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身势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表情达意手段,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别定型特点。俄语身势语中的动态身势语和静态身势语具有不同的文化惯习和内涵指向。研究发现,俄罗斯女性倾向于通过动作行为展现自身性格和情感的柔媚特征以及优雅气质,而男性则希望通过自己的动作行为传达出男性气质或男权意识。  相似文献   

2.
家庭伦理电视剧是中国电视剧的一个重要类型,该类型电视剧中一般主要有父亲、丈夫、儿子和情人等四种男性角色。通过对大量家庭伦理剧电视文本中四种男性角色的分析,说明家庭伦理剧通过家庭叙事强化迷人的父权制,鼓励电视观众发挥已有的性属成见建构男性气质的刻板印象。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伦理剧中的男性角色逐渐获得反叛的解放形象,男性气质新的意义逐渐被建构起来。  相似文献   

3.
当前中国社会快速发展,男性和女性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角色出现了新的变化,一些具有"双性气质"表征的词汇符号被生产出来。"女汉子"一词作为新的"能指",反映出这样一种社会现实需求:打破纯粹男性气质/女性气质之间的界限,在话语表达中寻求性别多样重组的空间和可能。媒体的话语实践,或突出"女汉子"身上的性别对立与矛盾,或通过国家话语强调女性的劳动者角色,或对该符号进行大规模使用,使之"平常化"。传统的性别话语的隐藏其间,甚至再次强化了原有的性别二元对立。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无意义的。媒介的"女汉子"话语向我们展示了话语及意义的不稳定,以及微观权力的流动性。  相似文献   

4.
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在小说《觉醒》中对夫权社会的性别意识形态进行了探讨和颠覆,通过赋予作品中的芮芝小姐某些所谓的传统男性气质和特征,对传统女性气质进行全新的诠释,证明了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在个体身上共存的可能性。这一观点有利于消除性别歧视,使个体向更完善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广告中的女性社会角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西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证明广告具有性别教育功能。中国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在一定程度上误导女性的社会角色定位。时代和社会要求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应突破某些传统成见 ,体现出女性社会角色的丰富内涵。依据“人本广告观” ,广告不应一味地渲染女性对男性的依附 ,而应该着力于塑造具有“双性”人格特征的新女性形象。在媒体广告与女性自我定位的关系中 ,媒体可以是引导者 ,也可以是现有定型观念的维持者 ,或者堕落为媚俗者。  相似文献   

6.
“都火舞”是四川凉山彝族地区的一种节庆性舞蹈,它始发于原始社会时期,体现了彝族人民“尚火”的观念。“都火舞”以“逆时行走”为主要动作特征,展现了彝族女性庄重、矜持的气质。这一动作特征和气质是彝族发展史中女性形象、地位转变的文化内涵在身体表述中的呈现。  相似文献   

7.
《大地的成长》是挪威作家汉姆生的代表作,这部作品被称之为"大地的史诗"。其突出的艺术成就之一就是塑造了一个朴实勤劳的农夫形象。这位农夫艾萨克作为"理想的男人"而受到汉姆生的推崇和赞美。但是现代社会中,男性气质却不断遭到现代性的消解。以该作品为范本,从不同类型男性气质的竞争、女性气质的转变及男性气质的危机三个方面出发,对男性气质与现代性的关系进行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8.
小说《赫索格》中的女性角色体现了索尔·贝娄进步的女性观。依赖丈夫生活的传统女性的地位岌岌可危,打压男性的极端女权主义者注定走向男性的对立面,而兼具传统美德与现代精神的中间女性才是两性关系走向融洽的希望。  相似文献   

9.
《红颜》、《苹果》、《观音山》可谓是李玉的女性主义电影三部曲。这三部电影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女性一生中所扮演的三个角色——女儿、妻子、母亲。《红颜》表现了僵持的母女关系;《苹果》展示了妻子与母亲的角色转换;《观音山》反映了女性角色的轮回。这三个角色在男性意识下衍发出微妙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辛亥革命时期,中国女性的政治角色出现了现代转型,主要表现在投身革命与勇争参政的"女国民"政治角色期待、革命斗争与参政运动中女性政治角色的扮演两个方面,从中可见辛亥革命时期女性政治角色生成的早期现代化特性。  相似文献   

11.
西方现代心理学和宗教女性主义所标举的"双性气质"理论,对理解<红楼梦>主旨及其人物形象有着崭新的意义.以王熙凤和贾宝玉为个案,着重分析了"女性的男性气质"和"男性的女性气质",认为<红楼梦>所塑造的人物具有超越时代超越社会性别的"双性"人格特征,他们集中展现了小说家卓越的艺术追求和人文理想.  相似文献   

12.
法律制度由主体体系、规范体系和手段体系等三要素构成.法律工作者是法律制度主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法律工作者的角色特征、角色确认与扮演,法律工作者共同体及法律工作者奖励系统,将社会学上的角色理论引入法学领域,提出“法律工作者共同体”这一新概念,概括了法律工作者的共同精神气质,探讨了法律工作者奖励机制,在法律社会学领域进行了一次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社会分工的角度勾勒女性角色变迁的历史轨迹,并指出未来妇女的性别角色特征。  相似文献   

14.
男性生育角色与我国生育保险制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当前我国生育保险制度主要是面向生育女职工的,缺乏对男性生育角色的重视,导致生育过程中男性不能很好地履行其责任和义务。生育保险制度改革中强化男性生育角色,对于促进男女平等,全面维护妇女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话语权和话语:两性角色的“在场”姿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两性角色的话语权再分配,中国女性在父权社会秩序中重新定位。男性话语赋予女性双重能指的修辞化命名,“女人”作为能指,在亦“玉”亦“瓦”的喻象系统中漂移。在男性霸权中崛起的“女强人”,是对男性话语权的不成功的抗争。  相似文献   

16.
作为现代市民价值观的表现载体,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现代市民小说整体上具有阴柔的女性气质。从当时上海的社会现实来看,女性在城市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并呈现出一个女性化的消费文化语境。这种“女性”特征与主流地位的民族/国家叙事所呈现的某种“男性”特征相对立,形成了两种文学观的对比。正如女性本身在社会相对于男性的弱势地位,日常生活话语相对于启蒙中心话语的弱势地位,体现了女性气质的现代市民小说也不可避免地被主流文学史所遮蔽。  相似文献   

17.
五四时期女性教育角色的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五四时期,女性教育角色的变迁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先进时人大张旗鼓地提出了以"中学男女同校和大学开放女禁"为重心的角色期待思潮.正是在此影响下,五四时期,女性为争取新型教育角色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最终促使女子教育在此间获得长足发展,呈现出现代化的诸多特征.  相似文献   

18.
男女两性构成了人类文明的抽象基元.两性角色和关系的演变也就构成了人类文明史的演变.人类历史自进入文明时代以来,无论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如何变化,时代如何变迁,男女两性的关系问题始终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话题,尤其是在以男性为中心的历史长河中,女性的问题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9.
女性角色意识浅议王勇角色是人在自然和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如果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人的本质也就展示在多重角色的总和之中。女性角色意识是时代的产物,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不断改变着女性的角色意识。同时,透过女性角色意识,也能够反映...  相似文献   

20.
贝蒂?弗里丹认为,性别非正义的根源是由社会文化、教育和法律所造成的.让女性接受高等教育及进入职业领域,对家庭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并加强国家干预,是实现性别正义的途径.理想的正义社会中,女人要达到与男人的平等,女人应获得与男人同样的权利和自由;尊重男性与女性的差异,在尊重女性气质的基础上,同时将男性气质吸收到女性气质中,把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中最好的东西体现出来,实现多重人格类型的发展.他的这些思想,在今天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