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后金朝鲜议和与李廷龟的外交活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627年,后金与朝鲜之间爆发"丁卯之役",战争的结果是朝鲜被打败,双方议和。作为中朝关系史上的重要人物,时任兵曹判书的朝鲜重臣李廷龟,参与对后金的议和活动,见证了双方的订盟事宜。之后,后金与朝鲜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展开外交交涉,李廷龟也在其中发挥出一定的作用,努力为朝鲜争取最大限度的权益。考察李廷龟在后金与朝鲜议和前后的活动及其作用,有助于更加明晰地了解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后金与朝鲜关系发展史。  相似文献   

2.
万历二十年间 ,日本“关白”丰臣秀吉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明朝皇帝应朝鲜国王的请求 ,出兵援助 ,当时称为东征御倭援朝。丰臣秀吉发动战争的目的 ,不仅为了霸占朝鲜 ,而且意欲以此为跳板 ,“假道入明” ,进而实现其“大东亚构想” ,甚至妄想把日本天皇的首都搬到北京 ,建立“大东亚帝国”。明朝当局对此估计不足 ,以为只要答应日本方面的“封贡”要求 ,便会天下太平。其实不然。就在明朝皇帝册封丰臣秀吉为日本国王不久 ,丰臣秀吉立即重开战端。在战争的相持阶段 ,丰臣秀吉突然死亡 ,日军不得不仓惶撤退 ,使日军的失败提前到来。这场战争暴露了日本统治者妄图称霸东北亚的野心 ,丰臣秀吉的后继者们始终没有放弃这种野心 ,因此 ,这段历史就具有特别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抗倭援朝战争中的明日和谈内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国内史学界对四百年前日本丰臣秀吉两次发动对朝鲜的侵略(明朝称“万历朝鲜役”,朝鲜称“壬辰丁酉倭乱”,日本称“文禄庆长之役”)已有过一些研究。但对此次战争中明、日间议和活动的介绍和探讨却很少,而且由于议和活动本身的错综复杂和文献记载的差异,使人们对议和决裂的原因及真相或不甚清楚,或看法不一。本文试图根据一些新的史料揭开这一不解之谜,以就教于专家和同行们。  相似文献   

4.
碧蹄馆之战后,壬辰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明朝和日本不断就议和条件进行交涉,最终日本答应撤军,明朝遣出册封使至朝鲜,准备待日军尽数撤退后渡海赴日。在此期间,朝鲜对于封贡议和极其厌恶,对遣使参与议和的提议更是强烈反对。然其迫于压力,不久动摇,同意遣使。再后议和失败,朝鲜则迅速遣使赴明请兵,积极备战。这些反应及态度变化,既反映出“自我中心”思潮影响下,朝鲜王廷诸多心理、举措与“事大”传统的冲突,又反映出军事受挫情况下,朝鲜在面对日本时更为强调自身文化优越性的心态。黄慎出使日本,记录了册封议和的种种细节。通过这一视角,我们可以了解封贡议和活动中朝鲜层面的详实状态,进而揭示当时多重且多变的东亚国际关系。  相似文献   

5.
李鸿章与甲午中日议和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鸿章与甲午中日议和新探杨惠萍1894年,日本发动了旨在彻底制服中国,统治并掠夺中国的甲午战争。开战伊始,日本丝毫不考虑和谈问题,而清政府对日本发动的这场战争,其内部态度不一,有的主张一战到底,有的主张和谈。因此,在整个战争中,战与和的问题不断出现,...  相似文献   

6.
进入民国以后,中日之间关于教科书的争论逐渐增多,这样的争论甚至发生到了中国与日本本土之外的第三地--朝鲜.档案资料表明,朝鲜的华侨教育在教育目标、课程设置与教材方面基本上与国内相同,日本殖民统治者最初也未加干涉.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殖民当局加强了对在朝鲜华侨学校的控制,1932年初以"普及排日思想"与"妨害治安"等名义,扣押华侨学校从中国运来的一批教科书.中国驻朝鲜总领事馆要求日本殖民当局归还,双方进行外交交涉,以日本拒绝归还告终.这次教科书事件的根源是中日双方对教科书内容的认知不同,且与时局的发展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7.
1957年2月日本岸信介上台后,根据此前石桥湛山内阁与韩国方面达成的谅解,为恢复中断近五年的日韩会谈展开了积极的交涉。双方交涉的结果是,在韩国的强烈要求下,日本最终收回了第三次日韩会谈日方首席代表久保田所做的否认日本对朝鲜殖民统治的错误的"久保田妄言"和日本对韩国的财产请求权主张。日韩双方还就日本释放被收容的韩国人(朝鲜人)、韩国释放被扣留的日本渔民、日本"移交"部分韩国文物、重新恢复日韩正式会谈等问题达成了妥协。第四次日韩会谈之前举行的日韩预备交涉,扫除了长期阻碍日韩关系发展的两大重要障碍,日韩会谈向达成妥协的方向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该交涉在二战后长达14年的日韩会谈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了抗战期间国民党政府以孔祥熙名义与日本进行的几次秘密和谈。这些和谈是为交战双方战争的最终目的服务的,反映了日本的政战两略侵华政策和国民党政府在抗战中的两面性  相似文献   

9.
作为后发型现代化国家,日本具有强烈的侵略性,俄国南下与其争夺朝鲜半岛的利益加速了日本在东北亚扩张的步伐,也导致了日本与清政府之间矛盾的激化。清政府借由"壬午军变"、"甲申政变"、"巨文岛事件"的解决,进一步宣示了其对朝鲜的宗主权,加强了中朝关系的紧密性。日本丧失其在朝鲜半岛的主动与"先手"地位,不得不通过战争实现其侵略野心,中日战争遂不可避免。一般认为朝鲜东学党起义是甲午战争爆发的导火线,但日本大陆政策与俄国远东政策的天然对立以及在朝鲜半岛的角逐更是其深层原因。在挑战中朝宗藩关系上与日本有同样利益的俄国,在默认朝鲜"独立"之余,坚决反对日本势力涉足中国东北。甲午战争结束后,就辽东半岛的割让与返还,原本以朝鲜作为争夺焦点的日本与俄国,又将目光转向了中国东北。  相似文献   

10.
邻避冲突是围绕生活环境而争取权利和利益的社区实践和环境运动。这一冲突过程生成的环境权利维护与公民责任外推的道德困境、重利益诉求轻环保理念的转型难题以及生活环境与社会发展的优先性问题,既构成“邻避冲突”权利困境的三个维度和邻避冲突双方三种差异化理念,也为治理“邻避冲突”提供了可能。而走出“邻避冲突”及其权利困境,需要在融合“邻避冲突”双方理念的基础上达成三种实践转向,即环境权利与公民义务平衡、利益诉求与环保理念同构、社会发展与生活环境共进。  相似文献   

11.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亦称十月战争;赎罪日战争;斋月战争)的爆发使当代中东国际关系发生了诸多转变:阿以逐渐走向和谈;阿苏关系开始疏远;阿美关系渐趋转暖;阿拉伯世界与西欧、日本逐步进行对话。然而,作为阿拉伯世界"领袖"的埃及在十月战争后逐渐受到来自阿拉伯世界内部的政治打压、经济制裁、外交孤立,从而使埃阿关系陷入低谷。  相似文献   

12.
1592年(文禄元年),日本军国主义祖师爷丰臣秀吉(1536~1598)发动了一场大规模侵略朝鲜的战争,妄图一举吞并朝鲜,并以之为跳板征服中国,称霸亚洲。这场战争断断续续打至1598年(庆长3年),以侵略者彻底失败而告终。在日本近现代史上军国主义发动的一系列对外侵略战争中,日本人民都曾以不同的规模和形式进行过反战斗争。那么,在四百年前这场侵略战争期间,处于封建专制主义统治下的日本人民是否也有过反战行动呢?对此,文献记录甚少,史学界,包括日本史学界没有专论,但从初步搜集到的虽然是片断的一些材料看,也可以得出肯定的  相似文献   

13.
1592年日本统治者丰臣秀吉出兵朝鲜,且兵锋直指中国.明政府应朝鲜请求出兵救援,经过七年时断时续的战争,中朝联军最终取得了胜利.作为古代东亚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这场战争对东亚国际关系产生了巨大影响:中朝两国人民并肩战斗,结下了深厚的战斗情意,源远流长的两国关系更为密切与巩固;壬辰战争后,明政府对日本一直持不信任的态度,多次拒绝其恢复邦交和贸易的要求,中日两国丧失了恢复邦交的最佳时机;战争大大恶化了朝日关系,虽然战后两国最终恢复了邦交,但战争的阴影一直影响着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4.
小泉首相访朝后的朝日关系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正日总书记与小泉首相的历史性会晤,为朝日关系的正常化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关键问题是朝日两国今后如何履行《朝日平壤宣言》。由于朝日间的"历史问题"、"绑架人质事件"以及"核问题",两国关系的前景是不容乐观的。朝日关系的改善有赖于朝美双方采取克制的态度尽快恢复和谈,而国际社会也应该积极斡旋。  相似文献   

15.
日本人觊觎中国,由来已久.16世纪大将军丰臣秀吉发动侵朝战争,扬言其目的是"直捣大明国".在民间文人中,最早通过文艺的形式表达侵华意念的是17世纪日本著名戏剧家近松门左卫门,他在<国姓爷合战>中让日本人占领了南京.而最早系统全面地提出侵华方案的,是19世纪初的布衣学者佐藤信渊,他在<宇内混同秘策>中设计出了一个周密的入侵和占领中国的"秘策",主张以神道教来"宇内混同"(统一世界),提出日本要先攻取满洲,然后"经略"整个中国,他甚至连日本各地方政府的作战分工和出兵顺序都设计好了.随后,被后人称为幕末维新志士的吉田松阴则又提出了"垦虾夷,收琉球,取朝鲜,拉满洲,压支那,临印度"的狂妄设想.  相似文献   

16.
本文只论七七事变到翌年“一·一六声明”发表期间的中日和谈。这些和谈是双方谋略的重要组成 部分,是为战争的最终目的服务的。此期间,日本推行的是不否认“蒋政权”中央政府地位的策略,而图 “和平迫降”。国民党政府期望以“恢复卢沟桥事变前的状态”为条件与日谈判。然而,日本的苛刻条款, 使谈判走进死胡同。  相似文献   

17.
朱镕基严于律己,举世皆知。他不题词、不受礼、不吃清、不剪彩、不批条子。但我们发现,他在"自律"和"公益"方面也曾"破例"题词。这里仅举4例。题写"清正廉明"1989年8月,在日本友人的一再要求下,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朱镕基为上海与大阪结成友好城市15周年举办的书法交流题写了"清正廉明"(还写上"录以自勉"),足见清正廉明四字在他心中的分量:为官清正  相似文献   

18.
自和平与重返社会方案实施以来,阿富汗政府尚未与塔利班领导层实现实质性的会谈。尽管在招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存在较大局限,和解现状堪忧。双方为谈判设定的条件悬殊、双方内部对和解的意见不一,以及国内外进程的影响是导致和谈陷入停滞的主要原因。而和平与重返社会方案自身存在缺陷,也导致招安有所成就但局限明显。在基于实力对比与意愿的分析上,认为在双方实力对比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前提下,未来阿富汗政府与塔利班仍会继续现有规模的冲突,真正和解的道路将漫长而曲折。  相似文献   

19.
朝鲜独立问题,在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9世纪70年代后,日本通过"日朝修好条规"逼迫朝鲜开港,并试图强行将朝鲜"独立之邦"的虚像实化,清政府遂开始着手调整和加强与朝鲜之间旧有的"宗藩"关系。以"壬午军变"的解决为转折点,清政府与朝鲜之间的关系得以逐渐加强,而日本对朝鲜的控制力则开始下降。考察开港及"壬午军变"前后的中日两国对朝策略,进而探析日本武力解决与谈判处理两种策略的抉择及"甲申政变"后选择与清政府"妥协"的细微之处与深层原因,可以了解19世纪70至80年代中日朝三国的互动关系及其对东北亚国际格局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1945年秋,国共双方代表在重庆就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和军队等问题进行谈判,签署了"会谈纪要"(亦称"双十协定").由于国民党方面没有很好地执行这个协定,致使中国陷入内战.几经较量,国民党处于败局.在此窘境之下,国民党再次玩弄和谈骗局,派出张治中、邵力子等前往北平与中共方面进行谈判.由于共产党方面胜利在望,要求条件自然很高,而国民党方面不愿缴械,致使和谈破裂,由此出现了人民解放军"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