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杨娟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7(1):39-45
考古发掘资料表明,巫山是一个文化积淀丰富的地区,留下了丰富的古人类活动遗迹,有专家分析,这一带可能是古代巴人活动的中心区域。然而最近十多年来,在巫山发掘的东周楚墓在数量上多于同一时期的巴墓,对巫山地区东周楚墓墓葬的形制、随葬赛物及组合等进行研究,可以对该地区东周时期楚文化的西进及巴楚文化的交流提供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2.
丁兰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0(4)
战国时期原始瓷和印纹硬陶器主要见于吴越文化分布区,而战国中期楚国的鄂东地区随葬这类器物的墓葬陡增.鄂东地区此类器物在器形和纹饰等方面与典型吴越地区的同类器物特征一致.其墓葬葬制的多元考古学文化特征反映了楚文化的开放性和楚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多元性,同时也从一个方面展现了民族文化融合的层级性特征. 相似文献
3.
4.
郭店楚墓竹简甲组《老子》隶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同科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00,(6)
郭店楚墓竹简为我们提供了迄今为止最古老的《老子》文本,隶准读中是解读这个古老文本的基础工作。如果按照当时而不是现时的汉字写词方式来解读这个文本,那么:“孰能浊以渍将舍清,孰能卮以朽将舍生”,则与《庄子·人间世》的部分思想有明显的渊源关系;“或命之,或呼嘱”当读作“或命治国于头”;“其在民上也,民弗厚也”当读作“其在民上也,民弗诟也”;“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当读作“善者课而已,不以取强”;“大曰逝,逝曰远”当隶作“大曰滔,滔曰远”;“甚爱必大费”当读作“甚爱必大悖”;“持而盈之,不若其已”,当读作“柴而盈之,不可匿也”,如此等等,这个古老的文本将为我们呈现出某些新的语义内容。 相似文献
5.
6.
本文从马山一号楚墓出土文物图案入手 ,运用现代哲学、心理学、美学、考古学、神话学、文化学等学科的观点方法 ,解读其中隐含的上古巫术宗教意义 ,探索楚人的超自然心理经验世界 ,发掘其中深层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7.
1945年3月,54.527美军攻打坚守冲绳岛的日军,这是二战中最后一次大型战役,持续了3个月,共有20多万人丧生,包括约1.2万名美军官兵、9.4万日军和9.4万名冲绳平民。在此次战役中遇难的日本平民,多数人是被日军屠杀或强迫自杀,而不是死于美军的炮火之下。 相似文献
8.
9.
许道胜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1):29-30
对新从望山一号楚墓竹简中识出的5枚签牌(原编号146简等)内容作了集释,认为该墓竹简除了“卜筮祭祷”或“卜筮祷祠”简之外,尚明显存在另一个类别——签牌。 相似文献
10.
蔡波涛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52-57
安徽地区楚文化研究在考古学研究层面主要着眼于楚都、楚城和楚墓三个方面。楚都主要是指寿县寿春城,楚城则主要指钜阳城,楚墓发现数量日益增多,需及时整理和发表材料。对近20年来安徽地区楚文化研究工作历程的回顾,有助于把握当前的研究动态和学术诉求,为开展下一阶段工作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1.
大量不同级别、头向不同的楚国墓葬的发现,对探讨楚人文化的来源及楚民族的迁徙及其所反映出的楚文化与宗周文化的关系,尤其是在礼制的继承关系方面均有很大的帮助。楚国墓葬大中型墓以东首葬为主和小型墓的头向的复杂性,昭示了楚文化形成过程中的以宗周文化为主流,同时又融入南方其他少数民族文化而形成的多源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楚竹书《孔子诗论》关于"邦风"的二条释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程二行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55(5):560-565
《孔子诗论》对《国风》的总体评价 ,一方面注重《国风》观风俗知民情以及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认识价值 ;另一方面 ,也注重其抒发情感、泄导人情的美学价值。“邦风其纳物也” ,是从知识性角度 ,评价《国风》的内容丰富。“大敛材”一语 ,就是“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另一种说法 !“《诗》其犹平门” ,亦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 ,其犹正墙面而立”之比喻修辞方式相同。就文意与字形而论 ,“戋民”句中“从谷从兔”之字 ,当隶定为“舒”字。所谓“诗其犹平门 ,与贱民而舒之” ,是从《国风》的抒情性着眼的。《国风》是匹夫匹妇发泄情感 ,挥斥幽愤的抒情之作 ;因而能够有效地发挥泄导人情、缓释幽愤的社会作用。当然 ,在孔子的观念中 ,这种抒发情感、泄导人情的美学价值 ,是从属于疏导民情、化解社会矛盾的政治功能的。 相似文献
13.
谢荣娥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8(4):10-13
上古楚语的研究呈现出由记录性、零散性、单一性逐步转向考证性、系统性、多角度性的趋势,其研究材料与研究方法都有所拓展,但有许多方面仍需加强,突出表现为:史籍所载楚语资料穷尽性的梳理工作,楚地楚人作品中楚语成分的考证,出土的楚地文献的充分利用与详尽分析。 相似文献
14.
刘晓东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1998年文物出版社出版了《郭店楚墓竹简》。本文通过《郭店楚墓竹简·纟甾衣》和《礼记·纟甾衣》的比较 ,讨论了西汉初年经籍的古文写本问题 ,竹简本 (古文本 )与礼记本 (今文本 )的关系 ,并从“今古文”角度对竹简本的若干文字进行了校读与疏证 ,从而对先秦到汉代经籍文本的演变和儒家思想的承传 ,进行了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李军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121-124
二战结束后,原爆的深远影响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同时期描写女性原子弹受害者的作品相比,《梦千代日记》以其独树一帜的对原爆受害者形象的理解与刻画,在诸多同类作品中脱颖而出。本文通过对作品主人公梦千代形象的分析,讨论了作品引发社会共鸣的历史文化原因,及其艺术表现手法的突破与局限。 相似文献
16.
吕文郁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4,32(5):5-8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中的《诗论》是一篇非常重要的地下出土文献,但学者对这篇文献的释读颇多歧义。本文以札记的形式针对马承源等诸位先生的《诗论》释文提出不同意见,并参照传世本《诗经》,对《诗论》中涉及的几个关键词语和篇名做了深入探讨和论证。 相似文献
17.
黄华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4):78-81
我国历史上楚人缔造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楚文化,楚人创造历史经历了其发展的特殊道路,在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巨大的社会压力下,自强自立,不屈不挠,独立创建了楚国,因而形成了优良的爱国传统。最为突出和集中体现楚人爱国传统的楚文学作品,当属楚辞。楚辞是屈原爱国主义思想的文化载体,其具体内容主要是屈原的"美政"理想,楚人的爱国传统和楚辞的爱国精神,至今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雷黎明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3,32(4):118-121
立足于出土文献流传视角,楚竹书传承字新见本义可分为二类:战国前各类文献皆未见的新出本义和战国前传世文献已见的准新出本义.这些本义数量少,使用频率低.战国前出土文献的局部面世和文献内容的字义选择,造成了这种本义呈现的滞后现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