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马克思的具体总体观是一种研究一般历史和具体历史辩证统一的科学方法论。 完整把握马克思 具体总体观的本质内容, 离不开清晰地辨析马克思在 “具体” 观问题上对黑格尔、 费尔巴哈、 施蒂纳、 蒲 鲁东等人的思想超越; 马克思具体总体观所具有的唯物主义性、 社会历史性、 社会关系性、 内在矛盾运动性 等特征, 也都是在超越这些思想家的过程中不断获得和完善的。 透彻地理解马克思具体总体观的四重特征, 不仅有助于清晰地把握唯物史观在 “具体” 解读上的独特理论深度, 而且有助于准确地辨析国外学界各种 流行观点的学理缺陷, 同时也为我们从 “具体” 之历史发展规律的角度来深化对当下中国的 “具体实际” 的理解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2.
“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和“以物为本”的发展观是截然对立的。在马克思哲学中,自然存在物是人的劳动创造的,“物”或“自然”都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本身就是人的最高本质,要扬弃和否定“人依赖于物”的“物化社会”,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社会”。“以物为本”的社会发展观实际上是马克思所批判的“人依赖于物”的“物化社会”的意识形态,即“拜物教唯物主义”,其现实危害相当严重。马克思的“实践人道主义”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的灵魂。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观,需要深刻理解马克思关于“人是目的”、“人的本质”及“人的自由”等重要思想,强调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社会主义最高原则,把人的精神力量视为人的“内在本质”。“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从“物的层面”揭示“资本社会”的“物化”和“物的依赖性”的本质的“实证科学”的总观点和总方法,它绝对不是马克思的哲学理想,只有“实践的人道主义”才是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的哲学理想。  相似文献   

3.
“市民社会决定国家”不只是马克思在一般意义上借用费尔巴哈主宾颠倒的方法,对黑格尔关于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简单的逻辑否定。要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提出的“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这一观点,需要从一个宏观的历史发展视角去把握。除了从历史发生学的维度理解马克思以时间在先的逻辑层面提出的这一观点外,还应该看到马克思在《克罗茨纳赫笔记》中的研究成果,同时也需要梳理马克思思想发展的脉络,从研究成果和思想发展的维度去解读马克思“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这一观点。唯有如此,才能准确把握马克思“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这一观点的内涵,以及这一观点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维对指导处理当前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与其他各方面发展关系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4.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哲学形成过程中的一篇重要的哲学文献。它包含了马克思的"新世界观萌芽",但其思想并未完全成熟,其主要表现是:文献虽然弘扬了实践观点,但这里的实践概念还仅仅是一个包含了主体能动性的抽象的实践概念,而成熟的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概念则是一个现实的实践概念,即社会历史的概念。由于《提纲》还没有提出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历史的解释原则、历史的思维逻辑和历史的评价尺度,因而在关于社会和人的理解上,《提纲》也未能实现从抽象的人和抽象的社会向现实的人和现实的社会的转变。因此,我们在对马克思哲学的研究中不能完全以此文献为标准,特别是不能用《提纲》的观点去消解和贬低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形成的成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跨越”思想的提出,不仅是马克思对俄国农村公社状况深入考察的结果,而且也是马克思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学说的逻辑发展。本文着重阐明马克思“跨越”思想所蕴含的研究“现实历史”的方法论原则,即从世界历史与民族历史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视角来寻找一个国家、民族的具体发展道路,进而认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马克思“跨越”思想从理论向实践的伟大飞跃和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创立的新唯物主义,把实践作为思考人的活动与现实世界关系的逻辑基点,将以往哲学从抽象上谈论物质实体与精神实体的关系,变为从人的实践活动以及由人的实践活动生成、发展的感性世界来把握人与对象世界的关系,这样的唯物主义,我们称为“实践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7.
1845年,马克思在布鲁塞尔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这个被恩格斯誉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中,马克思第一次以崭新的姿态揭示了革命实践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决定作用,阐明了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由此而初步创立,一种崭新的哲学体系在科学实践观基础上建立了起来。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即实践唯物主义,高度重视人及其实践活动,并为我们提供一种真正关注人的现实生活的实践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资本-技术”共生体是借用生物学的“共生体”概念描述马克思关于资本与技术在现代社会彼此互利、互为依存、互为彼此根据和条件的本质关系而形成的概念。马克思的“资本-技术”共生体思想,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话语体系中,意指资本的增殖意志与技术的效率追求的同一,它们相互联结构成现代社会的基础结构;在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及其实现的总体性哲学反思中,意指资本与技术相互联结,构成人类社会特定发展阶段人的历史性规定和异化的客观力量。“资本-技术”共生体思想是把握马克思的异化思想进而理解马克思思想不同发展阶段的理论联系的枢要所在,也是诠释《资本论》的理论地位和话语逻辑,进而把握马克思对现代社会经济的实证研究具有的哲学高度的关键理论节点。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前后时期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结论是彼此冲突的,这是马克思用唯物史观分析不同的历史环境的结果.唯有深入揭示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理论所涉及的三层逻辑关系,把历史逻辑、思想逻辑、方法论逻辑三个层面的逻辑综合起来加以考察,才能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理论.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哲学革命实质研究的焦点问题在于新唯物主义的"实践"与"历史"形式之争.要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实现哲学革命必须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历程和内在逻辑进路.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经历了具有内在联结和深层递进的从实践的唯物主义革命到历史的唯物主义的复杂性过程.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哲学革命的对象是一切旧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革命的对象直接就是实践的唯物主义,是立足自身新哲学的内在性革命.从实践的唯物主义到历史的唯物主义的深层逻辑递进的革命实现了哲学与经济学内在融合,新哲学成为"历史科学",打通了通往现实实践的出口,成为彻底改造世界的哲学.实践的唯物主义虽然已经蕴含着深刻的哲学革命,但它只是马克思实现哲学革命总过程的一个阶段、一个组成部分和基础性环节,因而不能把实践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等同视之,从实践的唯物主义到历史的唯物主义的新哲学自身的内在革命才标志着马克思哲学革命的真正完成.这一复杂的思想历程表明了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革命的长期性、复杂性、深刻性、彻底性和深远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体现了马克思哲学的彻底批判精神.我们应该在更宽广的视野中理解马克思所实现的经济学科学转向的哲学革命.  相似文献   

11.
基于思想生成视野把握马克思哲学核心范畴的内涵演变,是呈现马克思哲学本真精神的必要环节。实践概念是马克思哲学以“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超越传统西方哲学“逻辑在先”思维范式,进而真正实现其哲学革命的标志,也是人们把握历史、人的本质、分工、市民社会、资本以及自由等其他马克思哲学重要范畴的前提,而随着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发展,这些基本概念的内涵也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2.
国内长期以来形成的把“历史唯物主义”或“唯物主义历史观”当作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或说成是马克思学说的哲学灵魂,这其实是对马克思学说的误解。所谓“历史唯物主义”根本不是马克思的哲学理想,也不是社会历史的普遍规律的理论即“历史哲学”。它仅仅是揭示“史前社会”人被“物化”方面的事实之科学方法,主要是研究资本剥削所形成的总的科学观点,根本就不是哲学。马克思的哲学理想只能是“以人为本”的“实践人道主义”和“以实践为基础”的“实践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是与唯物史观的创立分不开的。正是由于唯物史观的创立,才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奠定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马克思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批判地继承了前辈理论家中的有益思想因素,通过对科学的实践观、主体客体关系、人的本质及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人类解放关系的具体研究,深刻揭示出人(个体与类)实现全面发展的历史过程和规律。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 ,第一次提出了“实践”这一哲学范畴。马克思以实践为出发点和依据 ,对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作总体的批判 ;同时 ,马克思在实践观点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系列唯物史观的重要思想 ,为新唯物主义即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建构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德意志意识形态》蕴含着丰富的人的解放思想,具有深厚的历史逻辑、科学的理论逻辑和鲜明的实践逻辑。历史逻辑形成于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和对历史实践中“现实的人”的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青年黑格尔派思想的过程中确立了人的解放的历史主体;在对“现实的人”的阐释过程中发现了人的解放的客观物质基础;在考察现实的人的时候没有离开“现实的生活”,在社会实践基础上把人的解放放置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宏伟视域。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人的解放思想发展的历史过程看,马克思恩格斯确立了研究这一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思维方法和研究视域。理论逻辑阐明人的解放思想演进过程中观念解放、劳动解放和社会关系解放三阶段。实践逻辑指出了确立唯物主义立场、推动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改变社会环境、进行共产主义运动等人的解放路径的正确方向。历史逻辑是思想形成的基础,理论逻辑是思想核心内容的具体展现,实践逻辑是具体的和历史的统一,是行动的指南。这3个逻辑共同构建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人的解放思想的内在逻辑,实现了历史必然性、理论真理性和道路正确性的严整统一,为实现人的解放提供了清晰的价值目标和实践诉求之道。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新哲学体系的起点,不是“物质”,而是“现实的人”。这是马克思新哲学面临的根本任务和研究的主要对象所规定的,也是马克思新哲学的研究方法所要求的。马克思所理解的现实的人,是自然和社会的历史发展的共同产物,必须从“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去把握其本质。作为马克思新哲学体系起点的“现实的人”,是由多个相互联系的范畴按历史和逻辑相结合的结构而组成的范畴群。  相似文献   

17.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唯物史观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世界现的惟一理论形态,而“现实的人”是唯物史观的现实前提、奠基性概念和核心范畴.“现实的人”具有自然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等诸多内在规定性.马克思哲学即唯物史观以现实世界为视野,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人类史和自然史的统一,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以人为本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18.
费尔巴哈揭示了思辨哲学与基督教神学的同构关系,然而,由于他在批判唯心主义的同时也失去了辩证法思想,致使他在历史观上仍然陷入唯心主义深渊。马克思在扬弃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吸收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法思想,最终确立实践本体论。马克思从实践本体论出发的历史理论或历史哲学遵循着科学实证精神与人文的终极关怀互相统一的原则,始终将理性的目光注视着现实的生活世界,通过现实的社会改造来实现完整的人或总体的人这一终极性的历史目标。  相似文献   

19.
彰显主体自我意识,通过概念形态表达规范性诉求,进而引导变革现存世界的实际行动,构成马克思实践观点的源初语境。这一承接康德与黑格尔哲学遗产的实践观念论,经由社会历史性的唯物主义改造,成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重要思想视域。探询马克思哲学所具有的概念论特质,厘清观念论和《资本论》之间的内在联结,领会其中的综合统一性方法和具体总体性思想构造,能够真切展现实践唯物主义所蕴含的辩证思维方式及其价值规范前提,从而开辟马克思实践观点的新视界。  相似文献   

20.
剩余价值学说与“历史科学”有着密切的关联,存在双重逻辑:马克思创建剩余价值学说的历程经历了研究内容、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的多重转变,它既是灵活运用“历史科学”的表率,亦是作为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石而使之成为“一门历史的科学”的必然结果。从研究内容的演进逻辑来讲,马克思经历了从眷注“异化劳动”这一剩余价值的结果表现到探析剩余价值的产生之源,再到揭示资产阶级剩余价值必然灭亡的“不可避免”的命运的研究,形成了政治经济学的历史科学。从研究领域的演进逻辑来讲,马克思经历了从哲学审视到政治经济学批判,再到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旨归,形成了社会主义的历史科学。从研究方法的演进逻辑来讲,马克思创造了“从抽象到具体”的政治经济学方法革新,从揭示剩余价值一般规律到揭露“利润、利息、地租”剩余价值特殊表现形式的剥削本质,形成了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方法论科学。从研究思路的演进逻辑来讲,马克思从历史经验逻辑、思想理论逻辑、主题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高度创立了科学剩余价值理论,建构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认识论科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