化是导致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今后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的基本取向应是限制过高收入,重点是限制垄断收入、打击腐败等非法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阶层,重点是让知识分子、专业技术人员、公务员等整体进入中等收入行列;努力保障并适当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重点是农民和城镇下岗职工。在此基础上,努力构建橄榄型的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