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田昌五先生与中国古史分期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田昌五先生对古史分期问题的研究以 2 0世纪 80年代中期为界 :此前主要探讨中国古代社会形态———宗族奴隶社会 ,使其战国封建论自成体系 ;此后 ,则摆脱五种生产方式的束缚 ,探索中国历史发展规律 ,最终完成中国历史新体系 ,把远古到清末的历史分为洪荒时代、族邦时代、封建帝制时代 ,提出了封建帝制时代循环发展的理论系统。其理论和观点自然随着研究的深入而有所修正 ,其不宥于传统 ,不宥于自我 ,不断更新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学术品格 ,则值得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3.
资本积累外在表现为扩张 ,是经济全球化的内在动力。由于资本取得了对劳动进而取得对国家的优势 ,从而大大促进了经济全球化。在资本国际化之下 ,世界经济运行呈现出“陀螺式”旋转 ,而金融资本也出现了国际与国内两类循环 ,发展中国家过早、过快实行金融自由化 ,会使“小循环”卷入“大循环” ,这样就有可能使辛苦多年积累的财富被卷入国际垄断资本的旋涡与陷阱。发展中国家有借经济全球化促进繁荣的机遇 ,但是更多的是有被卷入国际大循环而落入资本陷阱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中国文学社会地位的百年大循环,不仅使我们看到了文学从社会文化中心的淡出。而且有助于我们走出“雅”与“俗”的解读误区,让文学自觉地以蓬勃发展的大众文化为参照,并在变革的年代中确立自己的形象定位。  相似文献   

5.
构建畅通无阻的国内大循环新格局是“十四五”时期的重要目标。马克思从三个层面阐述了经济循环理论,其关键是保障商品销售和货款顺畅回流。销售收入是实体企业内源融资的唯一来源,它直接决定了实体企业的融资结构。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实体企业的内源融资占比较低,主因在于货款回流不畅。商业信用是实体经济的横向金融机制,具有内生性、直接性和高效率等特点;与此相比,银行信用是实体经济的纵向金融机制,具有外生性、间接性和高成本等特点。以银行信用替代商业信用将引致经济金融运行中一系列扭曲现象,难以破解实体企业微循环中的诸多堵点。构建国内大循环新格局,必须加快发展以商业信用机制为基础的横向金融系统,可选择的政策举措有:突破“金融是金融机构专有权”的观念约束、规范和完善票据市场、激活实体企业间的资金借贷机制、完善公司债券市场机制、完善金融监管机制。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由美国寡头垄断利益集团所操纵的新自由主义和美元霸权是导致目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基本原因,而“金融监管缺失论”、“消费需求过度论”、“金融创新过度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背离论”、“全球经济失衡论”等众多解释只是对国际金融危机各种次生原因“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解释。本文还解释了新自由主义如何通过重构国家干预的作用.使之扭曲为培育泡沫经济的工具.对只看到表面现象并为新自由主义开脱的“政府干预失灵论”提出了质疑。提出上述观点的意义就在于,只有深刻认识国际金融危机的基本原因,才能采取有效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措施。为了抓住主要矛盾并达到纲举目张的目的,本文就我国如何拒绝新自由主义的影响并破解美元霸权,从长期战略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初步的建议:拒绝自由贸易,抛弃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逐步减少乃至最后基本上停止吸收外国直接投资.坚决实施国内经济大循环战略。  相似文献   

7.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均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地区应紧扣高质量发展,加强两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和战略对接,为我国新一轮的改革开放提供有力支持.在此背景下,文章基于1995-2018年我国长三角地区30个地级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将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视为一项政策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法从FDI流入的...  相似文献   

8.
9.
10.
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中,以156项工程为核心的工业体系构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畅通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具有重要历史意义,还原历史才能真正理解今天中国的"经济奇迹"以及探究今后要走的道路."一五"时期的工业体系构建不仅是工业项目,更应该被视为关乎国民经济方方面面的系统性工程,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4个领域的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做法都取得了值得肯定的成效,其历史成就和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深远意义主要体现在奠定工业发展基础、平衡区域发展差距、提升技术研发水平、壮大国有经济、推动城镇化第一次高潮以及确保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6个方面.对"一五"时期工业体系构建的再审视表明,在当前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中要强调供给创造和引领需求,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因地制宜补齐区域协调发展短板,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以及统筹发展与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