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平地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经过瑶族先民漫长的迁徙流离,大约于唐朝中期,平地瑶先民开始定居在湘桂边界的山脚、平坝及丘岗山地等较为平坦的地方.此后历经数朝,平地瑶族源不断增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而生态环境的变迁则是导致平地瑶族群的形成分布以及多元化族源特征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桂东北平地瑶的社会调查,探讨平地瑶文化教育的演变,说明平地瑶与汉、壮民族融合的趋向.平地瑶原是瑶族的一个支系,居住在深山老林,经济文化十分落后,迁居平地后,长期与周边的汉、壮等民族杂居相处,在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学习,文化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民族特征已基本消失,并与汉、壮民族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3.
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自明初以来就成为以瑶、汉两族为主的杂居区域,居住在山中的过山瑶的饮食、服饰和语言等同平地族群逐渐模糊,但依然存在明显的族群边界。这主要表现在他们居住的环境、生计取向以及风俗习惯上。本文描述富川过山瑶的族群特征,认为过山瑶族群与平地族群区隔形成有三个主要原因:新中国成立前富川历代统治者对瑶族人民严酷的民族政策使其不断迁往偏远山区,形成族群的地理区隔;随着历史发展,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生计方式形成了过山瑶固有的社会价值观念;与生计方式相适应的过山瑶"两头扯"婚俗形成了族群文化圈,分享共同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4.
江华瑶族自治县是湖南瑶族分布最集中的一个县,全县人口据1990年统计为42万,瑶族占51%。本文拟对过山瑶与平地瑶作一比较研究,分析处在不同社会环境下的瑶族各部分发展变化的轨迹,从而探讨这一民族共同体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5.
婚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形成的婚姻观念、婚姻方式和婚姻礼俗,它以有规律性的活动制约着人们的婚姻意识与婚姻行为。从婚姻观念、婚姻方式、婚姻礼俗等层面,对畲瑶两族的传统婚姻文化进行历史性的考察,不仅可以为畲瑶两族同源异流关系提供有力的文化佐证,同时也为畲瑶传统婚姻文化的比较研究提供一种可资借鉴的范式。  相似文献   

6.
生态环境与民族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其主要体现为经济文化的存在与发展总是与生态环境的发展变化相关。各个民族不同的经济文化特征与内容是在不同的生态环境影响和作用下形成的,同时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生态环境。文章以新疆为例就如何做到生态环境与民族经济文化的和谐发展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广西南丹白裤瑶原生态体育文化旅游资源独特而丰富,它融合了服饰文化、寨居文化、婚恋文化、陀螺文化、铜鼓文化及砍牛祭丧文化,至今仍保持着原初状态。它是白裤瑶村寨族众生产、生活、节庆以及宗族祭祀礼仪的重要内容,并与该民族传统社会组织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开发原生态体育文化旅游的过程中,应重点突出白裤瑶原生态体育文化的内涵与文化符号特征,充分利用传统社会组织的重要作用;应尊重少数民族族群的文化情感,遵循其文化传统;还应满足其改善生计的需要,并加以合理的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8.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分布及其文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南地区独特的生态环境、经济文化类型、宗教文化、民俗节庆等对民族传统体育有着深刻的影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体现了多姿多彩的民族体育文化特征。因此,研究西南少数民族体育的项目分布及其文化特征,对于深层次开发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及文化内涵,扩大各民族的体育文化交流,促进各民族团结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一个民族的文化组成中,音乐文化占有重要部分。因此,音乐文化一定会存在一个民族的某种特征,从而形成了不同地域、不同生活方式、不同经济状况、不同政治背景和宗教信仰下的不同音乐文化形式。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有其自身独特的传统音乐文化。其中,畲族是一个历史悠远的民族,虽然没有形成本民族文字,却有着自身独成一系的语言文化,并且也已经形成显著的民族特征。尤其是其民族内以歌为言,以歌交流的文化特征。畲族人民将唱山歌作为一种生活形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特风格的民族音乐文化。畲族山歌融入了畲族丰富的浙西南民间文艺形式特色,在中国音乐文化资源中,是一笔十分珍贵的艺术财富。  相似文献   

10.
民族伦理文化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整合形成了各个民族,同时形成了不同民族的道德文化。中国少数民族道德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不同民族的道德文化及价值取向既有中华民族价值观的共性,又有每一个民族的个性,即除了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主流价值观以外,还存在着各个民族自我认同的传统价值观。系统地、全面地研究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揭示不同民族道德、文化、伦理的关系,既是一个新课题,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民族生态伦理观念的批判与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当今生态环境严重失衡、人居环境持续恶化的困境,必须构建当代民族生态伦理观念、防止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既要充分认识和尊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伦理道德观念,更要广泛吸收各民族生态文化精髓,同时结合当今社会发展的新要求而不断促进民族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文化养生实质上就是指把某些文化资源转化为养生能量,使人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养生方式。本文立足于文化养生这一研究平台,着力对“和”这一重要资源进行了探讨,从静态和动态来考察“和”的文化养生内涵,认为自文化养生角度可将“和”界定为人的生命系统所特有的平衡状态以及达到这一状态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在经济全球化和进行西部大开发的今天,原生态文化受到强烈的冲击,有的有所改变,有的荡然无存。然而,在湖北西部清江流域生活的土家族,由于其相对闭塞的自然环境,使之保存了丰富的原生态文化资源,其中又以饮食文化最具特色,本文对此作了全面的探讨和清理,并提出加强保护和开发这种独特而又丰厚的文化资源,以维护文化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4.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文章通过大量的调查分析后指出:土家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分为消失、濒危、变异、衰退几种状态,形势十分严峻。面对这种局势,土家族地区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如地方党委和政府把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开始用法律的手段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启动了建立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村)的工作,民间文化传人开始受到重视,通过举办各种文化艺术节,弘扬了民族民间文化等。文章进一步指出,要使土家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很好的保护,必须在全民族中形成共识,进一步利用好法律的手段,摸清家底,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提高民间艺人和文化人的地位,把申报各级保护单位、把民族文化生态村建设、把历史文化名城(镇)、把旅游开发、把生态环境保护、把博物馆建设、把学校教育与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5.
古希腊文化在其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深受生态状况影响,体现在地理环境、经济土壤、社会结构等方面,与中国文化所产生的生态环境相比各具特性,各有优劣,从而成就了东西两颗璀璨的文化明珠.  相似文献   

16.
文化多样性与全球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如何保护文化的多样性,是当前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问题。之所以要保护文化多样性,一是因为文化多样性与生态多样性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二是文化多样性是民族平等和保障人权的基础;三是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具有重要价值的资源,它可以造福于子孙后代;四是各民族的传统文化的价值具有相对性,没有高低、优劣之别。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措施有多种,首先是立法保护,其次是开发保护,第三是创新保护。唯有如此,才能更好的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民族旅游性格与其他民族的旅游性格有很大差异,传统文化对于本民族的旅游性格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古代华夏文明是以农业文化为主,由于长期的农业经济影响,积淀了深厚的农业文化传统,也形成了独特的农业文化心态,归结起来,主要是中稳求实、持贵中和,这种文化形成静态旅游;以家庭为主,用血缘远近划分亲疏,家庭成员的基本情况影响外出旅游;重人伦轻自然的传统文化对旅游产生影响,表现为在旅游中喜欢人文景观,厌探秘大自然的旅游模式。  相似文献   

18.
民族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水资源供求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淡水资源的再生在时空分布上极不均衡,致使很多民族都不可避免的要遭逢水环境的不利因素的冲击,因而各民族文化都得通过适应手段去消解水环境的不利因素,在一定限度内实现自身所处水环境的优化。具体表现为:通过改变和优化所处生态环境的手段和方法,提高对大气降水的截留、储养、净化和再生的能力,从而为该民族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与生态保障。我国西部各民族长期以来一直在发挥着优化全国水环境的公益作用。正当我国水资源日趋紧张的今天,理清民族文化与生态系统间水资源供求优化的机制,尊重、发掘和利用我国西部各民族文化优化水环境的潜能,理应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从本质上讲,文化是人们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生存方式,文化离不开人的创造,文化人格最能体现文化的本质内涵,因此人自身建设是文化建设的核心。文章认为,当代中国存在传统农业文化、现代工业文化与后现代生态文化三阶段文化观念并存的状况,文化建设要求实现由传统农业文化向现代工业文化、现代工业文化向生态文化双重意义上的转型。与此相应,人自身的建设也包含着现代主体性人格的建设和生态文化人格的建设两方面课题。文章还具体论述了现代主体性人格与生态人格塑造的具体方式,认为文化人格的塑造应从社会环境建设与主体自身修养两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