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赵毅衡 《学术月刊》2012,(4):96-100
赵毅衡认为,正是符号使世界有了意义,人时时刻刻在观察到的现象中找出意义,也就是把世界和经验符号化,而对于意识,我们也只能通过符号才能了解。唐小林认为,建立主体符号学是当务之急,它的建构有"符号的主体学"和"主体的符号学"两个维度,分别考察人在符号表意中的作用并运用符号学原理阐释作为符号动物的人,这是完成符号学奠基性事业的关键性环节。乔琦指出,晦涩问题纠缠于百年新诗发展过程,从符号学角度考察,读者能力、社会语境元语言与文本自携元语言的冲突,形成了常见而较低层次的晦涩;同一层次元语言冲突形成的阐释漩涡带来的意义晦涩,才是更高层次也是真正诗学意义上的晦涩。  相似文献   

2.
乔琦 《学术月刊》2012,(4):103-107
赵毅衡认为,正是符号使世界有了意义,人时时刻刻在观察到的现象中找出意义,也就是把世界和经验符号化,而对于意识,我们也只能通过符号才能了解。唐小林认为,建立主体符号学是当务之急,它的建构有"符号的主体学"和"主体的符号学"两个维度,分别考察人在符号表意中的作用并运用符号学原理阐释作为符号动物的人,这是完成符号学奠基性事业的关键性环节。乔琦指出,晦涩问题纠缠于百年新诗发展过程,从符号学角度考察,读者能力、社会语境元语言与文本自携元语言的冲突,形成了常见而较低层次的晦涩;同一层次元语言冲突形成的阐释漩涡带来的意义晦涩,才是更高层次也是真正诗学意义上的晦涩。  相似文献   

3.
唐小林 《学术月刊》2012,(4):100-103
赵毅衡认为,正是符号使世界有了意义,人时时刻刻在观察到的现象中找出意义,也就是把世界和经验符号化,而对于意识,我们也只能通过符号才能了解。唐小林认为,建立主体符号学是当务之急,它的建构有"符号的主体学"和"主体的符号学"两个维度,分别考察人在符号表意中的作用并运用符号学原理阐释作为符号动物的人,这是完成符号学奠基性事业的关键性环节。乔琦指出,晦涩问题纠缠于百年新诗发展过程,从符号学角度考察,读者能力、社会语境元语言与文本自携元语言的冲突,形成了常见而较低层次的晦涩;同一层次元语言冲突形成的阐释漩涡带来的意义晦涩,才是更高层次也是真正诗学意义上的晦涩。  相似文献   

4.
《江西社会科学》2017,(8):97-103
在马克思看来,商品即符号,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是从商品符号的分析入手。符号学即意义学,我们所处的意义世界就是由符号构成,文化则是意义活动的集合。符号学以形式论切入社会问题的研究与批判,马克思主义本身则内含了符号学批判的维度,两者的接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符号学。西方文化产业理论延续马克思相关论述而来,并在推进的过程中形成不同路径,其中都包含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内核以及符号学的思维,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符号学视域下审视这些思想,我们将能够更好地看到文化产业理论的发展脉络和未来朝向。  相似文献   

5.
创立于西方的符号学理论,在本世纪不到一百年的发展史中呈现出了兴旺的景象。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观察、分析和解释问题的理论视角,其研究触角已伸及到社会文化领域的种种符号现象,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仅美国印第安那大学出版的符号学系列丛书就多达120本,几乎囊括了世界各国的符号学研究成果。与之相比,中国对于符号学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丁尔苏博士经六年潜心研究并于最近出版的《超越本体》是一本从哲学的高度和社会文化领域的广度对符号意义进行探究的学术力作,对填补我国符号意义理论研究的空白和同国际符号学研究先进水平接轨,做了具有开拓性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6.
哲学就是哲学——“价值哲学”的哲学观批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如何理解"价值哲学"?在怎样的思想意境中把握哲学的"价值问题"?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就哲学的理论特质而言,哲学就是哲学。因此,"价值哲学"在其实质上并不是独立的哲学分支或学派。反思与批判"价值哲学"研究之困蔽,其目的不在于重建价值哲学,而在于真正把价值问题作为哲学研究的主题,实现哲学之为哲学的意义。然而,只是按照西方"价值哲学"的理论范式,以及现当代西方哲学理论分化的路径,仍会致使哲学的"价值"概念抽象化,从而失落哲学与人本身。西方哲学在与本体论、认识论相对的意义上强调伦理价值,这是西方价值论之先天性缺陷;而在中国哲学中,哲学就是一种价值性的思想。因此,通往哲学的价值主题,并非仅有西方哲学一条理论路径。"价值"作为哲学概念,主旨并不在于实际的需要及其满足,而在于我们评价人的关系与人的世界时,应该肯定人的地位、价值和尊严,追求与实现人之本性的生成和完善。  相似文献   

7.
<正> 语言的逻辑解析是现代形式逻辑的一个最基本的手段,也是逻辑哲学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现代形式逻辑的体系,实际上是一个逻辑的符号体系,它包括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在形式逻辑符号体系中,存在一种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问题,它涉及的是符号学中的句法学(Syntax);二是在形式逻辑符号体系中,存在一符号与符号所指涉的事物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涉及的又是符号学中的语义学(Semantics);三是在形式逻辑符号体系中,还存在一种符号与符号使用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它关涉的就是符号学中的语用学(Pragmatics).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构成了符号学(Semiotis,又译记号学或指号学)的基本体系.所以,现  相似文献   

8.
西方后现代转向与中国哲学的当代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后现代转向之后,西方哲学对人之生命意义的安顿问题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后现代转向有助于从人之生命本质的层面更为清楚地认识中国哲学之传统主题的重要意义,但它并不表明西方哲学将要向中国哲学"复归"。面向未来,注重人之生命意义安顿的中国哲学将在以下两个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一、作为人类基本的终极关怀价值系统之一,将为世人提供有益的理论借鉴;二、其和而不同、兼容并包的智慧精神可以为推进不同文化共同体之间在终极关怀层面的对话与融合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9.
基于移动传播的移动性、社交性、互动性,传统文化传播产生了新的表意方式、意义生产与价值流转的符号规律,呈现了独特的媒介逻辑自洽、话语重组方式以及日常融入的符号学机制。作为符号学体系的传统文化传播具有多模态特征,繁复的符号能够在纵横双轴中实现逻辑自洽。传统文化在用户赋权、关系联结的移动媒体中有着区别于传统媒体的传播范式。其中,伴随性文本的大量出现使其出现意义弥散、话语狂欢、无限延伸的符号范式;因"移动"而产生流动的场景与文化沉浸。可以说,从符号表征到符号繁殖、场景沉浸,移动传播时代的传统文化继承迎来新的符号范式。  相似文献   

10.
张蓬 《文史哲》2004,1(6):125-130
在西方哲学史上,康德哲学的二难问题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当代哲学必须面对的哲学问题;当代哲学的主题是如何走进"存在"本身或"是"本身。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是在"无之无化"和"沉默"中走进"存在"本身或"是"本身的。马克思的哲学在时间上是历史的,在意义上却是当代的,他关注着人类存在的意义;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就在于面对康德的问题,在"实践论转向"中,让我们从哲学的"言说"走进现实的"感性生活",在"社会批判"中创造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世界。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意义就是"改变世界"。  相似文献   

11.
徐长福 《河北学刊》2007,27(4):24-32
针对先前哲学在直观问题上的种种弊端,本文将人的意识世界另行划分为自然直观和符号指谓。自然直观是通过感官对对象的直接"意识到",与符号无涉。这是一种自然的意识形式,其机能是自然赋予的,它保证了人同周遭世界即时感应的互动性协调。符号指谓是通过人所发明的符号之间的连接去指谓对象所实现的间接"意识到",它是人工的意识形式,是人创造属人生活之所需。符号指谓包括概念思维,哲学是概念思维的最抽象形式。通过异质性理论的哲学分析可以发现,自然直观包含了大量异质性。异质性就是种类间的不可通约性。自然直观的神奇之处在于,它能将哲学所分析到的异质性因素整合得天衣无缝。相比之下,包括哲学在内的概念解释则必须接受逻辑约束,只能操作同质性。因此,自然直观既无须哲学为自己奠基,也不可能充当任何特定哲学理论的基础;哲学的本分在于解决符号世界,特别是概念领域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张盾 《河北学刊》2014,(2):17-21
对于"存在"的哲学蕴含与现实意义,赵汀阳认为,存在的本意是永在,为了达到永在就需要善在,因为只有善在才能有效保证存在。存在与创造是一致的,一种能够反思存在本源性的存在论必定同时是一种创世论。人的存在意义并非一个无意义的问题,人至少必须解释人想做什么。人的自然存在本身未必有目的,但人却在创世中创造了目的,因此使自身存在具有了意义。张盾在同赵汀阳的论辩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人必须存在,这是他的天命,存在以自身为目的,所以它只能是平凡的,而不可能具有神奇性。但存在的本意是平凡,并不是平庸,平凡恰恰代表着一个存在者按自然法度自己去存在的力度。崔平认为,"存在"是让所有人都倍感亲切和平凡的日常语言,存在不但是实质谓词,而且是最高级、最高贵的谓词。存在概念不必追求高贵,但它本身就是先验高贵的。如果说生活中存在追求高贵的现象,那也只不过是具有先验高贵品性的存在概念的经验实现。张蓬认为,"存在"是西方哲学的范畴,同时也可以表达中国哲学问题。中国哲学思维从"生生"之道进入"存在"问题,并以中道、不二、双运、圆融的方式来思考和把握中国哲学语境中的"存在"问题。如此从"存在"范畴的视域观看中国哲学思维,可以深入探索中国哲学思维的特质。  相似文献   

13.
对于"存在"的哲学蕴含与现实意义,赵汀阳认为,存在的本意是永在,为了达到永在就需要善在,因为只有善在才能有效保证存在。存在与创造是一致的,一种能够反思存在本源性的存在论必定同时是一种创世论。人的存在意义并非一个无意义的问题,人至少必须解释人想做什么。人的自然存在本身未必有目的,但人却在创世中创造了目的,因此使自身存在具有了意义。张盾在同赵汀阳的论辩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人必须存在,这是他的天命,存在以自身为目的,所以它只能是平凡的,而不可能具有神奇性。但存在的本意是平凡,并不是平庸,平凡恰恰代表着一个存在者按自然法度自己去存在的力度。崔平认为,"存在"是让所有人都倍感亲切和平凡的日常语言,存在不但是实质谓词,而且是最高级、最高贵的谓词。存在概念不必追求高贵,但它本身就是先验高贵的。如果说生活中存在追求高贵的现象,那也只不过是具有先验高贵品性的存在概念的经验实现。张蓬认为,"存在"是西方哲学的范畴,同时也可以表达中国哲学问题。中国哲学思维从"生生"之道进入"存在"问题,并以中道、不二、双运、圆融的方式来思考和把握中国哲学语境中的"存在"问题。如此从"存在"范畴的视域观看中国哲学思维,可以深入探索中国哲学思维的特质。  相似文献   

14.
崔平 《河北学刊》2014,(2):21-25
对于"存在"的哲学蕴含与现实意义,赵汀阳认为,存在的本意是永在,为了达到永在就需要善在,因为只有善在才能有效保证存在。存在与创造是一致的,一种能够反思存在本源性的存在论必定同时是一种创世论。人的存在意义并非一个无意义的问题,人至少必须解释人想做什么。人的自然存在本身未必有目的,但人却在创世中创造了目的,因此使自身存在具有了意义。张盾在同赵汀阳的论辩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人必须存在,这是他的天命,存在以自身为目的,所以它只能是平凡的,而不可能具有神奇性。但存在的本意是平凡,并不是平庸,平凡恰恰代表着一个存在者按自然法度自己去存在的力度。崔平认为,"存在"是让所有人都倍感亲切和平凡的日常语言,存在不但是实质谓词,而且是最高级、最高贵的谓词。存在概念不必追求高贵,但它本身就是先验高贵的。如果说生活中存在追求高贵的现象,那也只不过是具有先验高贵品性的存在概念的经验实现。张蓬认为,"存在"是西方哲学的范畴,同时也可以表达中国哲学问题。中国哲学思维从"生生"之道进入"存在"问题,并以中道、不二、双运、圆融的方式来思考和把握中国哲学语境中的"存在"问题。如此从"存在"范畴的视域观看中国哲学思维,可以深入探索中国哲学思维的特质。  相似文献   

15.
张蓬 《河北学刊》2014,(2):25-28
对于"存在"的哲学蕴含与现实意义,赵汀阳认为,存在的本意是永在,为了达到永在就需要善在,因为只有善在才能有效保证存在。存在与创造是一致的,一种能够反思存在本源性的存在论必定同时是一种创世论。人的存在意义并非一个无意义的问题,人至少必须解释人想做什么。人的自然存在本身未必有目的,但人却在创世中创造了目的,因此使自身存在具有了意义。张盾在同赵汀阳的论辩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人必须存在,这是他的天命,存在以自身为目的,所以它只能是平凡的,而不可能具有神奇性。但存在的本意是平凡,并不是平庸,平凡恰恰代表着一个存在者按自然法度自己去存在的力度。崔平认为,"存在"是让所有人都倍感亲切和平凡的日常语言,存在不但是实质谓词,而且是最高级、最高贵的谓词。存在概念不必追求高贵,但它本身就是先验高贵的。如果说生活中存在追求高贵的现象,那也只不过是具有先验高贵品性的存在概念的经验实现。张蓬认为,"存在"是西方哲学的范畴,同时也可以表达中国哲学问题。中国哲学思维从"生生"之道进入"存在"问题,并以中道、不二、双运、圆融的方式来思考和把握中国哲学语境中的"存在"问题。如此从"存在"范畴的视域观看中国哲学思维,可以深入探索中国哲学思维的特质。  相似文献   

16.
电视即符号——西方"电视镜像"符号批判理论探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方社会的媒介文化批评中,符号学和意识形态理论被西方学者运用到了电视媒介和电视文化的评析和批判之中,并在电视批评学中形成了西方特有的电视符号批判理论。符号学本身是对媒介及其文化进行研究和批评的一种方法论,本文以"电视即符号"为题,着重探讨西方学者是如何在符号学视域下对电视文化和电视媒介本身展开意识形态批判的。  相似文献   

17.
注重"理想人格"的设定、探索"成人之道"的人生哲学,是古代儒家的传统之一。陈亮就是其中之一,他基于自己的生命实践与哲学理路,从事功哲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极具事功特色的"成人之道",包括"成人"的人格特征、修养目标及修养途径,为儒家传统"成人之道"思想赋予了新的内涵,在当今社会转型期依然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阳明心学不仅是直指本心的“培根固本”之学,也是面向生活本身的“真切体认”之学。由良知出发,王阳明考察了“志”之于心的意义,将格物的功夫在心上做,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方法,将见闻之知与德性之知贯穿于实践。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阳明心学随着时代发展而彰显思想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者运用阳明心学理解实践的思维方式,探究革命理想与意志力的作用。审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者对阳明心学的体悟与理解,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早期传播中的心学因素,对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传统儒学中,为学进德是人生的志向和追求,而追求须有始有终,有先有后,即遵循一定的次第。程门高足杨时沿袭《大学》之为学次第,高标《中庸》"诚"之大本,融合程颢、程颐之内外路向,以格物为起点,以反身格物即诚身为核心,以力行为落脚点,强调为学进德是知与行合一的过程。在这一次第中,对格物的论说和取向既是杨时思想的特色,也是造成其思想内含矛盾之处,即由承认外物之理的存在和关注外物之理穷格的需要转向内格诚身,从而游移于物与心之间。这种游移体现了他试图糅合二程向内、向外两个思维路向却难以融通的困惑。  相似文献   

20.
黄人杰 《河北学刊》2005,25(2):78-84
中国传统历史与文化最宝贵的资产就是伦理道德的思维与主张。这是一套人本的价值思想,有其形上的道统 根源,形下的正统传承、法统规范与学统分流。它在地球上首先建立起了有系统的人伦思想。其特质之一,即是"五伦" 的亲疏远近与尊卑贵贱的行为规范,为世界上其他国家之所未有者,至今其精义仍具有超然的优越性。其另一特质,即 重视政治上之政道与治道的政治哲学和家庭的组织地位与功能价值,这体现在《大学》中主张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 身之内圣推向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外王的政治哲学思想。此王道思想即是中国传统道德思想之内外与体用发挥的极 致。人伦、五伦、王道等思想都是以道德概念融汇贯通的一种政治伦理哲学,是社会和谐有序的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