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空间组织在人类的认知中占据着中心地位。空间隐喻是语言系统中最基本的隐喻,生活中诸多抽象概念都是通过空间隐喻来构建的。空间具有方向性,分为水平和垂直空间。专注汉语空间形容词"横"的研究,分析该词在语言中的隐喻化方式与语义的获得和发展,旨在进一步揭示汉民族空间隐喻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本文就英、汉两种语言在动态性形容词和静态性形容词的表现形式上的异同进行对比、探讨,以了解两种语言句法形态的规则及特征,无论对英、汉语言的学习还是跨文化交流,都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3.
空间是人类最原初的感知对象,视角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方式之一。空间视角体现为空间场景中观察者与观察对象之间的诸多具体关系,通过影响人们对空间场景的心理识解来改变语言的编码形式。在认知语言学基础上,空间视角可以分解为观察点位置、观察距离、观察范围、视角运动性等基本范畴,各范畴间相互作用,又形成了观察方式和观察方向等复合范畴。视角各范畴不仅对人类语言产生了普遍影响,还与现代汉语方位词"上、下"的特殊用法,水平维度方位判定歧义等具体语言现象有着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4.
基于量化数据,探究汉语方言空间性状的时间映射特质,包括共性和个性限制条件、映射等级、认知理据三个方面。空间性状的时间映射是指空间维度形容词所表征的性质和状态有条件地跨域表征时间范畴。时间映射的共性限制条件包括维度限制、轴向限制、方向限制和正负向限制四类。个性限制条件包括特定情况下正向负向选择的相对性和同类空间性状选择的差异性两类。基于量化数据、共性和个性限制条件,进而构建时间映射等级。时间映射的认知理据主要与认知主体基于世界百科知识构建隐喻相似性的数量和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5.
英、汉谚语的比较与翻译罗虹谚语是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千锤百炼出来的生动精炼的语言。它既是一个民族语言的精华,又能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因而对谚语的理解和翻译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拟就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谚语进行比较,以探讨其翻译的手法。一、英、汉谚语的...  相似文献   

6.
基于英汉空间语义对比分析结果,通过问卷调查与分析,研究英、汉空间识解异同对中国学生英语空间介词习得的影响,结果发现:(1)整体上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对三类对应的习得有影响,但学习者的语言水平与他们的目标语空间识解能力发展没有同步对应关系。(2)在英语介词习得过程中,与汉语空间语义对应的空间语义最易习得,不对应最难,难度从对应、准对应到不对应逐渐上升。(3)不同语言水平学习者对同一空间场景的空间识解机制有差异。  相似文献   

7.
作为语言空间特有的一种语义类型,空间指示在俄汉语中的表现方式和言语特征,既反映了语言表达的民族性和语言系统的个性,又充分体现了语言空间不同于物理空间和认知空间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利用认知语言学的词义分析理论和隐喻投射理论对直线型空间维度词“长、短”,“宽、窄”,“厚、薄”和射线型空间维度词“高、低”的隐喻义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释,它们的隐喻义可以表示时间、年龄、文章篇幅、能力、品质、性格等,它们的隐喻义的形成与特点与它们的空间义的特点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重建农村公共文化空间,是实现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路径,也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途径。农村公共文化空间发展面临着主体空心化、服务形式化、价值认同弱化等问题,而重构空间与优化服务是应对以上问题的有效路径。基于场景理论视角,以三个不同类型的农村公共文化空间的重构为案例,探索场景理论三个主观维度和15个子维度整合式的空间重构思路。在空间重构过程中,通过引入社会工作专业团队,以空间为载体开展服务实践,不断优化空间的服务路径。从合法性、戏剧性和真实性三个维度相应提出规范化服务策略、主动参与式服务策略、文化内核共塑策略,以提升农村公共文化空间品质与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认知语言学的词义分析理论和隐喻理论对空间维度词"大、小"的隐喻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释.其隐喻义的具体内容包括"大、小"表示声音、气味,表示颜色,表示数字、数量,表示自然现象,表示其它抽象概念,以及与表人名词组合的规律等.以便揭示语言和认知的关系.文章适当地进行了英汉行相应维度词的语义对比分析,以揭示不同语言在认知风格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1.
12.
本文通过对撒拉族庭院、村落与村落之间以及整个撒拉族社会村落布局的考察,分析了撒拉族村落的空间结构及撒拉族的空间观。  相似文献   

13.
以空间叙事理论为基础,分析加拿大女作家玛格丽特·劳伦斯的短篇小说《潜水鸟》的空间叙事特点.小说将物理空间和隐喻空间紧密结合,通过回溯、并置、第一人称等叙事手段的运用,女主人公皮格特在物理空间的挪移和置换交织着社会空间的异质生存体验,并最终投射到其拥堵和闭锁的心理空间,书写了她的边缘生存境况及其人生悲剧.《潜水鸟》中的空间形塑了皮格特的主体特性,成为小说主题建构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4.
在小说等叙事虚构作品中,伴随着20世纪以来所出现的文学向内转向的局面,传统的线性叙事受到了挑战,空间叙事大量出现;对空间叙事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空间叙事的发展,空间与时间在空间叙事作品中内在的关系,空间叙事的表现方式及其所展现的意义,可以通过对具体作品的文本分析获得进一步了解,从而对理解现当代中外文学作品中出现的独特叙事方式可以一个有益的参照.  相似文献   

15.
伊恩·麦克尤恩的《赎罪》表现出典型的空间叙事特征。小说中选取的三个关键的地质空间对烘托氛围、塑造人物和表现作品主题起到了重要作用;时空体空间共时层面布里奥妮和罗比处于运动趋势,而塞西莉亚处于静止趋势,这不仅与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相吻合,而且反映了历史事件对个人命运的影响;历时层面布里奥妮的运动呈现环形运动的特征,这种环形运动的轨迹反映了布里奥妮从懵懂无知到自我悔过的成长过程。"多重视角转换""并置""闪回""重复"等手法使该小说取得了叙事的文本空间,从而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16.
论叙事空间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叙事空间结构由于无形和不确定而成为叙事理论中的难题,其理论演绎的轨迹旷日持久、充满论战而仍无定论.从史的角度聚焦叙事空间、叙事空间的表现形式和叙事空间化阅读这些核心概念,可以发现叙事空间结构是由时空轴,即水平叙事轴和垂直叙事轴建构的.这一坐标的发现为空间化诠释叙事文本奠定了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17.
基于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空间聚类分析,在GeoDa、STAR和PySAL空间统计分析软件的支持下,本研究利用东北三省2011年、2008年和2005年的市级相关数据,对东北三省区域物流与经济之间的总体空间差异、局部空间差异和空间格局演化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旨在充分考虑相邻城市相互的关联因素,通过Moran's I指数、LISA分析和k均值空间聚类,定性研究、定量描述我国东北三省整体区域与局部地域结构与功能上的空间异质性,为促进我国东北三省经济与物流的协调发展、提高区域物流服务水平提供理论参考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8.
非本地化资本空间效应是过去30年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重要解释。着眼于传统空间扩张受限情形,阐述非本地化资本空间集聚效应是如何释放、巩固与放大。研究表明,现代区位具有契合非本地化资本空间集聚效应的结构安排,改革开放作为空间结构优化的政策支撑,通过制度改革创新,加速了资本自由流动的演化,以丰富实践经验印证了非本地化资本空间集聚效应是集约型城镇化有效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为了科学地认知文学作品的艺术性,运用空间形式的逻辑理论,分析不同类型文学作品的空间形式具象,即空间形式在诗歌、戏剧、小说等文学样式中的具体表现,进而研究其在文学中的作用。分析认为,文学作品的空间形式有其特定功用,它促成文学作品成为丰满完整的"有机"体,在文学创作实践中形成陌生化效应,增强审美效应。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村后义务教育的空间格局和空间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02—2012年的面板数据,以观测值、变异系数(CV)和Moran指数为测算方法考察我国农村后义务教育的格局规模、强度及纹理,发现我国农村后义务教育空间格局存在整体偏低、空间聚集和区域间不均衡特点。运用空间杜宾模型(SDM)分析表明,空间互动状态下农户收入对后义务教育影响弱化,耕地数量存在抑制作用,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化水平对农村后义务教育具有积极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应强化区域间的统筹协调以推动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后义务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