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李泽厚美学包括认识论美学、主体性哲学美学和“情本体”美学3个部分。其思想来源复杂,早、中、后三期美学价值取向分岐较大,其中理论观点互相掺和甚至前后矛盾,难以自圆其说。李泽厚的关学思想往往融合在哲学和中国思想史研究之中。具体地说,李泽厚以马克思主义为支撑,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家园,以康德和黑格尔为营养,构筑了他独具特色的关学理论形态。分析认为,尽管李泽厚美学思想比较庞杂,但是其主线仍是比较清晰的,即以主体性实践哲学为骨架和灵魂,通过“自然的人化”、“人的自然化”、“美是自由的形式”、“积淀说”等命题或范畴的论述来建立起自己的实践关学体系。  相似文献   

2.
1950年代,李泽厚美学思想雏形来源于黑格尔的“理念”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生活”,他将二者的哲学思想进行了偷梁换柱式的替换和拼接,实现黑格尔“理念”的唯物主义化。实际上,李泽厚一生的哲学美学思想中都有黑格尔“理念”的幽灵存在。1980年代,他为了适应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需要,而将康德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加以唯物化。李泽厚运用这种学术“嫁接”建立了自己的美学思想体系。李泽厚哲学的起点是工具论哲学,晚期试图运用“情本体”思想颠覆其早年的工具论思想,但是,他终究未能实现自己的学术转型。  相似文献   

3.
为理清李泽厚的美学思想体系,研究其治学方法及其理论根基,有必要对李泽厚吸收与采纳的各家各派的学说进行一番梳理和分析。分析认为,众多西方先哲和中国古代先贤的美学思想是李泽厚美学的思想根源,但这些思想又都经由李泽厚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历史观进行了成功的嫁接,这就是李泽厚所言的"创造性转换";在接受外来美学的过程中,李泽厚巧妙利用"误读"来满足建构自己理论的需要;借用外国美学时髦的名词术语,"克隆"出自己的美学体系,实现了外来美学理论的中国化,这是李泽厚美学的特色;李泽厚美学在西方哲学和中国本土文化的根基上形成了包括唯物主义历史观美学、积淀说、心理本体论、实用理性、人类学历史本体论、情本体的乐感文化等内容复杂的美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4.
1950年代,李泽厚将黑格尔的“理念”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生活”进行了成功的嫁接,实现黑格尔的唯物主义化。1980年代他把康德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加以唯物化,以适应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需要。这就是李泽厚的“移花接木”法。李泽厚哲学是工具论哲学,它是起点,也是贯穿其整个哲学思想体系的基本线索。中期李泽厚提出建立主体性哲学,后期又提出“情本体”。进一步强调了感性、偶然性和情欲论,但是,“情本体”和“工具论”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张力结构。因此,工具论在学理上桎梏了他学术发展的潜力,使之画地为牢,作茧自缚。为了突破这种理论上的尴尬局面,李泽厚把马克思主义与康德三大批判相互参照,用马克思的实践观和历史观来改造康德的先验主体性。李泽厚试图将“先验”变成“历史”,这历史不是黑格尔所言的“总体历史”,而是具有人类社会实践的具体历史。他同时要推翻两个哲学家,真可谓心有余而力不足,由此导致李泽厚的“主体性”变成了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哲学概念。概念语义之间经常产生矛盾,相互抵触,貌似严密,实际上逻辑欠缜密。虽然他自己生造的词语很多,但还是掩饰不住内部体系的紊乱。  相似文献   

5.
李泽厚美学理论研究五十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鉴于李泽厚的美学思想往往融合在哲学、中国思想史研究之中,因而其关学思想显得颇为庞杂,运用文献分析法分析了李泽厚五十年的关学历程。分析认为,尽管其关学思想比较庞杂,但是主线比较清晰:以主体性实践哲学为骨架和灵魂,通过“自然的人化”、“人的自然化”、“美是自由的形式”、“积淀说”等命题或范畴的论述建立自己的实践美学体系:李泽厚以马克思主义为支撑,以中国文化传统为家园,以康德和黑格尔为营养,构筑了他独具特色的美学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6.
在承继20世纪50-60年代“实践派”美学思想的基础上,李泽厚于20世纪70-80年代对其“实践论美学”思想作了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提出了一种“主体性实践哲学”的美学思想.这种美学思想的主要观点,可以被概括为如下三个方面:用“外在自然的人化”和“美是自由的形式”来考察“美的本质”;用“美感的矛盾二重性”和“积淀说”来论述“美感”;用“从形象出发”和“三层面”来分析艺术.走向“充实和完善”的李泽厚的“主体性实践哲学”美学,不仅表征了20世纪中国美学“从介绍转向理论建设迈出的一大步”,而且也使得李泽厚本人成为了实践论美学在中国的首要代表.  相似文献   

7.
李泽厚美学是20世纪后期处于中国美学主流地位的“实践论美学”的杰出代表。考察李泽厚实践论美学的发展历程,对把握20世纪中国美学的学术进程和构建21世纪中国美学的现代体系,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纵观李泽厚实践论美学的发展历程,可以细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在50、60年代美学大讨论时期,李泽厚实践论美学初步创建;80年代,随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论争,李泽厚实践论美学不断深化;90年代,在“后实践美学”的批判中,李泽厚实践论美学步入反思期。  相似文献   

8.
李泽厚关于建立主体性的思想,从哲学的高度全面地提出人的问题,他提出主体性问题的思想动机和理论主题始终是个体的人和感性,这也是李泽厚提出主体性问题对于中国现代美学的主要意义。李泽厚主体性实践美学对人的问题的特别关注,充分显现了其美学的现代性特质,使其在中国现代美学中占有突出地位。  相似文献   

9.
李泽厚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美学家和哲学家。他的书无论是论古今,还是讲中外,在抽象的思辩中总是充满着青春的活力,给予人们一种新鲜的时代感。人们不禁要问,这里有什么奥秘?笔者通过读他的《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下简称《批判》)和《李泽厚哲学美学文选》(下简称《文选》)等著作,感到这主要因为他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创立了人类学本体论的实践哲学体系。本文着重介绍他这一研究成果,不妥之处请李泽厚和学术界的同志们批评,指正。 李泽厚的史学和美学思想是建立在主体性实践哲学的基础上的。“主体性的实践哲学”即 “人类学本体论”的实践哲学,它是以作为主体的人(人类和个人)为研究对象的。所谓主体性的概念“包括有两个双重内容和含义。第一个‘双重’是:它具有外在的即工艺——社会的结构面和内在的即文化——心理的结构面。第二个‘双重’是:它具有人类群体(又可区分为不同社会、时代、民族、阶级、阶层、集团等等)的性质和个体身心的性质。”(《文选》164页)这四者相互交错渗透,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10.
尽管康德并没有写过一部《历史理性批判》,但是,历史哲学仍然是康德批判哲学思想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康德的历史哲学可以说是他的批判哲学体系化思想的产物,还因为如此.康德历史哲学的意义与其说在于他通过一系列有关历史哲学的文章所表明的一些观点,毋宁说在于他建构他的历史哲学思想的理论前提本身,即历史理性批判的部分.依照这种看法,本文对构成康德历史哲学思想的理论前提的内在性质和特点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李泽厚的美学思想体系由三部分构成:早期的认识论美学、中期的主体性哲学和实践美学、后期的"情本体"美学。认识论美学源于他对前苏联文艺美学理论的研究,实践美学思想主要来源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主体性哲学来源于他对康德先验论哲学、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晚年"情本体"美学思想源于他对西方心理学派(弗洛伊德、容格)和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李泽厚的美学思想体系由三部分构成:早期的认识论美学、中期的主体性哲学和实践美学、后期的"情本体"美学。认识论美学源于他对前苏联文艺美学理论的研究,实践美学思想主要来源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主体性哲学来源于他对康德先验论哲学、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晚年"情本体"美学思想源于他对西方心理学派(弗洛伊德、容格)和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李泽厚力图在美学上作新的突破,将其后期美学建构的思想基础,从“社会实践本体论”、“工具本体论”转向到“心理本体论”、“情感本体论”,从“自然的人化”转向到“人的自然化”,进而以一种个体性、主观化、感性化的历史观来阐释美学现象和关学问题,这就在根本上放弃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论这一思想依据和前提。这不能不说是对其前期所倡导的“实践论美学”思想的一种“理论背离”。深究起来,李泽厚后期的上述“背离”,既有特定的社会历史的动因,也有李泽厚个人的心理动因。鉴于李泽厚之于中国思想界的重要性,我们还应通过李泽厚对实践论美学的“理论背离”来简要地分析中国思想界的整体走向。  相似文献   

14.
作为20世纪中国美学的典范符号,李泽厚“实践美学”理论体系构建的过程是中西美学与文化艺术理论融汇、提炼的过程,康德、黑格尔、马克思主义乃至现代西方文化理论成为这一美学体系的西学符号,“巫史”传统、实用理性以及“乐感文化”则成为李泽厚借鉴西学思想烛照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理论产物,其化合中西、融会贯通的理论驾驭范式不仅成就了20世纪中国美学的奇观,也引发了对美学与艺术理论延展的无尽思考。  相似文献   

15.
李泽厚是实践美学的创始人和最重要的学者,因此,对实践美学哲学基础的检讨将围绕李泽厚而展开.关于实践美学的哲学基础,李泽厚已经在很多地方说过,那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本体论(他也称之为人类学历史本体论).“实践”是李泽厚哲学和美学的核心范畴,而“实践”原初的也是核心的内涵,在他那里指的就是人类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进行的物质生产活动,也即物质劳动.因为突出地强调工具的制造和使用在人类物质生产活动中、进而在人类整个活动中的基础性地位,所以,李泽厚的人类学历史本体论,实质就是人类学工具本体论.工具本体论哲学不是全面解释人类历史进程和社会结构的合适理论,尤其是对种群生产在人类存在的本体论地位的无视,使其存在严重的理论偏误.如果李泽厚的实践哲学补上另一条腿——种群生产本原论,他的理论大厦也许要稳固安全得多.而在逻辑上,这是完全可能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已经这样做了,在他们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最终表述里,实践概念本身就包含有种群生产的内涵,只要回归这个最终表述,实践哲学就能够顺理成章地弥补这个缺失.  相似文献   

16.
在五、六十年代中国美学大讨论中,李泽厚作为崭露头角的美学青年,生气蓬勃地跃上论坛,先后发表了一系列争辩性的美学论文,对一些具有权威性的美学界前辈的传统观点毫无顾忌地提出异议,并在驳论中建树自己的美学思想。他的观点旗帜鲜明,自成一派,在中国美学界产生了震聋发瞆的影响。李泽厚美学思想的核心,可以借用马克思的“人化的自然”一句来概括。这是他美学思想的总出发点、总立足点,贯彻在他的所有的美学论文之中,从而形成他坚定的实践美学的体系。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哲学和康德哲学都会被学界称之为“批判哲学”,但二者的“批判”却有着完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用意。二者哲学的内在联系表现在马克思将康德哲学对“理想的批判”转变为对“现实的批判”,而其主要差别在于“批判”的本意、对象、目的、方法及结果的不同。通过比较,才能清晰地看到马克思在哲学史上实现的革命性变革。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朱光潜、李泽厚、蒋孔阳、刘纲纪等理论家纷纷将研究视角转向马克思前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并在自然的人化、美的规律等问题上进行了论争,试图从《手稿》中找到人道主义、人性发展和人的自由的论据,从而确定“美学热”的合法性存在价值。朱光潜、李泽厚等从“自然的人化”理论出发,建构起全新的马克思主义主体观与实践观。同时,也带来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热潮。理论家们认为审美不仅构成了主体实践的一部分,更是参与到作为社会历史实践的“人的解放”进程。“美的规律”问题的探讨则完成了美学意识形态的自我建构和主体性美学延展的目标,成为人道主义思想在美学领域的深化。当美的本质问题和人的本质问题密切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形成了以主体性为核心、以人学为价值取向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框架,从而具有知识分子文化启蒙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9.
在经典社会哲学框架内,道德批判及建构在马克思和涂尔干的比较研究中是一个重要问题。两人的道德理论都深受康德道德思想的影响,不过他们在对康德道德思想进行批判性阐释上呈现出明显差异。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康德的实践概念,强调道德的感性本源,指出道德意识及资本主义社会道德体系的虚假性,强调道德异化的扬弃在于走实践道路。涂尔干批判康德道德思想的先验原则,提出道德"可求性"及"道德事实"概念,并强调通过职业道德和公民道德来落实道德建构。马克思和涂尔干的道德理论在本体论根基上以及在方法论路径上都存在差异。总之,涂尔干的道德理论建构本质上从属于理性主义范式,而马克思则立足实践唯物主义立场实现了对康德道德理论及启蒙理性传统的真正超越。  相似文献   

20.
康德的美学思想同他的整个哲学体系一样,充满了复杂的矛盾,“在西方美学经典著作中没有那一部比《判断力批判》显示出更多的矛盾,也没有那一部比它更富于启发性。”(朱光潜)由于康德抓住了美学中的一些根本问题,并根据他的批判哲学的基本原理,对这些问题的深层作了心理的描述和哲学的思辨分析,因而深入到了美的本质所在。从分析康德美学的矛盾入手,我们不但能够更好地理解康德美学,还可以进而揭示美、审美过程和美感的内在矛盾,以致最终解开“美”这个理论之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