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赵法欣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2-28
"执事官"利奥的《历史》是10世纪拜占廷帝国一部重要的史学作品。通过对书中人物样态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作者利奥一些新的史学思想,由此引发我们对10世纪拜占廷史学的重新审视和评析,以及对拜占廷史学在西方史学史方面贡献的反思和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2.
关于评价历史人物的是是非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瞿林东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
评价历史人物,是研究历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最容易引起争论的一个领域。同一个历史人物,为什么会有种种不同的评价?一是见识上的高下,二是资料上的丰寡,三是判断的当否,四是爱憎标准的不同。“知人论世”是评价历史人物重要的方法论之一,脱离一定的历史条件去“评价”历史人物,不可能得到正确的结论。论定历史人物的功过得失、善恶是非,一是察其言而观其行,二是看其是促进还是阻碍社会发展、历史进步。 相似文献
3.
魏红星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8(3):33-38
《左传》人物生活在传统礼制日趋崩溃、社会秩序极其混乱的春秋时代,礼崩乐坏的社会环境,直接激发了《左传》人物强烈的生存意识、生命意识和忧患意识,这三种意识构成的《左传》人物的主体社会心态,对后世文人士大夫阶层的人生心态和文学创作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李娜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Z2)
多鹤、朱小环是小说《小姨多鹤》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主人公。她们相互陪伴着走过了几十年,她们互相用自己的方式影响甚至同化着对方。本文通过分析两个女人相互影响的关系,探讨这部小说人物塑造上的优缺点,以及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田劲松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6):56-59
司马迁在“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大历史”史观的基础上,肯定了法家人物在历史变革时期不可替代的作用;客观描述了法家人物固有的局限性;深刻剖析和批判了法家人物道德人格的缺陷。并依此对司马迁评价法家人物的矛盾说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6.
元末明初,瑞安高明著《琵琶记》,得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赞许,说:五经四书,布帛菽粟也,家家皆有;《琵琶记》如山珍海错,富贵家不可无。该剧自问世之后就风行海内,甚至达到了几半天下的盛况,明人胡应麟记载说每奏一剧,穷夕彻旦。此剧经过改编,长期流传在各地舞台,至今活跃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中,成为温州一张重要的文化名片。为什么?本文试作解读。 相似文献
7.
《创业史》和《白鹿原》在史诗品格和人物配置的结构框架等方面,有着很多相同之处,但是不同的主题取向和审视角度,使人物关系、人物质的规定、价值意义和对主题的揭示等方面的基本特征截然不同。《创业史》的人物在时代特征的掩盖下,失去了独特的个体性,是特定历史的说明;《白鹿原》的人物始终保有独立的个别性,个人生存状态和心灵历程的总和,组合成独具特色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8.
陈明彬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6(1)
沈从文小说创作的典范性集中体现在他的小说代表作《边城》之中.即他的别有的“贴着人物写.”“用人心人事作曲”的叙事手法和自然化结构方式,它们渊源于中国传统诗文的滋润、也由其达成了《边城》出神入化的境界.拓展了小说创作真正“中国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成王败寇"这一历史人物评价标准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马克思主义史学中以"历史作用"标准出现,最为公认并被普遍采用,其主要内容是历史进步、生产力发展、民族统一、人民利益、社会需要等。它是以历史人物所作所为的客观效果,对历史发展的推动或阻碍作用作为评价的基本尺度或首要准则。这种标准的片面运用,导致了在事功判断与道德判断、人类历史中物质与精神、历史人物现世成功与历史成功等关系问题上的偏失。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必须充分估价道德评判的重要意义,构建多元评价体系,以克服"成王败寇"论的不足。 相似文献
10.
霍现俊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5(3):25-28
《金瓶梅词话》借宋写明 ,重点当然是明。由于众所周知的政治原因和艺术的需要 ,作者除使用80多个明代真实历史人物外 ,还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将明代正德、嘉靖时期约 2 0 0个左右的真实历史人物稍加变化 ,隐含到作品中去 ,以表明作者的创作意图。这样的人物是可以破解出来的。 相似文献
11.
李庄园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9,35(12):7-11
在故事剧表演活动中,成人应转变“演出至上”的观念,重视幼儿的主体性地位,创造条件从生活实际中挖掘幼儿兴趣点形成故事剧表演主题,并引导、支持和鼓励幼儿在生活中、游戏中充分体验故事剧中的情节,以此构建以幼儿为主体的故事剧表演活动。教师在故事剧表演活动四个环节的角色与作用分别是:主题选择,丰富经验与适时介入;情节体验,关注焦点与有效引导;故事排演,以“玩”代“练”,激发童趣;分享评价,重视参与,关注过程。 相似文献
12.
汪文琴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8(4):52-56
元代乃杂剧发展的成熟时期,也是发展的黄金时期。杂剧家们感怀时势,或以人寄言,或借人抒怀,采用一系列艺术手法,塑造出一批鲜明生动、类型多样的人物形象,成为文学史上引人注目的特殊形象。历年来,这些人物形象的研究渐渐受到学者们的青睐,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元杂剧人物形象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阐述,留下许多宝贵的研究成果。文章试从形象类型化、形象成因、形象意义等方面着手,对学术界研究元杂剧中人物形象的硕果作一番梳理。 相似文献
13.
受到政策、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十七年成为中国戏曲电影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女性形象的建构是十七年戏曲电影的叙述主体、话语环境、社会表意机制相互交织和推动的结果,十七年戏曲电影中所构建的女性形象,不可避免地成为了这一时期意识生产的组成部分。其女性形象主要有四类:勇敢追求爱情者;巾帼不让须眉者;不屈抗争者;新中国建设者。展现出女性独立自主与个性意识的觉醒,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与性别平等意识的萌发,女性叛逆性格与反抗精神的凸显。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戏曲文学研究中存在亟待解决的三个问题:应对戏曲生存现状具有清醒而准确把握,起码应看到戏曲还活着,并未死去;应进而健全我国话语的戏曲理论体系,该体系由一根天梁与十余根立柱组成;戏剧比较研究的关键在对抓住本质特点,中外戏剧的根本区别在于动作流程. 相似文献
15.
钟惠尧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3)
<元曲选·音释>是明代戏曲家臧晋叔编辑的<元曲选>中的注音部分,考察其中的清声母入声字,可以发现其归派情况大抵与<中原音韵>相同,但也有些许的例外和略微入声的痕迹,有待进一步的考察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香猪繁殖性能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毕台飞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1(2):67-70
通过对香猪繁殖性能的研完表明成年香猪射精量63.75±18.97ml,精子密度2.60±0.29亿/ml,活率0.838±0.046,而且香猪性成熟早、适应性强. 相似文献
17.
朱洪祥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103-106
康拉德在其作品中为我们构建了许多殖民主义语境下的被东方化了的东方男性人物形象。分析其作品中的殖民话语,发现康拉德的作品中存在复调结构,在康拉德的小说中并不存在着一个至高无上的作者的统一意识,小说不是按照这种统一意识展开情节、人物命运、形象性格的,而是展现有相同价值的不同意识的世界,形成作者与小说中人物的对话语境,两者的语言具有同等价值。 相似文献
18.
常德丝弦植根于湖湘文化沃土之中 ,是中国民族民间曲艺音乐艺术中影响较大的曲种之一。它上承唐代变文 ,在漫长的艺术实践中不断演变发展 ;它以灵活、快捷、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展示时代风采 ,为推动历史进步 ,提升人们的欣赏水平 ,特别是为传承中华优秀艺术传统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9.
甘露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76-80
假借是文字发展史中一个重要的阶段,它处于文字由以形表义到以音表义的过渡阶段。文章以纳西东巴文假借字为例,对其数量、特点及发展趋势作出了具体研究,认为东巴文中假借字与被借字的关系已经逐步稳定下来,出现了固定地借用某字的倾向。东巴文假借字大致沿着两个发展方向,一是成为形声字,二是发展成为表音文字。 相似文献
20.
中国戏剧研究的三种路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平原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0(3):1-27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戏剧研究确实可以、而且必须有多种路向。回顾百年中国戏剧研究史,王国维的文字之美与考证之功,吴梅的声韵之美与体味之深,齐如山、周贻白、董每戡的剧场之美与实践之力,典型地代表着戏剧研究的三种路向。三种路向各有擅场,却又充满着“文学性”和“演剧性”的张力。由于现代学术体制的影响,以曲律、表演、剧场等为对象的演剧性研究渐趋边缘,而以历史考证和文学批评为中心的文学性研究获得了众多知音,使王国维开创的以治经治子治史方法进行的“治曲”,最终居于主流地位。但20世纪的中国戏剧,包括京剧、话剧和地方戏曲,它们广受时代潮流、文化政治以及艺术生产机制的影响,单是“文学性”与“演剧性”的纠葛还不够,还必须添上政治史、思想史及社会史的“现代性”视野,方才使得作为学术领域的“中国戏剧研究”,充满各种变数,孕育无限生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