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侯德仁 《西域研究》2007,28(4):127-134
本文全面地回顾了学术界近百年来对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兴盛状况和原因的综合研究,并且对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代表人物祁韵士、徐松、张穆、何秋涛、龚自珍、魏源和林则徐等人研究的现状予以了重点回顾和评析,肯定了百年来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研究的显著成绩,而且明确指出了以往研究中视角狭隘、缺乏整体关照、研究对象不均衡等方面的薄弱和不足。  相似文献   

2.
清代高度重视西北的交通体系建设,清政府沿河西走廊、内蒙古及外蒙古地区建成了完备的西北边疆交通体系,并逐步完善,为有效治理边疆将提供了可靠保障。左宗棠消灭阿古柏侵略者的战争期间,完善旧的运输体系,开辟了新的运输线路,即从归化城、包头向西,不经乌里雅苏台、科布多,间道到达巴里坤。同时,还开辟了俄国粮源及运输线路,确保了军粮供给,使通往新疆的交通更有保障。  相似文献   

3.
清代西北回民起义中的人地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郑传斌 《文史哲》2003,6(6):87-91
人地关系的广泛联系特征在回族的发展史上有突出的表现。一般意义上来讲,自然环境与社会人文环境形成了回族经济社会发展最基本的空间,这也是回族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制约因素。这两个基本空间基于地域性的人地关系变迁,从而最终促成了回族社会空间结构的演化、人口行为方式的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西北回民起义发生在清代,从人地关系的角度讲绝非偶然。同时,西北回民起义对当地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环境也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论龚自珍西北史地研究与清代官修西北书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考察龚自珍西北之学与清代有关西北官修书籍的关系,可以看出:清代官修书籍是今天研究龚自珍西北之学时需要考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早在嘉庆年间,龚自珍就在对清代官修西北书籍的研读中开始接触西北史地,引导他进入西北史地研究领域的人是具有十余年官书修纂经历的程同文。龚自珍在了解并参与清代官书修纂活动中,翻阅使用着官修书籍,由此进行的西北研究呈现出服务于现实的研究目的、议论时政的研究特点。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蒙古族经济史研究由于受文献资料的限制,而被视为蒙古学研究的薄弱环节.但近三十年来,得益于文献深入整理和一代学术新秀的涌现,中国学者在该领域,特别是在清代蒙古族经济史研究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研究的范围包括游牧经济、农业、工商业、财政制度等诸多方面,不但廓清了蒙古族历史上经济变迁的轨迹,而且对现代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路径也进行了理论上的探索.本文通过学术史回顾,凸显其中的研究热点和问题指向,以资当今借鉴.  相似文献   

6.
《社会科学辑刊》2008,(6):156-159
学术界关于清代城市管理法律的相关研究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主要涵盖城市史、法制史以及其他相关领域。其总体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存在明显不足:清代城市管理应当包括国家法律和民间法律两个部分,但在城市史的研究中没有涉及民间法的研究;在法律史的研究中,虽然对国家法律和民间法都进行了研究,但并非从城市管理的角度着眼,也并未对城市和乡村进行区分。而城市管理具体层面法律的研究,则主要围绕城市市政建设与管理、城市治安与消防管理、社会保障管理、城市经济管理展开。此外,学术界对清代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管理法律进行了一定的个案研究,但大多数是在有关专门史的研究中附带进行城市管理法律的研究,研究尚不深入。总体上说,清代城市管理法领域的研究还非常薄弱,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7.
清代团练问题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桂英 《文史哲》2003,4(5):163-168
清代团练作为一种基层社会控制组织 ,一直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在以往的学术成果中 ,国外学者多从地方军事化方面予以探讨 ,而国内学者则多从政治制度史、军事制度史方面进行研究。近年来学者用力较深的内容 ,涉及到团练与地方社会结构、团练与地方基层组织、团练与基层社会控制等 ,拓宽了研究领域 ,并融入了社会学、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形成了多学科交叉运用的趋势。但是 ,清代团练研究也有一些缺陷 ,如整体性研究缺乏 ,微观性研究失衡 ,史料有待于挖掘和整理等。克服上述缺陷 ,并且加大相关理论分析的力度 ,这将成为团练研究走向深化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8.
陈锋先生所著<清代财政与货币政策研究>是系统研究清代财政、货币政策及其相关问题的重要著作,该书注重"制度"与"实践"的关系,不仅分析财政政策的制定,更着力于探究政策的实施过程,从更深层次考察政策演变的内在逻辑体系.全书对清代财政收入政策与收入结构变动、财政支出政策与支出结构、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调整等重大财政问题进行了翔实的考察,并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财政政策对于基层社会政治、经济诸多方面造成的影响.该书在深化清代财政政策及相关问题认识的同时,也提供了许多社会经济史研究方法论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贾建飞 《西域研究》2007,9(2):89-100
本文主要以近代中西之新疆研究为中心,从学术发展史的角度详细阐述了19世纪西方的新疆研究的兴起,并对二者间存在的关联与互动进行了论述。本文的观点是:近代中西之间的新疆研究各有所长,中国的研究长于文献考据,西方的研究则长于实地考察,更注重实用性,二者存在极强的互补性。但是,在总体上,近代中国的新疆研究已经远远落在了西方的后面。另外,受时势之影响,双方之间的交流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尤其是中国学者对西方成果的利用远远逊于西方学者对中国成果的利用。  相似文献   

10.
吴其濬是清代河南唯一的状元,在植物学、农学、医药学、矿业、水利等方面均有突出成就.迄今学界关于吴其濬的人生经历、植物学、矿物学成就和科学精神等方面的研究,业已取得较大的学术进展.但有关吴其濬在农业、水利方面的成就及其在任职地方的施政措施和影响方面的研究,还显得薄弱,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予以深化.  相似文献   

11.
蒋立场 《兰州学刊》2008,(10):138-142
清末十年间,由于清政府每年对外偿付巨额借赔款,内地银两源源不断地被运往上海地区,且最终多进入外商银行手中。巨额银两的财政性流动,一方面导致国内金融市场银两流通量日趋匮乏,金融基础愈发脆弱,对外依赖程度不断加深:另一方面更加增强外商银行操控金融市场的实力。由于外商银行蓄意操纵或临阵收缩,加上其他种种复杂的因素,清末金融市场发生了数次风潮,且一次比一次间隔时间短,影响范围广,破坏程度强;同时也正是因为外商银行拥资自重,厚此薄彼及牟利操纵等原因,又造成了上海金融市场具有一些异常复杂的变化特点。巨额银两流入外商银行与清末金融市场变迁之问形成了一种复杂的恶性关系。这种关系进一步发展、演变,导致清末民初时期金融市场始终动荡不安,进而对社会变局的走向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杨朝亮 《齐鲁学刊》2006,(1):114-116
傅斯年一生广泛涉猎众多学科,学贯中西,在学术上建树颇多。于清学史方面,傅斯年尽管研究相对薄弱,但也不能否认其贡献。傅斯年对于内阁大库及军机处档案的收购与整理,其意义是巨大的。另外,傅斯年于1919年4月1日在《新潮》杂志发表的《清代学问的门径书几种》一文,不仅为初学者提供了入门的正确途径,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为研究清学者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这些方法于今日仍具有重要价值,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3.
困境中的改革:清末新政与社会矛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政府推行新政,原想缓和国内矛盾,维持和巩固其封建统治,适应帝国主义的侵略要求,拉拢上层资产阶级分子.但实行的结果却适得其反,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加剧,官权与民权进一步恶化,改革与社会期待存在着巨大差距,因此,清政府最终被变革引发的各种合力所推翻.  相似文献   

14.
邵勇  叶小青 《兰州学刊》2005,(6):246-248
清末新政效西法旨在革弊振衰,以实现王朝的自我挽救.但是,主持新政的官僚集团并不具备厉行改革的主观素质,他们被无处不在的官僚主义浸染腐蚀,对新政采取敷衍塞责、阳奉阴违、迁延观望的态度,结果新政失败,清朝灭亡.这充分说明了中国社会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难以由封建官僚集团来完成.  相似文献   

15.
苗怀明 《河北学刊》2003,23(4):136-140
有清一代 ,朝廷将通俗小说纳入其文化控制范围 ,并载之刑典 ,在政策上具有连贯性和稳定性。尽管清政府严查令禁 ,但并未收到实际效果 ,这与通俗小说的特殊艺术魅力、历代帝王的双重人格等皆有一定的关系。同时 ,清代文化政策也是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的。本文以清代皇帝与古代通俗小说关系为个案 ,探讨清代文化政策与通俗小说间的复杂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6.
赵惠民 《齐鲁学刊》2007,1(4):53-57
清末民初的黄河三角洲移民以政府组织的生存型移民为主。移民群体主要由灾民构成。移民安置区域集中在黄河大堤周围和黄河尾闾新生淤地。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绅士在移民活动中自始至终发挥着重要作用。土地分配不足,安土重迁观念的影响,掠夺性耕作方式导致的土地盐碱化等,使移民返迁比率较高。  相似文献   

17.
随着清代山东人口的增殖,人均占有的耕地越来越少,迫使小农不得不设法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农业生产中发展了麦豆复种为主的二年三熟制。这一制度虽然形成于明末清初,但直到清中期以后才逐渐发展成熟,除了充足的劳动力因素外,作物的搭配模式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清末新政从其变革的广度和深度上看,可视为中国全面现代化启动的开始.其失败可看作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终结.它承前启后,在中国现代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探究其现代化视角下失败的原因于今颇有借鉴意义.从后发现代化国家实现现代化应具备的条件看,清末新政败在两点其一,缺乏真正的现代化领导核心;其二,变革时机的错失.结果,变革的主体成了变革的客体,中国早期现代化随之终结,全面现代化的初步努力也遭挫折.  相似文献   

19.
张泽宇 《河北学刊》2004,24(1):198-203
晚清留俄教育发端于19世纪下半叶,兴起于20世纪初,由早期的京师同文馆专派发展为中央地方合派、官费自费并存,其管理、考核、经费制度逐渐完善。留俄教育是留欧教育的组成部分,因此与留学英、法、德、比有一定的共性;同时,鉴于俄国特殊的国情,留俄教育具有一系列相应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留学人数少、规模小,留学地点集中,费用相对低廉,所学专业取向比较明显,留学生社会参与少,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