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政以德"开宗明义指出了政治以实现正义为圭臬。政治的正义品质依据自然法则。"为政"卷开篇给出了两个自然,第一是"譬如"句作为明喻揭示的宇宙的自然,其运行依据"道";第二是第二章作为暗喻描述的社会的自然,其运行依据"德"。"道"与"德"都是正义的体现,然而"为政以德"却有两种情形,即第三章所展示的"德""礼"之治和"政""刑"之治。"德""礼"之治是"礼治","政""刑"之治是"法治",两者都是"德治"。"德治"本质上是一种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上古宗教文化中,"圣"的原初意义是听闻神命,"圣"人乃是通神之人。随着"绝地天通"的宗教和政治改革,"通神而圣"的身份为王者所垄断,王者成为"圣"王。春秋以降,伴随"圣"的德性化改造,儒家塑造出新的"圣王"与"圣人"。在王权政治下,对"圣王"的神性肯定与德性要求、道与势的冲突与调适,构成了儒家崇圣信仰的内在紧张。随着"圣王"理想的现实失落,儒家的"崇圣"信仰历史地落到"圣人"身上。  相似文献   

3.
古物在宋代的物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深刻影响着宋代的学术研究、艺术品鉴以及文学创作.士大夫引领了宋代社会的古物慕恋风气,在诗歌中大量展现古物丰富的文化内涵及审美功能,与此同时,古物也塑造着审美主体的观念和心态.古物承载历史记忆,凝聚为诗歌固定的审美联想.古物今用展现出宋人"物物而不物于物"的文化气概.古物形成时间策略,增强了诗歌表现力.古物所蕴藏的文化、神秘、德性与权力,既是吸引宋人的品质,也是宋人从中观视的自我.宋诗中对古物细节的热切关注,是宋代科学精神指引下的理性观照.古物开辟了又一个审视宋代文学、文化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宋代文化有很强的地域性特征。宋代版图的变动及其不完整性是导致宋代地域文化意识的重要原因。晚唐及五代十国的政治割据,强化了各地域文化的独特性,也孕育了宋人的地域文化观念。南宋时期北方为金国占领,地区之间的隔绝状态又进一步加深了地域文化的自身特色,也促成了宋人对地域文化的深刻体认。  相似文献   

5.
老子之"道"论并非仅仅在于对宇宙生成的解释和说明,而是蕴涵有深刻的人学意蕴,论道是为了论人,形上之道最终落实于现实的社会人生,旨在对现实社会人生问题的解决.老子"道"论成立的基础在于道的形上性、超越性,其人学意蕴具体体现为道性自然落实于社会政治即是"无为"之治,"无为"之治的关键在于消除人的心智分别;由道性自然所获得的处世之方则表现为雌柔守弱,然在此雌柔守弱之后却蕴藏着成就生命存在的至大至刚之力.  相似文献   

6.
本文借助"浑""淡""逸"三个概念对《二十四诗品》与宋代山水画及其画论在精神意蕴上的会通作出大致的梳理。在《二十四诗品》与宋代山水画及其画论之中,"浑"主要表现为时空复合、广远无限的艺术宇宙意识和有刚有柔、浑融和谐的审美风格";淡"显示了在形式表现上发纤秾于素淡,在内涵追求上出深幽于淡远的艺术理想;"逸"体现出对高洁超然的文人情怀和丰富多样的精神品格的审美追求。这三者既构成了《诗品》诗歌美学内在的精神意脉,同时也勾勒出了宋人山水画及其画论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7.
论宋词意象的文化品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宋代词人在词的创作中"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时,便"立象以尽意"。经过对所立之象的艺术加工和创造,宋人词笔下出现了丰富多姿的审美意象。正如清人袁枚诗中所言"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为绝妙词。"这些审美意象不仅有其写实性,同时还具有虚拟性,呈现出独特的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8.
从隐喻视角来看,《老子》的叙述方式与西方隐喻理论不谋而合。经文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喻象使得微妙难闻的大道得到揭示,形上之道与形下之器通过喻象得到互动,"水"与"谷"具有处下、居卑的意蕴,具有承载长养的作用,"道"的诸多特性通过"水""谷"以及"婴儿"等一系列喻象得到彰显。隐喻思维在《老子》的表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道"本身就是一个重大的隐喻,"道"作为"道路"具有指向意义,然而"道"作为言说方式又不能言说最本原的存在,以"水"与"谷"为切入点以隐喻理论为视角来理解《老子》或许是值得尝试的方式。  相似文献   

9.
宋人的书斋化生活方式成就了宋人独特的文化人格:清韵绝俗的精神高标,阴柔静弱、内敛沉潜的风神格调和忧乐互济、悲智双修的生命智慧,宋人的文化人格体现在宋人生活中从形上之道至形下之器的方方面面,也在一定程度上与宋朝的时代走向呈相互生发影响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作为宇宙间万物自然的生命原初域,"道"乃是万有大千生命之源,是生命内在活力之所在,也是生成与构成"美"的基元之域。由此出发,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推崇创作活动中"触目‘道’存""与‘道’合一"。文艺审美境域营构讲究"艺道合一",追求"意在言外",崇尚"油然而然""自然天成",推崇心物交融、人与万物一体;主张文艺创作活动中将人的性情、志趣赋予万有大千,强调文艺创作者个人的修养、性情,注重心性与景象融合、"艺""道"合一,"道以艺显""艺以道真"。认为创作活动之妙,在于或寄情感,或吐心声;或象征,或比兴,或言志,或寓意,物我合一,意象一如,情景相交,心物融合,"道以艺卓""道艺互通""艺道相融""艺道一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