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异国情爱是当代大陆留学生文学中流行的一个叙事模式,这一模式最早出现在晚清小说和前期创造社的作品里,其中隐喻的等级化的东西方权力关系折射出了中国人的第三世界地位,以及文化认同的失落轨迹。不同于晚清中体西用的体认以及前期创造社身份认同的寻求,在当代大陆留学生文学的异国情爱模式中,存在着以性别等级来喻示的东西方之间从属与支配的关系,以及在西方强势的欲望主体与东方的弱势的欲望客体之间的对比,其间的等级差别使得前者成为理所当然的后者的支配者和代言人,从而加固了中国和西方的固有形象。这种东方文化主体意识的消失,值得人们反思。  相似文献   

2.
李丽芳 《学术探索》2002,(2):106-109
本文描述了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新时期女性作家对情爱性爱描写的文学现象 ,并通过分析指出女性作家情爱性爱描写的嬗变 ,即从通过对情爱性爱的描写表现对女性精神的求证 ,追求一种精神性的存在 ,对女性存在本身的意义价值尊严的思考。到对女性作家对情爱性爱非常具有个性化的自我感受的表述和追求 ,情爱性爱本身的描述。表现集体精神之外的一种纯个体、个性、个人的满足 ,对感性 ,对女性生命力本身的认可。社会生活的不同 ,女性作家对情爱性爱的认识、表述也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3.
列夫·托尔斯泰小说诗学带有浓厚的启示色彩,这种启示色彩生成的思想文化 语境决定了它的深层次的审美意味。将民族现实命运与原始基督教理想联系起来,托尔斯 泰试图寻找到超越二者的诗化境界,同时这种超越又是针对西方派和斯拉夫派的。这样, 在托尔斯泰营造的诗学境界里,就无疑渗透着俄罗斯传统的神圣使命感。神圣使命与托尔 斯泰的诗性启示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这是以往研究中未能注意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汉字性质研究中既有西方语言学理论因素,也有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理论因素。受前者影响,汉字性质研究带有一些盲目和争论,呈现出较浓的政治和社会意味;受后者影响,汉字性质研究显得更务实、客观和冷静,更具有科学性。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彻底蜕尽传统的结构模式而进化为近代型的小说,是在20世纪初期。晚清新小说家及五四小说家对西方小说形式的积极移植与传统文学形式的创造性转化,共同促成了中国小说结构模式的转变。在这一飞跃之前,中国小说的结构模式一直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悄无声息地发生着变化。在这一进化的过程中,《儒林外史》的地位是很引人注目的。吴敬梓在叙事结构方面既广泛借鉴了以《史记》为代表的史传文学的手法,又赋予了新的创造革新,从而使《儒林外史》在结构模式上具有近代型小说的色彩。  相似文献   

6.
性爱文学:在中西比较中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爱是人类基本的生命体验形式.性爱文明的缔建取决于一个成熟、健全的文化语境与发展机制.中、西性爱文化呈现出不同本色和发展进程:前者基本上是在道德意识形态严格制导下的一种单线延展,后者则是在或对立并举、或抑扬有致、或多元兼蓄的形态中发展."性爱"也是古今中外文学创作的永恒母题.西方的性爱文学创作往往超逸出既定文化的视域、在符合文学创作本质的方式中不断调整、演变并在一种颇具变革性张力的形态中运行.中国性爱文学则基本与性爱文化取同步发展态势,具体呈现出明清之前、明清之际、20世纪初期和末期等三个不同阶段.从共通性层面审视,中、西性爱文学可分为激情之性爱、浪漫之性爱、融汇之性爱、异化之性爱、不伦之性爱等五种叙事类型,文章对此进行了艺术评析和文化阐释.  相似文献   

7.
黄南珊 《江汉论坛》2004,(10):125-128
弗朗西丝卡作为《廊桥遗梦》中的女主人公,是当代西方情爱文学中富于奇情异彩的独特形象,其所体现的梦想与现实、情感与理性、执著与超越的张力关系,构成其浪漫情爱世界的三个叙事节点;其婚外情缘的冥冥注定、自由天性的焕然激扬、理智舍弃的相反相成,昭示了情爱本体与情爱主体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在婚姻情爱的众多禽鸟象征中,凤凰颇具特色.凤凰在婚姻情爱中的表现形式,其一为象征情侣或配偶,如: "凤凰配"、 "双凤配"、"鸾凤配"、"龙凤配"等;其二为情感的寄托物.凤凰的"性"变决定了其在婚姻情爱的象征中的角色演变.以凤凰比拟婚恋,不仅体现了情爱的和美、热烈、深厚,而且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中才子佳人的理想爱情模式.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小说中的时空和现实时空存在巨大差异,并具有强烈的神秘感,这种神秘感来源于原始思维、神话思维和宗教观念对世界的神秘认识。中国文化和文学领域的时空观念体现了古代人们的生命意识,古代小说中的时空描绘更多反映出人们的生存理想、生存状态,是内心情感和心理愿望的文学表现。当具有神秘意味的文学时空和人物命运相结合时,非现实的小说时空就具备了创作层面的结构意义和叙事意义。  相似文献   

10.
周志雄 《学术论坛》2005,(11):160-163
小说中的情爱叙事常常表现出超时代的隐喻意味,这种隐喻意味不仅呈现了情爱叙事本身的永恒性,也使小说具有哲学或宗教思想的深度,从而表现了“人类的永恒困境”。这种深度情爱叙事提供了文学对人生发现的可能性,它面临的困境是思想与形象如何粘合、小说如何有所发现,而不是简单地演绎一个哲学或宗教观念。  相似文献   

11.
儒家文化与"五四"文学现代性的发生之间存在内在联系."五四"时期无论是对于"人"的追崇还是对于现实引发的关怀,都使"五四"文学在一种时代的历史现实背景和西方文化思潮的中击下,走向了一条富于中国特色的现代性文学发展之路.除了对"人的文学"的发现外,儒家文化对于现实的关怀使中国现代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在面对日益更新改变的活生生的现实面前熔铸了更多更复杂的关于历史、现实和人性的思考.这也产生了中国现代文学两个鲜明的主题具有个人话语模式特征的"人的文学"和关注现实的启蒙的文学.  相似文献   

12.
女性弹词构想了女性圆满人生之路,即功名伴身与疏离情爱.前者解决了娜拉式的出走难题;后者体现一夫多妻制社会中女性的自保策略,并因此而衍生女同性恋倾向.出走的女性挟功名回归婚姻家庭,即所谓的归顺礼教,是女性为生存保障、在男权统治的现实与女权理想的夹缝中唯一的可行途径.女性弹词是中国文学中罕见的能深刻反映女性间情谊和隐秘情感活动的作品.  相似文献   

13.
<正> 原型批评说以荣格的“集体无意识”论为思维基础。作家在创作中无不受到超个人的“集体无意识”的渗透与影响,往往以不同的文体形式叙述同样的故事和描写同样的主题,使各民族文学系统中经常出现具有普遍意味的原型和循环演变的程式。这种文学创作中的原型含义和力量比个人的心理经验更丰富更深刻更强大,能在接受主体的心灵器上激起全人类的声音,产生巨大而久远的艺术感染力。这里借用“原型”理论所闸释的“女性绕着男性转”的婚恋模式,不一定是世界各民族文化中普遍现象,也不一定是各国文学进程中出现的带有共同性的“原型”;然而这种“原型”在中国汉民族文学中却带有普遍性,它是潜藏在婚恋结构中更深的一种性爱文化模式。1.《雷雨》最能展示人性深度、最能扣人心弦的戏剧冲突主要不是源于血缘关系而是深微复杂的两性关系。因为“人和人之间的直接的、自然的、必然的关系是男女之间的关系”(《马克思论文学与艺术》211页),曹禺深切地体验了由两性关系不断调整或变奏所构成的悲喜交织的人生,转化为戏剧艺术后才使他“感到的是一团原始的生命之感”,“一种  相似文献   

14.
作为意识形态的特殊形式的文学,在当代中国被严重地意识形态化,一种源于二十年代、进入新中国以后愈演愈烈的激进主义社会思潮,胁迫、驱使也抬举着文学充当带有乌托邦色彩的理想主义社会实践的宣言书和辩护词.文学乃成为一种先验的镜像,给了乌托邦政治以虚幻的信心,鼓舞着后者高蹈在反现实的革命高调中.文学被一向重视舆论作用的革命主体高度重视,其宣传功能被大力强调,它的另一面就审是美本性的不断丧失,终至沦为革命功利主义的仆役.这种革命功利主义文学,在“文革”中达到了巅峰也走入了绝境.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以来的文学创作试图回归中国文学的故事传统来实现文学的革新,如果按照西方现代以来“文学即虚构”的纯文学概念,这股潮流似乎很难纳入文学范畴,实则体现的是非虚构文学观念的独特追求。就表现内容而言,所讲的故事注重在实有其事的基础上融入人的内心体验,破除了文学与现实二元对立的思维,重绘了文学的精神版图;就叙述方式而言,讲故事的人是在与他者的共谋中实现叙事功能的,疏离了创作主体超越现实的抽象概括,更加注重趋近现实生活本真状态的呈现;就语言形式而言,故事的口头讲述淡化了文字表述的理性色彩,激发的是人的感官感受,非虚构性得到了彰显。  相似文献   

16.
约翰·厄普代克在《兔子,跑吧》中描写了四个意象:网、逃离、体育、性爱。网是对"兔子"的生活困境的展示;逃离是"兔子"对个人理想展开的追求;体育和性爱是"兔子"难以实现个人理想,到处碰壁之后企图摆脱社会现实的途径。通过对这些意象的描绘,作家成功地揭示了美国文学的传统主题,即个人理想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17.
作为意识形态的特殊形式的文学,在当代中国被严重地意识形态化,一种源于20年代,进入新中国以后愈演愈烈的激进主义社会思潮,胁迫、驱使也抬举着文学充当带有乌托邦色彩的理想主义社会实践的宣言和辩护词。文学乃成为一种先验的镜像,给了乌托邦政治以虚幻的信心,鼓舞着后者高蹈在反现实的革命高调中。文学被一向重视舆论作用的革命主体高度重视,其宣传功能被大力强调,它的另一面就是审美本性的不断丧失,终至沦为革命功利主义的仆役。这种革命功利主义文学,在“文革”中达到了颠峰也走入了绝境。  相似文献   

18.
性爱是人类基本的生命体验形式.性爱文明的缔建取决于一个成熟、健全的文化语境与发展机制.性爱意识的解放常常是思想文化嬗变的催化剂.20世纪初期和末期中国社会曾出现两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变革,而由思想启蒙和文化变革引发的性爱价值观的"革命"又毫无例外地被转述到纵情"声色"的文学创作中.本文以"五四"时期和20世纪90年代的性爱文学为聚焦点,先对20世纪中国性爱文学的历史文化语境、性爱话语的生成机制、时代的道德价值理念以及整体创作概况进行历时性的审视,然后在共时态的层面或共通性平台上将20世纪中国性爱文学予以审美类型化的辨析,试图从艺术表现形态上发掘具有价值建构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后殖民文化是出现于20世纪下半叶的一种影响较大的批评理论.卫慧作品人物形象的塑造模式和她创作中反复出现的文化符号以及情爱叙事特点带有浓厚的后殖民文化色彩.潜在地体现出只有西方文化才是济世和救世的良药,只有依附西方文化才能获得救赎的观念.这是作者创作观失调的表现.卫慧只有进行深刻的反思,才能走出已形成的误区.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在他的性爱观中倾注了深沉的道德理想,他视美好的性爱为改造现实社会中自私、丑恶之人性及其政治的有效方式.沈从文的性爱观受到地域文化、宗教文学、西方科学理性主义的多重影响,这些融合成为沈从文性爱观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