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包红芳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4):79-81
文章主要从原型及原型批评的角度对《还乡》中主人公的原型进行解读,通过对《还乡》中人物原型的分析,旨在解析作者隐藏在原型背后、赋予人物在该部作品中所蕴涵的深刻意义,从而使读者对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和荒原所赋予的悲剧性的环境氛围有一个透彻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张璟慧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艺术中都存在一种由受众的感受构建起的抽象的空间,并且空间具有其原型。卓越的艺术能通过一个强化的和有意味的空间原型带给我们巨大的创作可能、体验可能与组建可能。电影《花样年华》类似森林的空间原型使受众的注意力延伸至作品实体之外。 相似文献
3.
《八月之光》是威廉·福克纳的著名长篇小说。本文以《圣经》中的耶稣作为原型,以原型批评理论为基础,以小说《八月之光》中的人物形象与耶稣形象之间的联系和对比为基点,深入挖掘悲剧原型背后人物的人性探索以及对种族主义的批判,揭露其摧残人性的社会等级制度。 相似文献
4.
洪满意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5):638-640
近半个世纪以来,全球气候问题日益严重,欧美不少具有生态主义倾向的作家对此忧心忡忡。常住苏格兰的加拿大籍作家哈密什·麦克唐纳也不例外。他的小说《限度》针砭时弊,放眼未来,探讨有朝一日人类面临气候危机乃至灾难的可能性。从生态批评角度而言,小说在传播渠道、创作动机和主题思想方面,深刻体现了气候灾难文学进步的生态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5.
生态批评自20世纪90年代出现于英美后,即凸显出逐渐强大的生命力,并越来越受到文学批评的关注.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对以《2012》为主的灾难电影进行解读,有助于唤醒人类的自然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调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促进人与大自然和谐共生、人与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以诺思洛普·弗莱原型批评理论为依据,以《圣经》中的故事人物、情节和主题原型为参照,对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追风筝的人》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了该作品中表现的忠诚、背叛与救赎的主题,以及作品恒久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原型理论是目前中国学术界运用最为成熟、成果也最为丰富的西方文学理论之一,而提及原型理论,就不得不说到三个人:弗雷泽、荣格和弗莱。英国学者弗雷泽(James G.Frazer)在十九世纪末《金枝》一书中借"禁忌"与"交感互渗原则",在人类学层面成功揭示了不同文化的神话、传 相似文献
8.
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邀请读者积极参与连接、填补其中的“空白”,因而文本的意义也就具有了开放性,多样性。东野圭吾的小说《白夜行》利用多重视角的转换塑造了千姿百态的人物形象,同时也带领我们找到了案件真相,虽然其间还有许多的“未定点”和“空白”,但这也正是需要读者积极参与的地方,点、线、面相结合各自寻找出属于自己的答案。本文认为唐泽雪穗大部分时间戴着人格面具,在众多人眼里是高雅聪慧的女神形象,然而实际上是一朵恶之花,被阴影所支配,犯下的累累罪行就是她阴影的最大显现。雪穗的阿尼姆斯是筱冢一成,曾数次表明心迹,与桐原亮司之间不过是被守护者与守护者的关系,无关爱情。 相似文献
9.
肖春艳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进入新世纪以来,技术至上的美国电影愈加热衷于借助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来刺激观影者,但其电影叙事、主题关注、人物塑造等方面却呈现出由传统的技术崇拜向反技术崇拜的价值观转移。作为美国电影主要类型之一,灾难片在新世纪见证了"美国电影技术悖论"现象的发轫和粉墨登场。以《后天》和《2012》为例来审视电影"反技术"叙事,从技术地位在电影文本内外的嬗变、电影文本技术"能指"符号以及电影场面调度来揭橥美国灾难片中所蕴含的技术价值观,进一步对"美国电影技术悖论"现象加以界说和阐释。 相似文献
10.
张少娇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81-86
“原型”在荣格、弗莱的理论中逐渐成熟,并成为小说创作的一种批评方法。在余华多年的文学创作中,形成了一系列原型结构,其中最具典型性的即是“道路”“出走”以及“父子”原型结构。三种原型结构不仅建立了文本的叙事框架,也构建起了独特的隐喻结构。三种原型结构意义指向的不断调整与变化,能够检视余华在创作中思想的流变,也能发掘其写作的价值追求,以原型结构为关联,开掘其作品的深刻含义与指向。 相似文献
11.
郑新丽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1(5):76-77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古代描写妓女的古白话短篇小说中的佳作,它脍炙人口,数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至今仍有认真研究和讨论的必要。该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因果报应、始乱终弃、复仇主题和江水意象等四个方面,来审视和探究该文中蕴含的原型模式,以期对时下的小说创作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原型理论的局限性——以英汉正反同词现象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凤霞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03-404
正反同词作为语言中的一种特殊现象,研究这种现象能够发现原型理论在解释这一现象时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研究方法偏颇;语料来源单一,缺乏跨语言研究;共有同一个范畴典型受到挑战;语义链断裂,家族相似性模糊以及对立范畴成员互不侵犯却正反兼容在同一范畴中. 相似文献
13.
王琛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24-325
<黑暗的心>中主人公马洛的非洲之行是其自我精神探索的过程,作者用原型批评理论解读马咯的思想成长历程,重构小说的成长胡型.通过对<黑暗的心>情节结构的分析,探讨了以马洛的成长为线索的深层结构,从而有助于读这篇小说的成长主题. 相似文献
14.
邢婷婷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6)
《未完的故事》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著名短篇小说。在这篇小说中,欧.亨利将《马太福音》中为人们所熟知的耶稣受试探的故事转移到了他所在的20世纪初,在这篇短小精悍的短篇小说中,出现了耶稣受试的各种原型人物,在情节上它也与圣经新约也有相似之处。欧.亨利也借此表达了对20世纪初人们对宗教态度的疑虑以及自己对基督教的复杂情感。借助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读者能更好地解读这篇短篇小说。 相似文献
15.
用柏拉图的洞穴理论解读和评论契诃夫的巅峰之作《海鸥》,实质上是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刻分析。柏拉图对于真理的索求在契诃夫的《海鸥》中带有差别性的重现,恰恰反映了人们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对生活的不同理解,是对人类认识世界的严峻处境的生动写照。 相似文献
16.
曹媛媛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29-30
《我弥留之际》的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且荒诞,但是作家正是想通过这样的描述来展示人类的苦难,挖掘人类心灵所经受的矛盾与磨难。《我弥留之际》的另一个鲜明的主题就是救赎。福克纳把小说中本德仑一家置于人类两大灾难——洪水与大火之中,其家庭成员各怀心事、貌合神离地送女主人艾迪的棺材长途跋涉的情形像极了"中世纪送灵魂去赎罪"的仪式。福克纳不只是为了揭露人类的丑陋而写作,他更希望借此来帮助人们获得战胜困难的信心。 相似文献
17.
蒋庆泉,一位86岁老人,几十年来在辽宁锦州市大岭乡务农,现在年纪大了,偶尔会去集市上卖鞋垫。如果没有知情者挑明。估计谁也不会想到,他就是电影《英雄儿女》中高喊着“向我开炮”的英雄王成的原型。 相似文献
18.
韩伟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3)
文章以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为理论依据,对《格萨尔》史诗典型性文本中所沉潜的文学原型进行较为细致深入的分析研究,发现其原型具有原始性、英雄崇拜、部族意识等独特内涵。这一独特内涵的深刻开掘凸显了史诗的本真价值。 相似文献
19.
王晨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6(4):23-24
安徒生的童话《海的女儿》中的小美人鱼是从底层向上层社会自我奋斗的典型。小美人鱼经历了从改造自己的身体到改变他人、再到改造自己的灵魂三个阶段。巫婆帮助小美人鱼从底层成长为人类社会的女孩,实际上是劝阻小美人鱼不要变成人。王子既是小美人鱼完成任务的对象,也是帮手,在某种程度上更是他害了小美人鱼。 相似文献
20.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原型批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慧娟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6,8(2):113-115
在这篇论文中,作者运用原型批评的观点,从与人类学相关的水,森林和母亲的原型意象,以及追求者和回归仪式的原型母题或模式等几方面来探究劳伦斯著名的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及文学作品和生活中最神秘的反映人类集体无意识的原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