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它在短暂的五、六年时间里,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反击了国民党御用文人——民族主义文学派的进攻,领导和推动了30年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 rc左联”在理论批评和创作实践中,锻炼、培养和造就了一支革命的文艺队伍,创作了一大批革命文艺作品,揭开了我国现代文学史的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2.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无产阶级领导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下称《分析》)中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的问题,有不少专文做过论述,综合起来是两种意见:一,没有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论据是:1925年12月第一次发表时,只提“做了民族革命运动的主力”,“领导力量”是1951年编《毛泽东选集》时添加的,“主力”不等于“领导力量”;当时的另一篇文章中,还称“革命的国民党为领袖”。二,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或者说,没有明确提出、但已经包含和具备了这种思想。论据是:“主力”和“领导力量”含义相近或相同,当时他入文章中就有通用的例子;称“革命的国民党为领袖”是一种策略;稍后,便明确提出“进步的工人阶级尤其是一切革命阶级的领导”。(为方便计,本文将这两种意见分别称为“否定论”和“肯定论”) 但是,两种意见都存在欠缺。笔者认为:《分析》没有明确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但具备和包含了领导权思想。其所以没有明确提出领导权思想,是因为《分析》是在承认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前提下正面阐述了无产阶级的政治代表共产党领导革命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辛亥革命以来,流行着“光复会并入同盟会”之说。如:龚翼星的《光复军志》(1913年)中说:“同盟会起于日本东京,光复会与合为一。”上海师大政治教育系著的《中国哲学史纲要》(1979年)中说:“‘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在1905年合并成一个统一的组织——‘中国同盟会’。”笔者认为这种说法与历史事实有出入,因而提出疑问,请教于同志们。第一,1905年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  相似文献   

4.
洞庭木落楚天高,眉黛猩红涴战袍。泽畔有人吟不得,秋波渺渺失离骚。鲁迅赠郁达夫的这首《无题》诗,写于一九三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后编入《集外集》时,文字稍有改动。原稿上的“浩荡”、“心红”、“吟亦险”,分别改为现在的“木落”、“猩红”、“吟不得”。一九三二年五月,国民党反动派在日本帝国主义步步入侵面前,在亡国大难迫于眉睫之际,竟然采取“对日交涉不惜忍辱屈服,对共产党势必在剿”的反革命政策,与日本侵略者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彻底破坏了这一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的形势,进一步暴露了他们的卖国嘴脸。蒋介石在暂时稳定了他的反动统治后,同月,即亲任鄂豫皖三省“剿共”总司令,六月,在庐山召开了所谓“剿匪”会议,集中五十万兵力,向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四次反革命军事“围剿”。同时,在其统治区内,于十一月颁布了《宣传品审查标准》,更加残酷地进行反革命文化“围剿”,迫害进步作家,剥夺、钳制人民的言论自由。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同志在《关于农村调查》一文中有这样几句话:“苏东坡用‘八面受敌’法研究历史,用‘八面受敌’法研究宋朝,也是对的。今天我们研究中国社会,也要用个‘四面受敌’法,把它分成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军事的四个部分来研究,得出中国革命的结论。”文以人传,在约定俗成的语言规律中,这所谓“八面受敌”法,便成了一个分门别类地研究问题的方法的概念。现在有的学者甚至作了这样发挥:“这种分类读书法,分类研究法,也即专题读书法,专题研究法,苏东坡把它称之为“八面受敌”法,曾经受到毛主席的注意和称赞。……毛主席的这个称赞,对于我们是一个很深刻的启发,而对于苏东坡则无疑是一个十分难得的荣誉。”(顾其中:《苏东坡》第103页) 考“八面受敌”一语出自苏东坡《又答王庠书》文中。所谓“八面受敌”法,说是毛泽东同志  相似文献   

6.
曹玉文教授近年来致力于“西马”的研究,其主编的《西方人看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出版社,以下简称《西马》)集中反映了曹教授多年来的研究成果。从《西马》一书可以看出,曹教授始终是持一种客观、科学的鉴别态度而将“西马”各流派纳入到研究视野之中的。书中首先从徐崇温的概括出发,对“西马”进行了更深入、细致的界定:“‘西方马克思主义’是继承了‘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股思潮结合马克思主义的一些思想用于研究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思潮。这种思潮开始是在马克思主义内部以反对教条主义和重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为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7.
扩充读者策略的成功运用,是左联期刊在国民党“文化围剿”下能顽强生存下来的一个关键原因,这一策略主要包括与读者沟通和低价格两方面。  相似文献   

8.
1 按历史的阶级的分析可科学地区分出两种性质不同的官僚主义。一种是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国家机关的官僚主义。另一种则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党和国家机关中产生的官僚主义,也就是列宁所说的“现代的‘共产党员的官僚主义’”。十月革命胜利后,由于旧社会的影响和新制度的不健全,苏维埃机关产生了官僚主义,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在那些岁月里,列宁在领导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痛切地感到“最重要的实际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惊人的拖拉作风、疏忽怠慢、官僚主义、笨拙无能等现象”的存在。列宁指出:“我们内部最可恶的敌人就是官僚主义者。”“如果说有什么东西会把我们毁掉的话,那就是这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我们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中也出现了官僚主义现象。毛泽东同志在一九五三年一月五日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党内指示中曾  相似文献   

9.
《社会》1988,(4)
《文化:中国与世界》(第一辑)发表了青年哲学家甘阳的文章:《八十年代文化讨论的几个问题》,其中论述了“传统”这概念。文章说:“以往的通常看法实际上多半把‘传统’与‘过去’等同了起来。……这就是说,‘传统’只不过是‘过去已经存在的东西’——过去的人,过去的事……以至过去的一切”。文章接着说,“这种把‘传统’看成是‘过去’的观  相似文献   

10.
创造社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社团之一。关于前期创造社的文学主张,创造社同文学研究会、鲁迅之间的论争问题,鲁迅、郭沫若以及其他人的研究著述,向来存在不同程度的分歧。因此,讨论这些问题,是有意义的。一    在评价前期创造社的文学主张上,分歧主要集中在判断创造社究竟是不是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这一问题上。对此,鲁迅的回答是肯定的。他说:“创造社前年招股本,去年请律师,今年才揭起‘革命文学’的旗子、复活的批评家成仿吾总算离开守护‘艺术之宫’的职掌,要去‘获得大众”,并且给革命文学家‘保障最后的胜利’了。”①“创造…  相似文献   

11.
二十世纪初叶,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的同时,十分关心东方革命,特别是中国的革命运动。1908年,列宁指出:“在中国,反对中世纪制度的革命运动近几个月来也表现得非常强烈。的确,对这个运动还不能作出明确的估计,因为关于这个运动的消息很少,而关于中国各地造反的消息却很多,但是,‘新精神’和‘欧洲思潮’中国的强有力的发展,特别是在日俄战争以后,是用不着怀疑的,所以中国的旧式的骚动必然会转变为自觉的民主运动。”列宁在消息很少的情况下,已明确指出当时的中国革命运动与世界革命的联系,及其民主性质。辛亥革命爆发后,列宁以满腔热情  相似文献   

12.
矛盾问题是辩证法的核心问题,研究辩证法,当然要首先明确何谓矛盾。长期以来,在我国哲学界存在着把矛盾等同于对立和斗争的看法,诸如:“可以把‘对立’和‘矛盾’在同一意义上使用”,因为“‘互相对立’表现了‘矛盾性’的最本质的关系”;“‘矛盾’只是‘反对’、‘对立’含义的抽象化,并不具备统一、一致的含义”;“矛盾本身有其自己的规定性,矛盾就是一种对立”;等等。我认为,这种看法是值得商榷的,下面谈点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第一次国共合作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4年1月至1927年7月,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这一时期的新民主主义性质已成历史定论,但笔者认为,这一时期是新旧民主主义两种性质的革命同时并存、交互更替的时期.关于这种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点理由:第一次国共合作使旧民主主义革命得以延续1922年,孙中山领导的第二次“护法运动”遭到失败.不久,他毅然改组国民党,转而与共产党合作,揭开了国共两党合作的历史序幕.  相似文献   

14.
真理与知识的相互关系问题不能归结为对知识作认识论评价。这个问题的解决与列宁在论述认识过程的辩证法时提出的“分析怎样从不知到知”的任务有直接关系。在这里最为有趣的是“自在真理”怎样变成“为我真理”的问题。在苏联的哲学著作中对“真理”和“知识”这两个范畴的相互关系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1.“知识和真理是同义词”;2.“‘真理’和‘知识’这两个范畴是不相同的。任何真理都是知识,但并非任何知识都是“真理”。如若不从马克思列宁主义认识论的立场出发对知识形成的辩证过程进行专门的根本分析,如若不对马克思主义以前哲学的有关结论进行比较,就无法判断这两种说法中哪一种是正确的,或者在两种说法以外提出第三种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发表讲话的前两年,在《新民主主义论》这部光辉著作中就明确指出:“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所谓大众文化,“实质上就是提高农民文化。”因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农民,这是小学生的常识。因此农民问题,就成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所谓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指导下的以农民为主体的民族的、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下的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后来,在《论联合政府》一书中,毛泽东又进一步阐述了他的这一思想:…  相似文献   

16.
熟悉现代文学的人都知道,创造社跟鲁迅有过激烈的争论,虽然后来他们为着同一目标的大战斗的需要,“决不日夜记着个人的恩怨”,一同参加了左联,一同向国民党反动派的反革命文化“围剿”作斗争,但是要他们完全消除芥蒂,是很困难的。然而,作为创造社发起者和重要成员之一的郁达夫却是个例外。自从1923年2月17日在北京和鲁迅相识后,便终生热爱和尊敬鲁迅。他对于鲁迅在中国历史上的崇高地位和文化事业上的卓越贡献认识得最早。用郭沫若的话说:“郁达夫之于鲁迅更有点近于崇拜。”鲁迅的《呐喊》出版以后,郁达夫一再向友人推荐,他说:“如问中国自…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指出:“要积极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思路、新办法,逐步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文化条件。”《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也指出:“如何在扩大对外开放、迎接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情况下,吸收外国优秀文化成果,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精华,防止和消除文化垃圾的传播,抵御敌对势力对我‘西化’、‘分化’的图谋,这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认真解决的历史性课题。”为此,我认为,在精神文明建设中,…  相似文献   

18.
一历史上有过两次国共合作。在组织形式上,第一次是党内合作;第二次没有正式的组织形式。适当的组织形式,对于巩固发展合作关系,推动民族民主革命胜利进程是很重要的。中共就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组织形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为此作了长期努力。中国共产党在酝酿第二次国共合作时,就合作的组织形式问题,与国民党进行了多次的谈判,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和诚意。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对华北逼进。企图侵占全中国,损害了南京政府的利益,才使蒋介石改变对中共的政策,由军事“围剿”的方针改为“谈判”的  相似文献   

19.
“‘移步’而不‘换形’”——论京剧改革的梅兰芳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伟 《北京社会科学》2003,(4):131-139,155
梅兰芳在他的艺术生涯中 ,为传统京剧艺术在现代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做了多方面的探索 ,形成了一种可称之为“‘移步’而不‘换形’”的京剧改革模式。本文深入探讨了这一改革模式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王红梅 《学术交流》2005,(2):148-151
吉林洮南方言中的持续体相对来说较丰富,可以通过“动词+持续体‘的’”来表示。持续体范畴有两种表达方式:一种是在动词后加持续标记“的”,一种是动词重叠表持续。有的还是持续标记与重叠手段的叠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