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3 毫秒
1.
审美现代性话语作为一种文化逻辑,在当代中国文艺/美学理论中,围绕它的话语生产既是一个认识过程也是一个重写过程。作为一个认识过程,我们的对象主要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文化中的现代性话语和后现代性话语;作为一个重写过程,我们的对象主要是中国的当代文化建设问题。理论上,认识与重写的良性互动是当代文艺/美学理论发挥话语效力的根本机制。但迄今还不能说这一良性互动已经形成。我们应该走出冲突论认识模式,将审美现代性放在后现代性——现代性——审美现代性的历史逻辑路线中加以重写。  相似文献   

2.
朗西埃的美学理论被乔纳森·卡勒视为当下文学理论向审美回归趋势的代表之一,但是在朗西埃的语境中,美学并不纯粹,其审美理论的两个维度都体现出美学与政治合一的趋势。就历史之维而言,朗西埃独创艺术的体制理论,将艺术由再现体制向审美体制的转换看成社会平等化的表征;就未来之维而言,他又提出"解放的观众"来为普通大众艺术欣赏行为的合法化提供理论依据。这两个维度紧密结合共同构成了朗西埃美学理论的核心:审美平等。审美平等要求大众时刻意识到"感性分配"的存在,并以此为基础勇敢地去想象另一种生活。但是,朗西埃审美理论的两个维度却隐藏着各种无法消弭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首届中英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双边论坛会议以中英审美现代性的差异为中心议题。文章从三个方面对会议进行综述:中国与英国:审美现代性的不同经验;城市与乡村:审美现代性的核心命题;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建立审美现代性阐释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4.
美国环境美学家伯林特从其环境美学理论出发,将中国园林视为一种传统的审美环境,认为这种环境拓宽了我们对城市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理解、以及对人类存在的理解。他借鉴杜威美学"一个经验"的理论思路将中国园林环境视为"一个环境",同时根据其"交融美学"指出,这些园林提供了"环境审美交融"的最佳条件,从而将中国园林美学研究纳入到了其环境美学的理论框架和学术视野中,改变了中国园林美学研究通常将园林视为艺术品的研究思路,其重要意义有两方面:一是以环境审美超越了艺术审美,更新了中国园林美学研究的理论范式;二是将中国园林视为"人与环境的交融模式"的典范代表,促使我们去反思中国园林如何帮助我们去创造出自然与人类和谐统一的环境。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以来,一些学者以意象作为核心反思、重筑文学、美学理论体系,主要有三种研究策略与路径:将意象作为文学逻辑起点与元范畴,用意象取代芙作为美学元范畴,将意象视为关感经验中的基本单位.但他们没有注意到意象包含着感性形象层与价值判断层,从而割裂了美学与文艺学领域的审美意象之间的关系;这两者在芙感经验中生成与相通,但前者构成文学的逻辑起点与元范畴,后者构成美学的元范畴.  相似文献   

6.
在与实践美学的论辩中,生存美学不断充实和发展自己的理论体系。它力图回应审美现代性的挑战,阐述了建立现代中国美学的重大现实意义;它以主体间性理论取代主体性理论,深化了自身的理论基础;它从认识论的阐释框架转向生存论的阐释框架,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方法论;它以生存的超越性逻辑不断拓展理论阐释空间,建构着自己的美学体系。但是,生存美学由于受到生存环境和发展历史的局限,仍然存在着诸多缺陷和不成熟之处。  相似文献   

7.
在与实践美学的论辩中,生存美学不断充实和发展自己的理论体系。它力图回应审美现代性的挑战,阐述了建立现代中国美学的现实意义;它以主体间性理论取代主体性理论,深化了自身的理论基础;它从认识论的阐释框架转向生存论的阐释框架,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方法论;它以生存的超越性逻辑不断拓展理论阐释空间,建构了自己的美学体系。但是,生存美学由于受到生存环境和发展历史的局限,仍然存在着诸多缺陷和不成熟之处。  相似文献   

8.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是德国文学思想走向现代的重要历史时期。这一历史时期出现的由德国古典哲学、美学向现代哲学、美学的转型,使得德国文学思想迅速在迟到的德国民族这里走向现代,具有了审美现代性。德国文学思想的审美现代性的特点在于对启蒙现代性的反思,表现出的主要特点是:民族意识性、象征符号性、非理性化。在这世纪之交的时候,德国文学思想的现代性主要表现为几个主要文学流派:哲学上的新康德主义和现象学,文学上的象征主义和现实主义,美学上的马克思主义。它们分别对德国文学思想的现代化作出了各自的贡献,并共同揭开了德国文学思想的现代序幕,鲜明地体现了审美现代性的基本特征和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9.
由美的本质问题向审美经验和审美对象问题的转向是古典美学向现代美学转向的标志。在西方美学史上,这种转向在18世纪已经完成,而中国美学界直到20世纪末才开始这种转向。所谓审美经验不是指一种特别的经验如愉快或想像经验,而是指任何经验都可以具有的一种特别的维度,即经验的呈现维度;所谓审美对象不是指一种特别的事物如美的事物或艺术作品,而是指任何事物都可以表现的一种特别的样态,即事物的本然样态。将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集中在审美经验和审美对象上,不仅能够很好地说明审美活动的本质,而且有助于增进审美活动,在完善作为理论学科的美学的同时,进一步建立作为实践学科的美学,促进中西美学展开更加深入和广泛的交流与对话。  相似文献   

10.
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的双重维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是从两个维度展开的:其一是将现代性理解为一种以反思性、批判性和革命性表达一种不断的自我否定、内在超越的冲动,体现为时间维度的辩证发展过程;其二是将现代性内在所蕴含的自我否定、自我批判的内在力量与人类形而上精神相互结合,将其立体放大到人类整个的社会历史进程当中,体现为空间维度的辩证发展过程。这双重维度及其统一表征了现代性的批判精神与人类理性形而上精神的一致。  相似文献   

11.
在消费社会的语境下,18世纪以来的经典美学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艺术与技术、审美与资本、美感与眩惑之间的矛盾日益深化。在此历史语境下,美学主要呈现为三种价值形态:批判美学、商品美学和超越美学的美学。对这三个价值维度,我们要辩证地分析它们的解放意义和负面因素。  相似文献   

12.
郗戈 《兰州学刊》2006,(11):27-30
在启蒙运动和先锋派艺术的主体性原则中,现代性已经获得了日益明确的时代意识,伴随着这种自我理解的迅速膨胀,现代性对自我确证的需要也日益迫切起来。波德莱尔是审美现代性的源头之一,他从基础性的现代审美经验中提炼出了“现代性”及“现代性的美”的概念,明确表达出了强烈的时代意识和确证“现代性”之意图。然而,这种确证被历史证明是无效的,因为,现代性的时代意识和自我理解中始终深藏着难以克服的矛盾和危机,现代性的那张光明、荣耀和自信的面庞背后始终掩映着厌倦、异化和分裂的阴影,波德莱尔所热情赞颂的一切也只是沦为了现代性的自我欺骗和美丽的枷锁。  相似文献   

13.
审美现代性,是与现代艺术发展密切相伴的核心问题。审美现代性出自西方知识分子艺术家批判资本主义、挑战西方传统审美文化的双重动机。从19世纪以来,审美现代性不断实践其批判意识,创造新的文化景观,质疑资本主义文化逻辑,在当今全球化进程中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审美现代性也是一个悖论性的历史存在,包含了激进与颓废、先锋与媚俗、艺术自律论与功能论、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纠结,并面临着“艺术终结”的困境。本文将审美现代性置于20世纪哲学的“语言(学)转向”①、视觉文化研究中的“图像转向”等知识背景中,借用福柯知识考古学、乔纳森·克拉里的视觉机制研究、阿瑟·丹托“艺术终结论”等理论视角,围绕“审美现代性”与自律性美学、结构主义与“现代知识型”、知觉的悬置、语言(学)转向等四个看面,对审美现代性进行知识论考察,以期开启一个重新审视现代性悖论及其景观化的方法论视角。  相似文献   

14.
生态视野中审美经验的本质是一种家园意识。它来源于现象学对人的有限性研究。生态美学将自然视为人类有限性的终极原因,认为家园意识是人类的一种存在方式,通过生态美学的家园意识,人类就可达到是人类与自我和解。  相似文献   

15.
语境意识与中国美学现代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中西 ,作为现代性叙事的美学研究都是现代规划的产物。但是 ,中国美学现代性有着与西方不同的语境 ,美学视野中的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社会现代性的关系也由此而有其不同的语义关联。同时 ,中国文学的审美现代性和美学研究的现代性也始终难以摆脱与民族性问题的关联  相似文献   

16.
启蒙应具备三个维度,即理性、感性和神性.中国的启蒙主义也应该具备这三个维度.中国现代主义文论主要参与了启蒙的感性维度和神性维度的建构.中国现代主义文论最早的形式是以译介方式出现的.对尼采、叔本华等人著作的译介构成了中国现代主义文论的哲学美学基础.一方面,中国现代的启蒙思想家王国维、鲁迅等将当时西方最时髦最具先锋性的哲学美学和中国的启蒙建构结合到一起.中国现代主义文论是在两种现代性即启蒙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的悖论当中建构了启蒙的感性维度.另一方面,中国现代主义文论还承载了建构启蒙的神性维度的重任.这主要体现为以象征主义为代表的现代主义诗学所具有的神学来源.例如,作为基督徒的中国现代主义诗论家梁宗岱的"纯诗"诗学观,发掘了象征主义诗学和基督教神学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在新时期我国电视剧的艺术研究中,"审美现代性"是一个重要的议题。其中,现代性体验是审美现代性研究的逻辑起点;"春天中国"是现代性体验的中心幻象;"憧憬型"、"感愤型"、"回瞥型"是现代性体验的三种表现形态。就艺术研究而言,着意于审美现代性的现代性体验研究为分析和阐释"现代"这种审美新质预备了广阔的美学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18.
梁玉水 《浙江社会科学》2023,(1):149-155+161
中国式现代化探索之路形塑了独特的中国式审美现代性。中国审美现代性以复杂、独特的发生路径、演进逻辑、建构方式、具体内涵和表现特征而成为中国现代性的审美之维和审美现代性的崭新形态。以审美现代性的中国实践、中国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提炼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式审美现代性”理论及话语,构建具有积极价值和借鉴意义的多元审美现代性之中国形态,有助于为中国现代性提供独特的思想视点、理解维度,为世界多元审美现代性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9.
蒋浩伟 《东南学术》2021,(3):211-217
梁启超、王国维的诗学被一部分学者看作是中国现代文论的两个主要源头,分别体现了所谓的政治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这种观点一部分是基于对历史的追认,另一部分却是基于对历史的"发明",是从中国"启蒙与救亡"的当代社会语境中建构出的话语体系,而并非对梁启超和王国维诗学的准确描述.这种文论话语不仅遮蔽了梁启超与王国维诗学的多重内涵,也忽略了二者诗学所承袭的中国诗学传统和面临的复杂历史语境.在审美现代性与政治现代性的视角之外,借由王斑、王德威关于中国研究中所表现的抒情与政治的多方涵涉的思路,可以进一步对梁启超和王国维诗学的丰富内涵进行审思,将二者看作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情感政治,继而加深对二者诗学的认识与理解.  相似文献   

20.
现实主义曾经是中国得到肯定最多的文学思潮,也被描绘成为中国现代文学思潮中的绝对主流(包括五四文学、革命文学都被纳入现实主义的范畴).而实际上,这种肯定和认定是建立在对现实主义的误读的基础上的.现实主义是中国现代文学历史上最弱小的文学思潮,它从来就没有成为主流;五四文学和革命文学也不是现实主义,而是启蒙主义和革命古典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是文学对现代性带来的社会问题的揭露和批判,它以人道主义立场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关系下人与人之间的对立、人的堕落和苦难,同情小人物的命运,呼吁人类之爱,以化解社会矛盾.欧洲的现实主义发生于19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其时现代性已经获得了胜利,而其负面性开始突出显现,特别是在社会关系领域更为严重.因此,文学就在社会领域开展了对现代性的反思、批判,产生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从现代性的角度重新定义现实主义,就会对中国的现实主义作出新的历史叙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