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从历史观和结构观2个维度分析我国教师教育政策演进的历史逻辑与结构逻辑,旨在探寻我国教师教育政策的发展规律,促进我国教师教育政策的进一步完善。我国教师教育政策演进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即建立“三级师范教育”体系的“扩容期”、形成开放多元教师教育体系的“强化期”、促进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纵深期”。我国教师教育政策演进呈现出“以教师为本”立体化发展的结构特征,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政策目标由教师数量满足转向教师质量提升,旨在促进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政策对象由全体教师转向偏远地区教师,旨在促进教师队伍均衡发展;政策落脚点由教师教育实践转向教师教育学科建设,旨在促进教师队伍全面发展,造就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我国教师教育政策还需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注重完善教师培养体系,提升教师队伍质量;加强教师定向培养,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完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促进教师教育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2.
教育援疆政策是实现中央治疆方略和推进新疆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检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援疆政策的历史演变,可以发现: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教育援疆政策的演变脉络大体分为探索期、发展期、蓬勃期三大阶段;政策嬗变路径呈现从“依赖——突破”的特征;在动力机制上,政策自我学习机制、外界经验的示范效应、多元行动者的博弈的动力机制推动教育援疆政策的延续与改革。展望未来,教育援疆政策应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教育援疆政策体系;体现价值多元,优化教育援疆的政策导向;协同共治,形成教育援疆的政策新合力。  相似文献   

3.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具有历史自觉性的主动选择,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归宿。从世界范围来看,当前主要农业强国都是该国历史长期发展的结果,其农业生产、政策和文化也都从该国历史中汲取养分。有鉴于此,第一,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对我国农耕文明的回应。中国是公认的农业文明古国,传统农业长期领先,为我国人口繁衍、文明传承奠定了物质基础。第二,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对党的农业思想和政策的传承与发扬。党一直将“三农”工作视为重中之重,并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农业强国的理论概念以及当下建设农业强国的物质基础和制度基础都是党长期重视“三农”、发展“三农”的必然结果。未来,应当继续秉持大历史观,从历史智慧中寻找发展道路、继承文化精神、完善评价指标和构建话语体系,持续开辟农业强国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4.
对时代背景、国家政策以及研究生课程教学实践进行考察分析发现,我国研究生课程教学建设经历了建国初期的初步探索、现代化建设时期的恢复与重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下的适应与提高、新世纪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质量提升以及近年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五个阶段。我国研究生课程教学的价值导向从注重培养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转向重视研究生创新能力发展;实践探索呈现出课程建设与教学模式的现代化;发展动力上经历了从政府刚性管理到研究生教育内部培养单位责任强化的动力转换。未来,我国研究生课程教学可能呈现出更加重视“以学为中心”,加强研究生课程教学的理论建设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我国在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风险中逐步建立和完善了救灾捐赠政策,运用间断-均衡理论中政策图景与政策场域的互动,契合政策范式转化的关键因素——政策总目标,建构分析救灾捐赠政策变迁的理论框架,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救灾捐赠政策划分为三个间断期和四个均衡期。研究发现,从“维护政权稳定”到“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特定时期的政策总目标,推动了政策图景从“生产自救”到“放管结合”的变化,政策场域在此过程中逐步拓宽,包括社会团体、媒体及民众等在内的非官方决策主体,在救灾捐赠政策议定中拥有越来越多的话语权,打破了既有的政策议定场所,推动了救灾捐赠工作趋于规范合理化。同时,1991年华东和中南地区旱涝灾害、1998年特大洪水和2011年的郭美美事件等焦点事件触发救灾捐赠政策的间断,成为救灾捐赠政策均衡间断转换的直接因素。通过对我国救灾捐赠政策变迁及其内在逻辑的探寻,进一步验证了间断-均衡理论与政策范式契合的解释力和应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我国历来强调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作为在促进我国经济增长作用显著、创新能力日益提高的高新技术企业群体,自其诞生就与科技政策中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有直接联系。然而,近年来对我国各地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整体评价研究不足。本文通过分析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政策,结合数据的可获得性,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引入障碍因子,通过熵权法确定权重,对全国36个地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障碍进行诊断,研究显示我国高企发展障碍从高到低依次是创新产出、创新投入、经济贡献、规模。从经典的绩效测量、问效等为导向的“向后看”的评价模式,向积累学习、政策改进、提供战略智源等“向前看”的方向拓展,为后续高新技术企业政策措施方向提供完善、改进的依据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开发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历史经验与教训评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 ,迄今为止 ,在我国的民族工作中 ,“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与“一刀切”的思维方式 ;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人口的“自力更生精神”与“外来援助”的关系 ;西部开发中的多元化的开发主体的利益兼顾问题 ;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口的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协调 ;经济发展与其他非经济性因素的互动关系等方面的一些问题 ,过去有而现在仍然存在。其中 ,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政策原则仍然具有生命力。同时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也存在着进一步完善的需要。总结和吸取我国民族工作在这些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可以减少目前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开发的政策成本 ,有利于西部大开发的政策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粮食生产回顾及其政策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经历了1978-1998年粮食产量稳步提高期、1999-2003年的快速下滑期以及2004年至今的逐步恢复期三个时期,期间经历大小八次波动。我国粮食生产的每一次波动,背后都有其政策背景。从粮食购销“双轨制”到国家粮食宏观调控,再到现在的粮食直补,我国的粮食政策实现了从计划到市场转变,从“暗补”到“明补”的转变,从“少取”到“多予”的转变。在下一步粮食政策的制定上,要在保持政策稳定性的同时,更多地利用市场手段引导粮食生产,同时既要关注粮食安全,又要关注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9.
我国公共服务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成功与否直接关涉到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并影响我国民众幸福感。推动公共服务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因素以及作用机制是技术动力理论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采用个案分析法,以北京公交集团为例,分析了在不同的技术发展与应用阶段,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动力因素:“去IOE”的宏观与微观动力激发了技术的成熟,组织业务、价值合法性助推了技术的应用,绩效合法性确保了技术应用的成功。同时,数字化转型也带来了技术胜任力与技术适应性等新问题,需要完善“科技向善”顶层设计,加强企业员工数字与职业技能再培训,推进公共服务线上线下协同与适老化建设。  相似文献   

10.
有限资金的循环利用,是助学贷款具有的不同于其他学生资助方式的独特价值。作为一种有效的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方式,助学贷款已在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广为实施。我国助学贷款的发展始于1986年,在30多年的政策演变历程中,助学贷款政策历经萌芽与初创期、成长与发展期、成熟与稳定期三个阶段,表现出资助理念由关注公平到兼顾效益和激励、类型趋于多样化、政府职能由主要借助行政指令转向依托财政手段、政策要点向有利于学生的方向不断调整等特点。未来一段时间,完善助学贷款立法工作,全面推进学生资助法治化建设;健全助学贷款育人机制,强化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优化高校贫困生认定方式,提升学生资助精准化水平,应是我国助学贷款政策进一步完善的空间所在。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民族团结教育政策的表现形式有国家一般法律法规、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指示、国家民族政策法规和国家教育政策法规、民族团结教育专项政策等。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中国民族团结教育政策的目标逐步深化,从“团结互助”发展到聚焦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对象逐步细化,从青少年的“单一群体”发展到指向社会全员的“多元群体”;政策实施不断优化,从“学校教育”发展到“大教育”;政策保障进一步强化,从“部门领导”到“党的全面领导”。新时代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将以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和主题。相应地,政策目标将根据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效果指标构建目标体系;政策实施上要进一步探索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形式、新方法和新的常态化机制;政策保障上要在党的统一全面领导下,从“经费政策”和“人员政策”两个方面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2.
回眸与展望:中国文化产业政策的创新演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动力主要源于体制创新和政策助推。本文以中共十六大为“分水岭”,大体分为文化市场酝酿期、文化市场全面推进期、文化产业合法性建构期、文化产业提速发展期、扎实助推期、纵深发展期等六个阶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的不足,从文化产业结构政策、布局政策和执行机制三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我国通过政策工具不断引导、规范和深化教师信息化能力建设,以此确保国家专项行动的长期有效性。本研究基于“教育政策解读的四重视角”分析我国1999年至2022年教师信息化能力建设政策,认为其在现象形态上反映了由“粗疏”到“细密”的政策制定思维,在本体形态上体现了对“公平发展”内涵的理解与时俱进,在发展过程中促进了多类型主体参与下教师信息化能力建设的跨周期“提质升级”,在特殊性质方面注重对人本价值的持续挖掘与深化利用。同时,相关政策在上述各维度还存在诸多问题:未能从元政策视角考虑教师能力起点及学习适应性差距,“弱势阶层教师”的能力发展权益缺乏多方位系统性保障,政策过程调整缺乏规范与高效修正机制,教师个体内在能动性发挥不足。现有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应着眼于针对教师数字居民身份设立分层级、过渡性能力建设方案,针对“弱势阶层教师”展开能力提升专项建设,建立“数智”驱动的政策过程修正机制,通过能力建设文化培育调动教师的内在能动性。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人接受、认识、评价以及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以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的历史过程.早期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应该是指从俄国“十月革命”到1927年“八七”会议这一历史时期的马克思主义观.它的形成发展包括三个阶段,即从俄国“十月革命”到“五四运动”前的初步接受期、从“五四运动”到党的“二大”的形成确立期、从党的“二大”到“八七会议”的转变发展期.  相似文献   

15.
当话题从“政社分开”具体到“政府建设与社会建设”,“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进入新的发展期,同时也陷入了新的困境期:如何把本属社会的事务还给社会?这些事务由谁承接?承接主体若是由政府培育或主导成立,可否用“官办社团”的概念?它与政府的关系有何特性?本文尝试引进心理学的“阻抗”概念,分析官办社团社会化过程中与政府关系建立过程中所呈现的各种动力和阻力。也正是因为同时具备动力和阻力,才得出结论:这种关系是处于阻抗的合作与互补。  相似文献   

16.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从以往的“又快又好”转为“又好又快”的目标选择,这种转变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决定的。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是贯彻“八项任务”、落实“三个协调”。以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为基础,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目标具有良好的前景。我们应大力促进制度建设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努力完善制度建设这一系统工程,化解一切不和谐因素,发挥制度建设的综合效应,制订稳定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紧缩的投资政策、从紧的房地产政策、灵活的外汇政策、求质的外贸政策,为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目标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7.
美国对台政策的历史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十年代后期以来,伴随着国际政治力量的消长、国际政治秩序格局的变幻,美国的对台政策经历了从策划“自治”到观望待变,从“弃蒋”转而“扶蒋”,从“介入”到有条件的“不介入”等阶段性变化。文章从历史的层面分析了美国对台政策的生成及其演变的深层次原因:一是缘于美国的国家利益,即建立符合美国需要的“有关世界的体系并予以实施”,维护所谓“自由制度”或“自由世界”不受侵犯,建立有利于美国的军备控制体系;一是意识形态驱使,即维护非共产主义世界的边界,控制非共产主义力量与共产主义力量的对比。  相似文献   

18.
产业实践发展与产业政策变迁相辅相成。管窥数字文化产业政策的演进脉络和阶段特征,有助于深化对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进程的认识并研判其未来发展趋势。以1994-2021年间我国数字文化产业政策文本为研究对象,我国数字文化产业政策变迁可分为政策萌芽期、政策起步期、政策发展期和政策成熟期四个阶段,具有政策数量多、政策主体广、政策效力渐强的总体特征。通过政策主题词和语义网络分析显示,四个阶段表现出约束性管制与信息基础建设、服务性管理与重点行业扶持、强化激励与创新驱动、全产业链构建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主题特征。四个阶段的语义网络分别以“经营-许可证”“管理-服务”“发展-技术”“发展-文化”等高关联强度词组为代表,体现了不同阶段的重点政策内容。整体上,我国数字文化产业政策呈现出政策主体从少部门独立管制到多部门协同参与、政策取向从约束性管制转至激励性发展、政策语力从模糊乏力到全面增强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从社会学的角度、从历史的维度分析了推动科学知识增长的动力因的演化过程。认为推动科学知识生产的动力主要有“求知”、“实用”、“权力”三个因素,三个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科学知识生产所起的作用不同。进而探讨了三个动力因的实质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理想人格是我们社会、我们人民共同追求的精神价值目标.是我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本文从历史和现实角度出发,揭示出我国社会主义理想人格实践的历史轨迹与特点,这就是:革命时期的人格锻造、过渡时期的人格改造、建设初期的人格塑造、“文革”时期的人格挫折和改革开放时期的人格重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