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 歌德在他的世界名著《浮士德》中,着力描绘了一场浮士德与玛甘泪的爱情悲剧。这场爱情悲剧,构成了《浮士德》第一部的中心事件。诗剧《浮士德》描写的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浮士德的精神性格的发展过程,和他在漫长的生活道路中不断探索、不断追求的历程。一部《浮士德》,概括了几乎自中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几百年间资产阶级的发展历史。用郭沫若的话来说,它“是一部灵魂的发展史,一部时代精神的发展史”。歌德自己也称它是“一种生活的发现艺术”。然而,《浮士德》的意义,还不仅在于它揭示了西欧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中的先进人物反对封建现实,不断探求理想人生和理想社会的过程。浮士德为达到“智慧  相似文献   

2.
歌德有一个长达60年的“浮士德情结”,他的悲剧《浮士德》用一个诡异的人物和故事传达了近代欧洲新精神价值建构的消息,开创了浮士德题材史上的新加工方向。这一切是在德意志民族的文化心理激流冲击下完成的。  相似文献   

3.
歌德的《浮士德》是欧洲“近代人的圣经”。每个时代和每种文化里都有“浮士德式的人”。浮士德形象在华演变以及哲学与社会思想层面的接受研究,与中国百年来的社会主题、时代精神的风云变幻紧密相关。浮士德形象是一个在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交汇的文化空间里,探索自身存在价值和生命终级意义的人类的代表;浮士德精神作为一种恒动力量,为一代代中国青年提供了战斗的思想武器和奋力前行的精神支柱。基于中国梦视域下的浮士德精神研究,对塑造当代青年的完整人格不仅具有现实意义,更能强化他们对中国梦整体构想的理解,坚定立身行事的信念。  相似文献   

4.
德国的歌德,人们都知道他是伟大的诗人、戏剧家和小说家,却很少知道他在生物学、解剖学、光学、气象学和地质学上都有较深的造诣。他的代表作《浮士德》,不仅反映了他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的面貌,同时也表现了他研究自然科学所形成的世界观。可以说,这部巨著把他几十年中所体验到的科学上的“概念真理”和艺术上的“形象真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了。我们研究这部巨著,不仅可以得到优美的艺术感受,而且可以看出一位具有时代影响的伟大作家的成长过程,和科学研究对于艺术创作的影响。由于这部著作结构庞大,内容复杂,涉及自然科学的面很广,不便一一列举,本文只打算讨论歌德在地质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对其创作《浮士德》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德国伟大作家托马斯·曼的长篇小说《浮士德博士》讲述的是一个面临创作困境 ,以生命为代价 ,与魔鬼签约换取创作灵感的天才音乐家莱维屈恩的创作生涯。恶魔性指的就是艺术家通过与魔鬼签约来获得的一种天才的创造能力 ,与魔鬼签约也就是与他自己内心深处的无意识的深度遭遇。但是 ,魔鬼又不仅仅是音乐家自身的生命现象 ,即恶魔性的象征 ,它同时还影射了现实世界中与法西斯主义结合在一起的德国现代思潮。托马斯·曼通过对恶魔性的描述 ,影射了德国现代思潮的蜕变 ,因此构成了托马斯·曼的《浮士德博士》和歌德的《浮士德》的不同。  相似文献   

6.
歌德《浮士德》中的神秘现象及主人公的巫士身份,长期以来并未受到评论界应有的重视。本文试从三个方面对这些现象加以论述:1.巫术的动机:歌德从被视为异端的神秘主义著作及活动和基督教正统观念中接受了关于“巫术”的矛盾界说:前者认为它是超自然的力量,后者认为它是“否定”、“毁灭”的代名词。2.影响的焦虑:这两种界说交叉影响着人物形象和主题,作者对浮士德既爱又厌恶,既肯定又否定。3.欲望与毁灭。伴随着浮士德欲望追求的是一系列的毁灭意象,歌德采用巫术题材的意义正在于对正统、秩序、权威乃至文明的反叛与否定。  相似文献   

7.
布洛赫从“尚未”范畴出发,构建了朝向乌托邦的开放的体系。“尚未意识”和“尚未存在”扩展了“现实”的边界,由此,过去没有或没能发生的,现在处于动态过程之中的,将来必然或者有可能发生的,都因寓居其中的可能性而成为现实的一部分;现实不再只是既有之物,其还将客观可能延长线上部分囊括其中。基于“尚未”视域下的“现实”概念,布洛赫为表现主义辩护;同时,以歌德的《浮士德》为例,布洛赫赋予浮士德终极一生的探索之旅以超越性特征,并认为他是“乌托邦人类的典范”。  相似文献   

8.
刘震云是一位“新写实主义”代表作家。他以《单位》、《一地鸡毛》等小说展现了“单位”这一特殊的生态景观和“单位”环境对人的改造,揭示了人类日益陷入的生存困境。小说所运用的反讽手法和多角度转换的叙述方式,增添了小说的审美趣味,给读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相似文献   

9.
《浮士德》是歌德的最伟大的代表作。《浮士德》悲剧的写作几乎贯穿了歌德的一生。具体说从1774年至1831年间,总共花费了近六十年。歌德曾说他的作品是“一部巨大的自白的许多片断”。那么《浮士德》当是其中最伟大的段落。而且是他关于自然(含社会),关于人生,关于哲学的自白,一直响彻在德国与世界上空。《浮士德》与荷马的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  相似文献   

10.
《浮士德》是德国伟大诗人和思想家歌德的代表作,是作者经过六十年的艰苦劳动和紧张探索而得出的艺术总结和思想总结。《浮士德》的内容十分丰富。它反映了自文艺复兴后三百年中德国的进步力量和反动势力的斗争,形象地再现了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过渡这一历史时期德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并以缜密的哲理思考对一系列重大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可以说,《浮士德》就是我们用来研究歌德思想的最重要的作品。本文着重分析一下这部作品的丰富的内容,间或提及歌德的其他有关著作,从中看看歌德的世界观。“泰初有为”——歌德的唯物主义思想歌德在《书斋》一场中借浮士德翻译圣经的情节探讨了哲学的最高问题。什么是世界的本原呢?浮士德首先回答是“泰初有  相似文献   

11.
歌德以浮士德在知识、爱情、政治、艺术、事业等领域的探索概括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期西方知识分子追求生命意义的过程.《雨王亨德森》对浮士德精神进行了传承与发展:尽管亨德森沿袭了浮士德对人生意义的五条探索道路,但他为西方知识分子找到的人生价值并不雷同于浮士德的既有结论.通过将“观念小说”《雨王亨德森》与“哲理诗剧”《浮士德》进行比较研究,可以洞察西方知识分子几个世纪以来追求人生价值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2.
被恩格斯推崇为文艺领域里“真正的奥林匹亚神山上的宙斯”的歌德,于1832年3月22日逝世.享年83岁。歌德的一生体现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宏伟气魄,他以浮士德式的进取精神,不懈地追求着“美”(文艺)和“真”(科学),创作了大量作品,其最全的全集达143卷之多,世所罕见。在欧洲文学史上,歌德与莎士比亚、但丁被誉为顶尖三杰。  相似文献   

13.
轻松一刻     
《社区》2010,(6):34-35
吵架 一个男子走进一间酒吧对女招待说:“在吵架之前,给我来一杯可可!”酒吧女郎赶忙递给他一杯可可。几分钟后,那人又对女招待说:“在吵架之前,给我送点牛排和炸土豆来。”女招待又赶陕把牛排和炸土豆给他送过去。10分钟过去了,吵架的事并没有发生,女招待好奇地问道:“请问,你说的吵架是怎么一回事?“马上就开始!”男人回答道,“因为我没钱付给你。”  相似文献   

14.
“我们该读点鲁迅了”,当我和大家在课外聊天时,油然发出一声慨叹。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乃至批评史上一座横亘其中无法忽视的高山。对于先生,我们都能侃侃地谈些东西——他过于出名了,特别是毛泽东给了他“最有骨气的人”的评定后。但我们对他的理解又太少了,特别是从未经历过苦难的我们。鲁迅在我们眼里,不过是“(1881—  相似文献   

15.
我和老伴都年近六十。一双儿女成家立业,前年女儿又给我们添了个小外孙,周末或节假日全家相聚,欢声笑语充满了房间的每一个角落。一个周末,孩子们打电话说不回来了,我便和老伴商量;吃点剩饭算了。老伴不咸不淡地说:“随便吧,如果拿根麻绳把脖子扎起来,连剩饭都免了。”我一听话茬不对,扭头一看老伴阴着脸,便又随口说:“不就为吃剩饭嘛,至于这样。”他大声反驳说;“我都‘连降三级’了,连说句话都不行吗?”我被他噎得说不出话来。但事后仔细想想,这些年确实把老伴给忽略了。刚结婚那阵子,吃什么我们总是两人商量着做,我炒…  相似文献   

16.
试论托马斯@曼的<浮士德博士>中的恶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伟大作家托马斯@曼的长篇小说<浮士德博士>讲述的是一个面临创作困境,以生命为代价,与魔鬼签约换取创作灵感的天才音乐家莱维屈恩的创作生涯.恶魔性指的就是艺术家通过与魔鬼签约来获得的一种天才的创造能力,与魔鬼签约也就是与他自己内心深处的无意识的深度遭遇.但是,魔鬼又不仅仅是音乐家自身的生命现象,即恶魔性的象征,它同时还影射了现实世界中与法西斯主义结合在一起的德国现代思潮.托马斯@曼通过对恶魔性的描述,影射了德国现代思潮的蜕变,因此构成了托马斯@曼的<浮士德博士>和歌德的<浮士德>的不同.  相似文献   

17.
浮士德是一位受启蒙运动思想影响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反对封建思想,主张重视个人的自身价值,体现了启蒙运动所倡导的人道主义精神。然而,格蕾欣却是固守封建传统道德规范的平民少女。她与浮士德世界观的差异,反映了十八世纪的欧洲,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突出了浮士德身上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8.
《浮士德》研究商兑王国明《外国文学研究》1990年第4期上刊登的《艺术地把握精神世界的辉煌范例》一文,对《浮士德》的艺术成就提出了独到见解。文章指出:“以往人们对《浮士德》艺术成就的认识,都有意或无意地脱离了作品内容对艺术方法的规定性,从而形成了人们...  相似文献   

19.
《浮士德》主题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指出:关于《浮士德》这部极具歧义性的作品的研究,学界迄今仍显单一。浮士德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代表人物这一公认的观点,虽是由作品现实内容与时代精神自然概括出来的,但具有抽象化与单一化的严重缺陷。浮士德形象的一个更重要的方面还在于反映了人类的普通精神。《浮士德》中具有一个“人性”的主题,它是作品的内在结构,将看似无序的材料贯穿在一起,形成了一个隐在的整体.  相似文献   

20.
轻松一刻     
《社区》2014,(10):64-64
够意思 去朋友家做客,给六岁的孩子买了不少好吃的,孩子也够意思,在朋友两口子去厨房的时候小家伙偷偷地给我一把东西神秘地说:“这玩艺儿特好吃,爸爸都合不得给我。”我尝了一个,很腥,味挺怪。过了一会朋友出来了,我问他是什么,他一看回头冲厨房大叫:“老婆,你把我鱼食放哪了,儿子又偷吃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