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传统的翻译研究一直以语言分析和文本时照为主要任务,但跨文化语境中翻译和文化的互动关系说明翻译研究不仅应在语言层面上进行,而且要在文化层面上展开.作为国内外翻译学界当前的热门话题,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是翻译理论研究发展的趋势,它突破并拓展了翻译理论研究领域,是建构翻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3.
技术使用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寓身之所,而这个寓身之所是人类在价值观的引领下营造出来的,技术使用其实就是技术价值的最终完成。根据技术使用所呈现出来的不同面貌,即经验型技术使用、实体型技术使用和知识型技术使用,人类的价值观也历经了生存形态、人本形态和生态形态的嬗变。只有贯彻了生态性价值观,人类才能在这个多样性价值的自然界里惬意生存。 相似文献
4.
伍茂国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4(1):101-107
叙事伦理无论作为批评方法还是研究范式,正逐渐受到域内文艺理论界的重视,但在具体使用中却陷入种种误区,原因在于对叙事伦理的概念背景、内涵和批评方法缺少应有的梳理。叙事伦理自古就有,但作为文艺理论研究方法和范式而出现,则是西方结构主义之后伦理转向的结果。现代性的展开是伦理转向以及叙事伦理凸显的基本背景,这也决定了叙事伦理不同于传统伦理道德批评,它可区分为故事伦理和叙述伦理。叙事伦理是一种虚构伦理,遵循虚构世界的逻辑和价值原则,因而,虽受生活理性伦理的启发,但并非其刻板复制或反映,叙事伦理批评是现象学意识批评的本质直观。 相似文献
5.
荒野:当代哲学转向与生态学哥白尼革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美国学者罗尔斯顿的《哲学走向荒野》问世以来,荒野自然价值被重现并以一种全新的生态伦理维度予以全新诠释。人类亦开始反思传统的自然工具价值观,进而提出并论证系统性的整体主义自然观。荒野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其自然维度意义上,同时也突出在生态伦理层面上的重新评估,遵循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伦理实践更是目前人类社会所应倡导的道德义务。哲学荒野转向也以一种全新价值评判被引进、确证甚至引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7.
李华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9(1):115-120
人类文明历经农业文明(黄色文明)到工业文明(黑色文明)至生态文明(绿色文明),每个文明阶段都有其特定的技术体系---作支撑。从文明与技术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上看,人类的自然观和技术价值观形态决定了技术发展的状态,技术发展又对人类文明的转向起到关键作用。黄色文明是一种原色技术弱势,自然强势,人与自然朴素和谐的文明形态;黑色文明是一种灰色技术强势,自然弱势,人与自然对立的文明形态;绿色文明则是绿色技术与自然协调互补,有机和谐的文明形态。 相似文献
8.
肖飒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7(5):43-47
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发生在后现代的物质技术条件和文化背景之下,因此其思维方式、问题旨趣、理论建构等方面呈现出新的趋向与特征。从学科发展的角度自觉地把握这些趋向与特征,有利于整体上推进中国的技术哲学研究。 相似文献
9.
任晓霏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3):76-79
在后殖民语境下,作为翻译研究的根本理论对等理论出现了文化转向。多层次对等理论在全面关照语言本体层面对等的基础上,将社会文化因素纳入翻译学的研究视野,倡导原文在原语文化与译文在译语文化中文化功能的等值,反映了后殖民理论消解霸权,弘扬弱势文化,承认文化差异,主张平等对话的思想,对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均有着深远的意义,是翻译研究的深化。中国译学从中可以得到极好的启示,即加强汉外翻译实践,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进一步提升译者身份和译学地位。 相似文献
10.
陈雪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7(2):122
新世纪文学与视觉文化语境有着深刻的联结,这导致文学发生了一种潜移默化的图像转向。这种转向不再是传统文学形式的一种简单延续或推进,或文学写作素材与主题的某种扩展,而意味着整个文学存在形态的一次“典范的转移”。这种“转移”表现在这样几个层面:文学经验的媒介化,文学感知方式的图像化与文学叙述空间的虚拟化。由于这种“图像转向”仍处于一种现在进行时中,因此对其的描述带有试探性质,而对其进行价值判断也为时过早。 相似文献
11.
恩格斯100多年前就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预警人类的生存危机,马克思则提出了根本的解决之道:包含生态文明与人的生存关怀在内的人化自然。面对着世界范围内的生态文明与人的生存关怀缺失,中国更应该从意识、规律、建设方面,坚持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展示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与人的生存关怀。 相似文献
12.
图腾与人类文明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星亮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7(6):16-22
本文对文明和文化的概念进行了分析,并对学术界关于人类文明形成的讨论进行了重新审视。文章认为,有序社会的形成是文明形成的主要标志,图腾文化体系的形成,为早期有序社会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此,图腾在人类文明形成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张运菊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91-94
现代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正逐渐被视为解决人与自然对立关系的精神良药。“天人合一”生态自然观,提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视角,蕴含了与现代生态文明相吻合的自然观。本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天人合一”自然生态观为典型表征的生态伦理思想进行了诠释和剖析,阐述了“天人合一”自然生态观的现代价值,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问题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相似文献
14.
韩霞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3(2):113-115
<黑暗的心>是康拉德的代表作.通过主人公马洛从英国到非洲寻找传奇人物库尔兹的历程,作品探索了文明的内核和外表,展示了人性的黑暗、复杂和悖谬.作者试图透过各种表象去感受每个人对尊严的要求,从而潜在地表达了对健康人性的呼唤. 相似文献
15.
王银辉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3):20-22
从桥梁与人类文化历史的关系、桥梁与人类对材料的使用和创造的关系、桥梁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等方面叙述了人类文明的成果与桥梁的关系 ,认为桥梁对于人类文明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其本身的意义 ,成为人类文明程度的标志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掀起了研究生态文明的热潮。本文首先分析了不同文明形态下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变迁,并分析了生态文明的内涵,指出生态文明的核心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进而分析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建构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当前应大力倡导和谐环境教育,塑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树立科学、和谐、可持续的协调发展观,遵循社会、经济、自然和生态学规律,发展绿色循环经济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黄蓉生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0(1)
人类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价值整体 ,其中 ,政治文明集中体现和标志着新的生产关系和新的社会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是人类社会的政治进步状态和成果的集中反映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大进步。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8.
尹艳秀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3(6):150-160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人类文明形态中的新形态,它是历史、现实和未来相统一的新型概念表达。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回溯历史发展的概念,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为划分依据,可知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历时性考察人类文明形态这一相近概念中呈现,在共时性对比前苏联创造的苏联式社会主义文明形态和资本主义创造的工业文明形态的对应概念中生成。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回答现实课题的概念,在中国式现代化维度和中国特色的语境下,它表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基础、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本质特征、以人民为中心、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地位、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科学内涵。人类文明新形态是面向未来发展的概念,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向前发展,需要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现机制中处理好道路与理论、传承与创新、全面性与协调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20.
肖君和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5(4):23-26
人类文明有着一般形态、特殊形态、具体形态和时代形态之分,这些文明形态相互联系、作用,就使得人类文明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