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女人和猫——析海明威短篇小说《雨中的猫》的象征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雨中的猫》是海明威早期的一篇通过象征手法反映两性冲突的短篇小说。通过分析作家生活经历和小说反映的时代背景可以解读“雨中的猫”所具有的多重象征意义:“猫”象征着孩子,“妻子”对“猫”的渴望表达了女性对母性的期盼,折射了美国20年代“新女性”对传统女性角色的认同;“雨”象征死亡,暗示着人物命运的不幸,既象征着“妻子”流产的婴儿,也预示着夫妇婚姻关系的解体;如果“雨中的猫”寓意婚姻关系解体的内因:夫妻在对待生孩子的矛盾,则饭店老板让侍女送给“妻子”的“大玳瑁猫”寓意婚姻关系解体的外因:第三者的插足。  相似文献   

2.
“看见猫-找猫-想猫-得到猫”是《雨中的猫》看得见的“八分之一”,海明威以凝练的语言、简洁的情节,给读者创造一种意境,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联想去发掘作品隐匿的“八分之七”,即人物的情感和作品深邃的思想。这种含而不露的笔法是作者“冰山原则”创作理论的完美体现,它扩张了语言的内涵,丰富、朦胧了作品的含义,使读者能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解读其中的人物形象、小说的主旨和寓意,达到厚积薄发,意到笔不到的艺术神韵。  相似文献   

3.
试图通过对海明威《雨中的猫》的原文和曹庸先生的译文的对比,从翻译的特殊 视角,运用韦努蒂提出的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来探讨海明威《雨中的猫》的翻译中译者的 角色,指出曹庸先生在翻译海明威《雨中的猫》的过程中选择了异化的策略,从而在形式上 使译者的角色得到了彰显。笔者尝试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对曹庸先生的译文中某些异化译法 予以归化翻译,继而提出归化的译法虽然在形式上是"译者的隐身",但是在翻译的过程和 译文的内容上却使译者的角色得到了彰显。  相似文献   

4.
夏目漱石的处女作《我是猫》是用猫眼来看冷暖世间,对这一叙述视角的独特性学术界已达成共识,但是用猫的眼睛来写人未必是什么了不起的创造。回顾文学传统,动物视角绝不是夏目漱石的首创,古罗马作家阿普列尤斯《金驴记》可谓是小说中动物形象的鼻祖,为我们所熟知的还有卡夫卡的《变形记》、特罗耶波利斯基的《白比姆黑耳朵》、彼得.梅尔的《一只狗的生活意见》等等,那么《我是猫》中猫的叙述视角独特性体现在哪里笔者试图以叙事学的角度从四个方面来具体探析猫在文本结构中的意义。一、小知识分子家的猫《我是猫》中的猫是一只居住于知识分子家的猫。它不是车夫家的小黑,也不是二弦琴师傅家的三毛,当然也不是金田家的巴儿狗。如果猫居住在金田家,也是不妨碍猫对金田这类实业家们进行嬉笑怒骂的,同时也是可以潜入到苦沙弥家窥视的。对社会的批判性不会因猫住在了金田家而消逝,那么选择住在知识分子家又有何独特性呢“我”第一次撞见猫大王小黑时,彼此有如此一段对话,“啥你也是猫真叫俺恶心!那么你住在哪儿”“我就住在那个教师的家里。”我答道。它接口说“俺就料到是这么回事。看你瘦得皮包骨的样子!”“你说说,车夫和教师到底谁了不起啊”“当然是车夫强大喽。瞧你家主人,瘦得皮包骨...  相似文献   

5.
立足于语料库语言学,综合运用语料库软件AntConc3.5.8w的"World List""Concordance""File View""Keyword List"等功能,分析短篇小说《雨中的猫》的叙述视角、语言特色、人物形象、人物关系、情节发展和文本主题,为海明威写作时贯彻的"冰山理论"提供支持.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语料库方法对海明威作品《雨中的猫》进行量化分析和定性研究,为已有的文学阐释提供支持,同时为文学鉴赏开辟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关于《庄子》“甚雨”,历来释义分歧,主要释义有三种:或以为义即“骤雨”、“大雨”、“暴雨”;或以为当作“湛雨”、“淫雨”,义即“久雨”;或以为“雨”与下一句中的“风”应互易,“甚雨”当为“甚风”。联系“甚雨”的具体语境和“甚”的语义情况,《庄子》“甚雨”当释为“骤雨”、“大雨”或“暴雨”。  相似文献   

7.
郑振铎的《猫》是一篇记叙性散文。题目是“猫”,通篇写的也是猫,不仅叙述了三只猫的故事,而且写出了不同的猫的形象。但是,《猫》又决非单纯的描摹之作,也不是茶后饭余的闲情小品,作者是有感而发,借猫抒怀的。《猫》的寓意究竟是什么?目前的看法不尽一致。只要紧紧抓住“我”对猫的不同态度的描写,特别是抓住“我”对第三只猫的情感的变化这个关键进行分析,那么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作品是写猫,但又不仅仅是写猫。或者说,作者不是为写猫而写猫,而是意在通过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语用预设的角度对海明威的作品《雨中猫》进行文本分析。语用预设就其本身而言则具有单向性、主观性和隐蔽性.文本多处显示海明威巧妙运用语用预设的特性,从而令其文本言简意赅且语用预设对“冰山”风格的凝练、简约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君特·格拉斯的小说代表作《猫与鼠》中主人公和叙述者形象的分析可以看到,这部小说在表层的马尔克故事之下潜藏着叙述者“我”的故事,“我”和马尔克都是极权思想统治下的受害者和牺牲品。在这个意义上,《猫与鼠》中的“猫”成为邪恶的军国主义思想的象征。小说通过对人物悲剧命运的描绘,表现了格拉斯作为具有社会良知和责任感的作家通过个人记忆书写来反思历史、直面现实的文学追求。  相似文献   

10.
《诗经》五首篇名试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诗经》共有305首诗。其中299首诗均是截取诗中词、句或略加改动以名篇。但其它六首,即:《小雅·雨无正》、《小雅·巷伯》、《大雅·常武》、《周颂·酌》、《周颂·般》、《周颂·赉》的篇名为另外拟定,颇为特殊。对此,诸家说解各异,迄无定论,故很有必要作一番考证。现就其中的五首谈一点个人的看法,以就正于方家。一、《雨无正》此篇名“雨无正”最难索解。“雨”无所谓“正”与“无正”,而名“雨无正”岂不怪哉!《诗序》:“雨自上下者也。众多如雨,而非所以为政也。”此属强解,实迂曲难通。陈奂云:  相似文献   

11.
主体文体是文体系统中一种"深层结构"的文体形式。它作为作家的个性、人格、心理、感情和才华的整体显现,集中地体现了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以及文体对于个体生命的体验,特别是对精神性的追求和对人的"内宇宙"的开拓。  相似文献   

12.
尽管在已有的相关研究中,沈德潜诗歌思想常常被不言而喻地定位为“格调”说,但从其对自己诗歌思想的描述,对“格”、“调”,以及“格调”等概念的使用,对诗歌“复古”“关乎人伦日用及古今成败兴坏之故……所谓其言有物也”,而非体格声调、兴象风神的强调,以及对明诗的价值判断等方面看,沈德潜与“格调”说实有巨大差异。沈德潜对明诗,对明代的“格调”,所持乃反思态度,而非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周作人的小品文由前期浮躁凌厉之巅向平和冲淡之谷转变,追求一种闲适蕴藉、"自我表现"的趣味之风;但透过其柔和的笔调,却又可以发现其散文貌似平淡实质蕴含"苦"和"涩"之味。由此,构成了其小品散文存在平淡与苦涩矛盾对立纠缠的二元风格。具体言之,"平和冲淡"不是周作人散文的唯一风貌,"凌厉苦涩"也不是周作人散文的仅有格调。周作人的散文风格是既"平和冲淡"又"凌厉苦涩"的,是由辐射性与内敛性这二元相结合的统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对立又纠缠。周作人小品散文纠缠于二元之间的复杂风格,既让我们看到了其散文丰富多彩的一面,也有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其颇受争议的一生。  相似文献   

14.
鲁迅小说在艺术形式上具有某些突破传统小说构成模式和规范的因素,表现出一种偏离公众小说认同感的倾向.文章用"边缘化"一词概括鲁迅这种在小说文体上的创新特质,结合作品分别就其"边缘化"的表现形态和构成机制进行了描述和剖析,并指出清醒的文体意识和永无止境的文体追求是鲁迅在小说艺术形式上创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15.
《会合》集中体现了托马斯.哈代诗歌的艺术特色:把一切事物发展运动的必然规律作为对意志力的诠释;其诗歌的完全境界得益于建筑美学在创作上的移植;美妙多变的音乐韵律,使诗歌语言具有变化流动的美。  相似文献   

16.
周作人所处的时代是没有自由的,但他却把这种不自由的心境转化为自由的形式(小品散文)表达出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还将现实中沉重的东西尽量予以化解,为自己营造一个轻松自由的精神空间,小品文是周作人心灵世界的自然流露,潜在文字间的那份“苦涩”不仅表明了他的一种“苦中作乐”的生活态度,还指陈着他心灵自由的限度。  相似文献   

17.
周作人的文艺批评一直以来都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它是那么“传统”却又如此“现代”,因而分析周作人1927年以前的文艺批评及批评思想,尝试探求它既“传统”又“现代”的缘由就显得尤其必要。周作人的文艺批评可在较为外在的形式、韵味层面和较为内在的思想内容两个层面上考查。他的文艺批评在文体形式、语言韵味及审美情调上更多地汲取了传统的养分,而在批评的内容和思想上由于对“人”的发掘和关注而更多地体现了其现代特征。此时周作人的基本批评心理和态度是指向社会与人的“启蒙”,而且从启蒙的角度看周作人的观点至今都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18.
诗歌与散文的文体之争,是我们这个时代写作中一个最具戏谑色彩的隐喻之一.当一位诗人转向(也许只是间或)散文写作,其不仅是在探索着散文的文体可能性,而且力图保持其作为诗人的身份;也就是,在写作中他既维护诗歌与散文的界限,又试图将诗歌的结构方式(而不仅仅是气息)渗进散文或转化成散文的要素.在一定意义上,其散文和诗歌构成了一种"对位"关系.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70年代,伍启中先生以国画《心潮逐浪高》一举成名,由于他具有坚实的造型基础和对线造型的把握,以及他坚持从生活中寻找、挖掘“真善美”并将之作为创作素材,所描绘的人物具有鲜明的生活性和南国色彩,用笔道劲稳健,洗练精当。在其运用传统线条造型的同时,融合了西画的特长,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力,为整体推进中国人物画创作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0.
《高野圣僧》与《雪国》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泉镜花和川端康成的代表作《高野圣僧》与《雪国》都以“情趣与虚幻美”这种表现手法成功地展示了日本的传统之美。这是浓缩了近代表现形式和效果的“日本式”创作手法。泉镜花是这一艺术形式的开创者,而川端则赋予了其川端式的表现内涵。“典雅、悲凉和幽玄”是二者的表现共性。同时,与“神秘、怪诞”的“镜花式”的表现特性相比,川端的“梦幻天堂”中潜藏的则是“虚无”的基调。二者以此丰富并影响了日本文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