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中国外交,也如中国的政治、经济一样,深受中苏关系恶化的影响.斯大林的逝世和苏共二十大的召开,使中国外交得以摆脱苏联的束缚,完全走上了独立自主的道路;中苏关系恶化以后,两国在外交上分道扬镳,却导致中国外交日趋激进,并于60年代后期发展到极端;而60年代中苏之间对立和对抗的升级又使中国领导人深感形势严峻,不得不调整外交战略和政策,下决心改善中美关系,联美反苏,终于使中国外交峰回路转,迎来了外交上的春天.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对中苏关系恶化原因的研究,大多是在宏观上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苏联的大党、大国主义及国家利益冲突与中苏关系的恶化;意识形态因素对中苏关系的影响;中苏两国领导人毛泽东与斯大林、赫鲁晓夫的个人因素和中苏关系的破裂;"冷战思维"对中苏关系的影响等等.其中,许多文章并不是单独从一个方面去探讨中苏关系恶化的原因,而是从几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研究.随着对中苏关系研究的不断深入,有的学者利用最新解秘的档案,开始研究个案与中苏同盟破裂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在60年代,中苏关系最低落的时期,两国边界出现严峻的武装冲突的同时,也有许多重要的利益相互重叠;两国不仅避免了战争的爆发,而且建立了相当频繁的接触;两国关系的改善,是由于两国谈判达成的谅解,对缓和中苏关系注入有限的、可贵的成分。  相似文献   

4.
2 0世纪 5 0年代至 6 0年代中苏关系的演变 ,不仅影响中国的政治 ,也对当时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苏联模式弊病的暴露促使中国领导人开始探索自己的建设道路 ,但不久探索便偏离了正确的方向 ,导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败 ;苏联单方面中止对中国的经济援助 ,促进了中国的自力更生 ,但对自力更生的片面理解 ,却又助长了“闭关自守”的倾向 ;由中苏关系恶化引发的“反修防修”斗争则使 6 0年代的中国经济政策急剧“左”倾 ,使中国经济再次陷于停滞状态。  相似文献   

5.
20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费正清认为当时新中国所实行的"一边倒"外交战略不会持久,最终注定要被调整。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以后,费氏加强了对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战略并没有持久原因的研究,认为:(1)受到中国传统外交心态和外交战略的影响;(2)中美关系正常化有利于世界和平和中美两国利益;(3)意识形态主导下的中苏关系"貌合神离";(4)共产主义和极权主义相结合的苏联与新中国在文化上差异甚大。费氏的有关认识和研究既是他一直主张美国外交战略要贯彻"美国国家利益"和"现实主义"两大原则的体现,也是他长期研究中国历史及亲身体验中苏两国不同文化氛围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6.
发生在 2 0世纪 60年代初期的中苏论战最终导致了中苏关系由友好合作走向全面的对峙与对抗。论战不仅对中苏两党两国各自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直接和深远的影响 ,而且最终导致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分裂 ,并成为影响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度尽劫波兄弟在” 中越两国山水相连,两国关系历经变迁,复杂曲折. 20世纪60和70年代,在越南争取民族独立和抗击法国、美国殖民统治和军事占领的斗争中,中国向越南提供了巨大的军事和经济援助.那时的中越两党和两国关系被喻为“同志加兄弟”.受中苏关系恶化的影响,中越关系也由高峰跌人谷底.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两国更是兵戎相见,双方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相似文献   

8.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领导人对国际政治和形势的认识及分析有了重大的转变,邓小平在其中起到了主导作用,并对此后的中苏关系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邓小平对中苏关系有许多直接的分析和论述,为中苏关系的正常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长波电台及联合舰队事件是20世纪50年代影响中苏关系的标志性事件.但若笼统地认为这一事件之所以导致中苏交恶,是因为苏联的这一提议损害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则显武断.本文认为自1957年以来中苏两国在内外政策上的巨大歧异,是造成这一事件及其恶果的根本原因,而这种歧异又通过赫鲁晓夫在执行对华政策时的不谨慎和毛泽东对此类问题的高度敏感之间形成的巨大反差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0.
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 ,新世纪之初美日两国领导人都调整对外战略 ,使日美同盟在 2 0世纪 90年代重构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加强 ,这对日本战后防卫战略产生了重大影响 ,加快了日本取消不能行使集体自卫权限制、完善战时法制、重新确立防卫模式等重大军事战略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1950—60年代中苏关系演变研究的现状、问题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 50 6 0年代的中苏关系包含了大国关系、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不同文明国家间的关系、新兴民族国家与传统欧洲大国的关系等广泛的研究内容 ,以及在国际关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国家利益、意识形态、领导人等诸多因素 ,因此一直被世界各国学者视为国际关系研究中的一个有重要研究价值的案例。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中苏关系研究的主要进展和问题进行梳理 ,以期对今后的研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2.
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关系一直被国际社会所重视.随着中国和美国近几年的经济快速发展,两国领导人的演讲便经常成为学者们学习和热译的焦点.两国领导人的演讲不仅是一种传输信息的工具,它同时也是向整个世界展现这个国家的意识形态.在阅读两国领导人演讲文本的同时吸引我们的是如何在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背景下对他国文化的认同,即在跨文化语境下如何理解中美领导人演讲文本中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3.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美苏力量对比关系发生变化,开始进入“苏攻美守”时期.中苏关系恶化和美苏力量对比关系改变,促使中美两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国际局势随之进入了缓和时期.在国际局势缓和的背景下,朝鲜半岛南北关系出现了松动,中国和美国也相应地调整了各自的朝鲜半岛政策.美韩关系出现波动,美朝两国开始接触.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开始与韩国接触并最终建立了外交关系.中韩建交对中朝关系带来了冲击.逐本溯源,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两国对朝鲜半岛政策进行调整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14.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 ,美苏争霸态势是苏攻美守 ,美国的战略重点在欧洲 ,在亚洲采取收缩政策 ,在对华关系上采取寻求打破僵局的出路和办法。中苏关系恶化到接近战争的边缘 ,从维护国际和平和国家安全利益考虑 ,中国领导人依据变化了的客观形势 ,相继调整了外交战略 ,由反帝反修转为联美遏苏 ,中美双方立场的日益接近 ,使中美大使级会谈得以恢复 ,由此结束了长达二十年的敌对状态  相似文献   

15.
中苏关系在五十年代经历了从同盟到不断恶化,最后形成势不两立的状态,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就从各个原因方面入手,运用层次分析法,讲述中苏关系恶化中,个人、国家以及国际社会等方面的因素所起的不同作用,从而使我们对中苏关系的变化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楔子战略”是冷战时期美国企图阻止中苏结盟、分化中苏同盟、削弱苏联阵营力量的战略工具。美国通过对中苏关系及其变化的认知与研判,适时调整其“楔子战略”予以应对:从最初“一拉一压”的结盟预阻策略,到“共同打压”的强压促变策略,最后转变为“一压一和”的分而治之策略。美国的“楔子战略”对冷战时期的中苏关系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它既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两国凝聚力从而促成了中苏结盟,也挑起了两国分歧争论并最终加速了中苏同盟分裂。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提出了"一条线、一大片"和"三个世界"的对外战略,改变了中国两面受敌的被动局面,开启了反对以苏联为主的霸权主义的外交新局面。在中国对外战略调整的过程中,珍宝岛和钓鱼岛之岛屿因素起到了一定的历史作用。1969年发生的珍宝岛事件,使中苏关系降到了历史上的最低点,北部边疆的安全问题突出地摆在中国第一代领导人面前;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过程中对钓鱼岛问题的初步"搁置",以未提及的方式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推动了中日关系的发展。在岛屿问题上的"一动"和"一静",是促进20世纪70年代中国对外战略调整的两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形势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在纷繁复杂的"冷战"历史中,就中苏关系而言,美国无疑是起作用和影响最大的外部因素。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苏关系由友好同盟逐渐走向分裂恶化,而美国在这一时期出台并实施了以分裂中苏关系为目的的"楔子战略"。  相似文献   

19.
中苏论战与中国政治--论中苏关系恶化对中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 0世纪 5 0年代末至 6 0年代中苏关系的恶化对中国的影响巨大而深远。本文通过分析中苏关系恶化和中苏论战的过程对毛泽东“反修防修”理论和实践的影响 ,阐述它是导致中国政治“左倾”和“文化大革命”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评判抗战期间中苏关系中是与非的标准只能是国家利益和主权.抗战期间中苏关系曲折发展,以致恶化而发生军事冲突的根本原因,是中苏两国的利益冲突,其中更为主要的是苏联对华政策中的严重民族利己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