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万生更 《社科纵横》2010,25(4):128-129,135
信息哲学将世界中的所有事物或现象具体归属为物质世界和信息世界,因此,人类的生活可分为物质生活和信息生活两部分。网络生活是不同于物质生活的信息生活,是主体在网络空间,借助于数字和符号的中介,进行的信息活动。网络生活的逻辑起点是信息认识,网络生活是对认识的虚拟而建构起来的一种信息生活。从信息认识发生的一般机制出发,探讨信息建构与网络行为的内在机理,提出实现网络生活优化的理路。  相似文献   

2.
生活世界:人的自我生成之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生活世界并非现代哲学的一个枝节性概念,而是其核心概念。它所代表的实际是一种世界观——生活世界观,是一种思维方式——生成性思维,是一种人的观念——人的生成观念。虽然同为生活世界观,但对于生活和生活世界,不同的现代哲学家有不同的理解。现代西方哲学家所说的生活只是指人的日常的精神生活,其生活世界仍然是一个抽象世界;而对于马克思来说,生活世界则是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这才是人生活于其中的真正现实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3.
《社科纵横》2015,(2):44-48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休闲生活的质量已经成为衡量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据有关调查显示,人们的休闲生活并没有给人们带来身心的愉悦。本文从目前休闲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入手进行分析,到底什么样的休闲才是科学休闲,科学休闲生活应遵循的基本要求,提出高品质的休闲生活是讲道德的休闲生活,并提出实现科学休闲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正在引起人们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认真研究生活方式与道德观念的相互关系,探讨道德因素在生活方式变革中的作用,是伦理学研究面临的一项新的课题。生活方式是人们生活和活动的稳定形式,它涉及人们在社会生活、政治生活、职业生活和婚姻家庭生活中的价值目标,也涉及人们的行为、品德和思想方式。个人的生活方式之间尽管有着巨大的差别,但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生活方式,从总体上看是一种典型化的东西,它与个人的生活方式处于多样性的统一之中。为了阐明一定社会的生活方式,必须透过生活方式的多样性,把握反映事物本质的典型方式的内容和演变。在我们社会里,经济体制的改革,给了经济、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工作以极大的推动。在社会生活所发生的显著变化面前,原有生活方式的许多方面已与社会生活的发展不相适应。因此,改变原  相似文献   

5.
《青岛画报》2011,(11):46-47
如果生活是杯咖啡,那么音乐便是勺子,把平淡的生活搅拌的有滋有味,回味无穷音乐给生活添加色彩,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品。第三届中国国际小提琴比赛开幕式暨青啤地产之夜大型音乐盛典,就以其特有的方式诉说着音乐离不开生活,生活也离不开音乐的真谛  相似文献   

6.
薛爽  刘耳 《学术交流》2007,(5):139-141
闲暇生活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群体的闲暇生活质量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体现了典型的时代特征,折射着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发现在闲暇生活领域,大学生群体经济地位的不同虽然对大学生闲暇时间的占有量没有太大的影响,但能通过对其他生活活动时间的数量与结构的影响,而间接影响到大学生整体的生活时间分配,进而对闲暇生活产生影响,并且经济地位的不同使大学生所获得的闲暇生活的收益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7.
有机的公共生活:从责任建构民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尚立 《社会》2006,26(3):1-23
现代民主的产生以国家与社会二元分化为前提,但其成长却有赖于两者之间的协调、平衡或合作,公共生活由此产生。所以,民主的成长,不仅需要制度建构,而且需要公共生活的建构。不同的民主形态形成不同的公共生活,可将其概括为三种:组织化的公共生活、私域性的公共生活和有机的公共生活。公共生活的每一次演进,都意味着民主体系的成长。战后,人类民主发展创造了与之相适应的有机的公共生活。有机的公共生活是社会与国家有机互动,共同创造的,而国家与社会恪守各自权利所形成的责任要求,是这种公共生活的基础。这体现了民主生活的另一种建构形式,即从责任建构民主。  相似文献   

8.
论北京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产业政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北京的城市生活垃圾产量与日俱增,生活垃圾的处理任务异常艰巨。本文回顾了北京生活垃圾处理业的市场化、产业化实践,结合国际生活垃圾处理市场化、产业化的经验,对北京市生活垃圾处理业的产业政策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有关创造理想的生活方式的理论,并得到了核心的思想——依托设计.在具体的方法论阐述中,将生活方式分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并将物质生活再细分为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城市化是设计的目标,是创造理想的生活方式的关键.同时,高水平的大众道德、审美等方面的能力提升,也是对创造活动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改革与开放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生活方式问题越来越引起理论界的重视。本文试图就社会主义生活方式的发展趋势问题谈几点浅见。生活方式这个范畴,内容十分丰富,它是个总体概念。其具体表现形式有劳动生活方式、政治生活方式、精神生活方式、家庭生活方式、闲暇生活方式、交际生活方式以及宗教生活方式等等。生活方式是表现人们在社会生活各领域的活动的综合性概念,是社会和人的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生活方式的发展是以生产力的进步为基础的,同时还  相似文献   

11.
回归现实生活 --哲学视野的根本置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代哲学是一种科学世界观,现代哲学则是一种生活世界观.从近代哲学到现代哲学,即是从科学世界回归生活世界,从本质主义转向生成性思维.回归生活世界是现代哲学的基本精神.现代西方哲学家们所理解的生活世界只是人的日常生活或日常的语言交往;而马克思认为生活世界是以实践为基础的,是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教育回归生活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回归生活的教育促使课程改革的深化与发展。现实学校教育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忽视了学生的人格培养与心灵的唤醒;新课程改革重视教育与生活的联系。从教育向生活回归的启示出发,把生活、教育与课程三者结合在一起,努力促使新课程的实施与深化。我们应该从现实生活入手,开放课堂、放开学生,让学生每节课都能享受快乐学习,感受快乐生活。  相似文献   

13.
《社科纵横》2017,(10):72-77
贫困指的是在某个时期的某个地区,一些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得不到满足的生活境况。由于所有人都会产生基本生活需要,这也是正当合理的,所以贫困的成因就只能从用以满足生活需要的手段亦即生活资源的角度去寻找。由此可以看到,贫困实质上是一些人缺乏用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生活资源而造成的结果。具体言之,从生活资源的种类、价值和数量以及占有和开发五个维度来看,无论在什么时候,人们所拥有的生活资源总是呈差异性分布状态的,这就导致其中的最不利者会陷入贫困的境地。而生活资源之所以会呈现差异性分布状态,这既有先天的自然的原因,也有后天的社会的原因,但主要是后者。这就是关于贫困的生活资源理论,或许可以为贫困问题的解决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日本生活保障制度概况生活保障制度的沿革日本把社会救助制度通称为生活保障制度 ,即对贫困者进行最低生活水平保障的制度。这个制度属于政府行为 ,国家出资救助 ,故又称为国家救济制度。日本的生活保障制度始于1932年日本《救护法》的颁布。二战后 ,1946年日本政府制定并颁布了《生活保障法》 ,标志着日本生活保障制度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 ,直至今天。日本生活保障制度之所以属于政府行为 ,是因为它由各级政府负责实施 ,各个城市的市长负责城市贫民享有最低生活 ,町村则由都道府县的知事负责。在实际生活中 ,各地的福利事务所具体承…  相似文献   

15.
吴飞飞 《生存》2020,(15):0107-0108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就应该十分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与丰富的阅读经历,语文课的文章大多来源于生活实际,而个体又是生活和存在于广袤的大自然中,生活在社会中,与自然和社会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于是,让语文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会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生活世界"理论批判和拒斥"抽象"的人,它以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实践为立足点和出发点,拨开观念和意识的层层迷雾,揭示出现实的生活世界是一个受"抽象"统治的世界。马克思怀着对资本逻辑主宰下的人的命运的关切,深刻洞悉到人类的生活世界的本质不是一个自然的生活现象,而是一个现实的辩证的能动的生活过程,人在改变生活世界的过程中改变着整个世界,包括改变着人自身。马克思的这种关于"生活世界"的理论从根本上实现了对西方哲学生活世界理论的超越。  相似文献   

17.
设计的魅力不仅仅是让人感受美,还在于设计背后散发的生活内涵和文化气质.设计实际上是一种感觉,是对生活的理解,或者对生活的诠释.设计对于生活方式的影响,是一种不觉的,一种发自内心的,更是一种由生活本身所勾起的本能.  相似文献   

18.
生活作为人生命活动的展开方式,是人根据自己的意志和目的进行的生命活动,是人全面本质的展开,本真生活是属人的,以人为本。现代社会实质是以资本市场逻辑和技术理性为主导逻辑建构而成的物化社会,置身其中的现代人的现实生活实质上趋向物,处于异质生活境遇,怎样在现代生活境遇里获得生存的意义,过有价值的生活,回归“人本”生活状态,关键在于对“物本”异化力量主导所形成的现代人的异质生活境遇的超越,即对生活的价值体验。  相似文献   

19.
东南亚国家的生活质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质量研究的出现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发达国家的社会指标运行始于 2 0世纪 6 0年代 ,随后演变为生活质量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生活质量研究始于 2 0世纪 80年代后期。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了不同国家的生活质量研究模式 ,以福利制度为主的斯堪的纳维亚生活质量研究模式强调客观指标的重要性 ,而以自由经济为主的美国则更注重以个体感受为主的主观维度生活质量模式。主观指标与客观指标的结合是 2 1世纪生活质量研究的主要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以苏北乡镇为例,分析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与心理需求的现况。研究发现,配偶关系、代际关系和社区互动关系会直接影响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质量;农村老年人对于精神文化生活存在着强烈的需求,希望通过参与社区活动的方式获取更多的情感支持和精神慰藉。农村社区工作者应当帮助老年人重建角色认知,运用小组工作的方法,扩展老年人社交和精神生活的机会与空间,以维护老年人的社会联结度和生活满足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