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9 毫秒
1.
文学经典是经由历史选择出来的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传世著作,它是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晶。新媒体时代下文学经典的青年亚文化传播,是青年受众与亚文化文本互为媒介进而构建新语境下文学经典信息系统的一种交流过程。新媒体时代的青年亚文化带有后现代主义色彩,它对主流文化的"抵抗"和"颠覆"程度减弱,转而与之进行"交流"。以《三国演义》为源文本的电子游戏文本是《三国演义》青年亚文化传播的主要文本,它的传播特征是为受众提供一种情感与理智的交流式体验,具有一定的艺术性。不远的将来,文学经典的亚文化传播文本将更多元、更"拟态真实"。  相似文献   

2.
恶搞是当前十分流行的网络文化。通过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和伯明翰学派的青年亚文化理论,从内、外两个维度分析了恶搞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从内在维度看,恶搞运用戏仿的技巧,体现了浓厚的狂欢色彩;从外在维度看,恶搞运用了拼贴的手法,表现的是青年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抵抗。但是,无论狂欢还是抵抗,都仅仅是一种仪式而已,网络恶搞的实质是在解放的旗帜下宣泄生命的冲动。  相似文献   

3.
以恶搞文化现象为研究对象,探究其符号学意义。具体而言,即研究符号运作背后以何种符号思维推动并以什么符号工具实现符号运作过程。将恶搞与狂欢化理论进行对比,发现二者在三个层面存在相似性,从而提出狂欢化符号思维是恶搞符号运作背后的驱动力量;通过对具体恶搞文本中符号片面化、符号降解和伴随文本三种符号工具的分析,例证狂欢化符号思维这一隐含的社会文化规约是如何驱动恶搞符号运作过程的。恶搞文化现象的符号学意义在于,在后现代主义观照下,以“狂欢化”符号思维主导的恶搞符号运作通过夸张、讽刺、搞笑等外显表达层面引起社会关注的同时,也是在解构颠覆既定世界,重构新的意义世界,它隐含着对新生、创新、变革和多元化的憧憬。  相似文献   

4.
网络"恶搞"是一种典型的青年亚文化,"恶搞"的生产者和受众大多是青年大学生.当前,我国网络"恶搞"现象愈演愈烈,甚至突破了道德底线.它对大学生的政治、道德、文化价值观产生了不良影响,我们要综合运用政治、法律、道德、技术等手段对网络"恶搞"进行规制,以创造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5.
亚文化产生于现代性的背景下,从安尼·吉登斯自我认同的理论视角看,青年亚文化的话语本质是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危机。御宅文化、粉丝文化、恶搞文化等亚文化现象分别反映了青少年存在的焦虑、自我的迷失以及生存的无价值无意义感。用稳定的自我确定感克服亚文化的抵抗性,用自我价值的实现来改变亚文化的边缘性是通过重构自我认同来对亚文化进行引导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随着网络信息的飞速发展,"恶搞"作为一种特殊的亚文化盛行于网络。网络恶搞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折射出青年学生价值观、法治观和文化观的迷失及缺位。对于不同的网络恶搞资源,我们如能加以正确引导、规范及利用,将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重构起到积极作用,比单纯地视为洪水猛兽而加以批评更有价值和意义。对于肆意恶搞,我们应坚决予以反对,而对于幽默恶搞,可鉴别加以利用,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潜能,把"恶搞"转化为"善搞"。  相似文献   

7.
自"微"时代诞生以来,青年亚文化在不同时期呈现出许多新样态,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屌丝"文化、"丧"文化、"佛系"文化.这三种文化代表着"微"时代青年亚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和风格转向特征."微"时代青年亚文化起源于"屌丝"文化,其抵抗形式为二元对立式,以粗鄙性的语言风格来实现自身恶搞、自嘲式精神标签;"丧"文化阶段是"微"时代青年亚文化的徘徊时期,其抵抗形式是现代犬儒式,以"毒鸡汤式"语言风格来展现自身的颓废标签;"佛系"文化阶段是"微"时代青年亚文化的发展时期,其抵抗形式是退缩式的,以"微"清新的语言风格来呈现自身的消极性标签."弱"风格、"浅"抵抗是"微"时代青年亚文化的外在层面发展趋势,争夺网络话语领导权是其内在价值层面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戏仿类短视频越来越成为青年亚文化群体表达权利诉求的舆论场。由于戏仿类短视频以互联网为媒介,以掌握着新媒体技术的青年网民为受众,使得它在体现文化内涵时具有与以往的亚文化载体不同的特点,即意见表达的三重复合形态——作为青年亚文化意见表达的工具、商品以及文本。“戏精牡丹”系列是戏仿类短视频的代表性作品,集中体现了意见表达的三重复合形态。首先,通过戏仿类短视频的工具形态记录青年亚文化群体的文化环境。其次,通过戏仿类短视频的商品形态建立青年亚文化群体的自我认知,维持群体认同。再次,通过戏仿类短视频的文本形态表达抵抗话语。戏仿类短视频是青年亚文化群体借助新媒体技术,以戏仿的方式达到与主流话语的换位思考,提示了从“抵抗”到最终“和解”的可能途径,体现了“亚文化”在短视频时代的新特征。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文本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具有极为复杂的结构。运用结构主义符号学方法,从《红楼梦》文本中截取一个片断,对其作系统描写、分析,可以揭示出文本的能指符号层、所指符号层的构造机制;并进一步指出,《红楼梦》文本多义模式的深层理据在于文本能指、所指符号的多种排列组合关系。  相似文献   

10.
《新天地》2012,(3):41
近日,《乡村爱情》系列剧被年轻网友恶搞,"恶搞"为何大行其道,许多老年人百思不解。心理专家认为,"恶搞"由网络催生,相对于传统文化来说,属于亚文化,带有强烈的草根色彩。它往往具备三个特点:第一,突出个性和创意。第二,风趣、幽默。"恶搞"往往像相声一样,有"抖包袱"的环节。第三,讽刺。"恶搞"  相似文献   

11.
符号阐释是一种阐释者与设计者共同参与完成的互文性理解与建构的活动,着眼于符号文本的相互关系,从符号内在逻辑的角度,把文本作为一个整体来概括。同时,将互文性探索引向多元视角,探寻着符号意义的互文性痕迹,以此形成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互文性系统。文章从互文之本、双重变奏、历时衍变和动态循环四个维度,论述互文性建构的规律及其相关理论。  相似文献   

12.
在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意识形态运作中,知识分子一直被指认为具有异质性的群体.这样的指认与社会象征系统对女性这一性别的潜在定位颇为相似.将这两个异质性的群体重叠编码,成了这一时期文化本文的一个有意无意的表意策略,由此衍生出一种文学叙事模式--"改造+恋爱".这一叙事模式同时也是一种完满的文化象征结构,它不仅表达现实生活中的权力结构,而且再生产了这种结构.一旦"知识分子身份"与"女性身份"发生错位,这一象征结构就会出现深度的裂隙.这一象征结构的运作、裂变、接受及其对日常生活的参与,无不折射出当代文化场域中错综复杂的权力纠葛.  相似文献   

1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遗产的界定为遗产研究提供了统一的游戏规则,使得不同的遗产主体拥有对话交流的平台,但遗产文本的多元化、存在形式的多样化、传承方式的多渠道化,使得遗产在不同时空中的表述视角不同。该文从遗产的原真性、遗产记忆、静态遗产与活态遗产以及遗产旅游等方面入手,探寻作为文化表现符号之一的遗产在不同时空中的表述与文化...  相似文献   

14.
在21世纪的数字网络媒介语境中,用图像符号进行叙事表达渐成主导。文学文本中的图像符号的功能也在扩大,有的图像符号在文学文本中主要起装饰美化和引发读者兴趣的作用,有的图像符号的叙事功能已经无法被语言文字取代。图像符号作为文学的辅助性符号,与语言符号一同在文学文本中组织叙事,这不但影响了文学文本的形态和审美,对文学的形态、形象和意蕴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学校选择运动”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保守主义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之一,发端于保守主义者对进步主义者构建的“单一的最优制度”的反思,蕴含着保守主义阵营中新保守主义与传统派对公共教育政策文本中“选择”符号的不同理念,体现了专业化与市场化两大逻辑对“选择”这一政策符号解释权的争夺,并在特许学校的制度实践中达成妥协。由此,创立并强化了一套由保守主义意识形态主导的公共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6.
语境解读     
文本的存在就是语境的存在.语境是言语活动的环境以及言语活动所创造的能够引发语言滋生复义的"语义场".解读文本就是解读语境,即弄清语境结构的四个层面:符号组合的表层结构、意向指示的浅层结构、文化价值的中层结构和潜在意义的深层结构,从而完成文学阅读的审美体验,实现文学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7.
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CCS)开张之初,展开的两个主要研究方向是工人阶级文化和青年亚文化研究.这两个方向其实殊途同归.因为青年亚文化研究的对象,正也是工人阶级的青年群体.20世纪70年代盛极一时的亚文化研究,大多视离经叛道的青年亚文化为资产阶级主流文化的叛逆和挑战,或者从女性主义视角,来进而分析它们的社会和时代范式.但是范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发展,它需要有所修正.是以后亚文化研究成为后伯明翰时代的同义语,应有一种必然性.  相似文献   

18.
“恶搞”是2006年中国互联网文化的一大气候特征。在网上广泛流传的各种恶搞行为、作品使网络娱乐变得更加多元。恶搞成风的动因是草根娱乐的兴起、传播权的位移和个人电脑技术的普及等。这既反映出当前网民日益提升的传播意识和网络使用技能,也揭示出他们在传媒素养方面的突出问题,而推行互联网素养教育就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19.
文本分层理论认为文本是一个多层面的结构存在,不同的批评方法进入文本的不同层面获得不同的意义,从而对文本形成不同的评价。文学经典建构是批评话语将契合自己最高标准的文本推入艺术界,使其获得中心地位和合法性的过程。在今天的全球化和多元文化语境中,文学经典越界现象频繁,文学经典认同问题变得尤为突出。但这些问题我们都可以从文本分层理论中获得相应的解释与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