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采用probit模型,将影响七大城市手机需求的因素分为个人和地域两大类来进行计量分析,并将结论进行推广,且对相关部门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刘明 《浙江统计》2004,(10):7-9
2004年上半年,浙江省经济增长呈现了良好的势头.这得益于一些明显的有利因素,如政府在重视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更加注意综合考虑政府支出、民间消费支出等方面的改革和政策配套,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效政策基础.  相似文献   

3.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计量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文章在分析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选择主要因素建立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计量模型。通过实证分析,找出决定城镇居民消费的关键因素,并由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文章利用生产函数模型,将能源消费量纳入生产函数,并考虑人力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讨论了资源的人均消费、人力资本存量在经济的长期增长过程中的相互关系以及模型的稳态增长关系。  相似文献   

5.
利用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总队城镇住户调查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的月度数据,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对生命周期假说的推论进行实证检验发现:中国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并不完全符合生命周期假说的预期;其中城镇居民在其生命周期的早期确实有着较高的消费倾向,而在随后一段时间也有较低的边际消费倾向;在退休前阶段城镇居民的消费倾向会较高,而处在退休后生命周期晚期的城镇居民则有着较低的狭义边际消费倾向(不包括医疗和教育支出)和较高的广义边际消费倾向(tg括医疗和教育支出)。  相似文献   

6.
文章基于中国2003-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变截距和变系数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互联网和经济增长对电力消费的影响.结果显示:中国互联网、经济增长和电力消费具有协整关系,就全国而言,互联网普及和经济增长都对电力消费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地区层面上,变系数模型显示,互联网对各地区电力消费影响具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大部分地区互联网发展增加了电力消费,而全国各省的经济发展都显著的增加了地区电力消费.  相似文献   

7.
黄敦平 《统计与决策》2017,(12):140-142
文章对最终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关联性进行定性和定量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正向驱动作用比较明显,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都将驱动经济增长;但前者对经济驱动效果要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8.
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计量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文章依据经济理论分析了消费时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同时对我国不同时段的最终消费率进行了国际对比分析,表明我国的消费率偏低.最后使用协整分析建立了总产出与投资、消费和出口的长期协整方程.得出消费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受教育者本人和家庭用于教育方面的各种支出,既是一种消费活动,也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行为。近年来江苏城镇居民教育消费支出持续快速增长,一方面有效拉动了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也给居民造成了较大的支出压力。从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仍有扩大教育消费的需求和空间,但政府作为教育消费的最大受益者,应该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完善教育理念、引导合理消费、促进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10.
广东物价变动的经济计量分析广东财贸管理干部学院李泽民中山大学许刘俊马冠宁众所周知,广东改革开放十七年来,经济取得了迅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广东的物价水平也象其他国家地区一样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波动地上升。虽然经过省内各级政府...  相似文献   

11.
消费作为社会再生产循环的起点和终点,对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当前有效需求不足直接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情况下,通过建立统计模型对未来几年的消费走势作出预测,无疑对宏观经济调控、微观经济发展都将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文章以西安市为例通过建立灰色模型和线性回归模型对其消费走势进行了预测分析,旨在为探索、启动新一轮消费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城乡居民基本社会心态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了解居民的社会心态对政府的各决策部门非常重要。文章在对内蒙古城乡居民基本状况调查的基础上,运用SPSS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深入分析,以达到对内蒙古城乡居民基本社会心态大致把握之目的,同时为有关部门制订相关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3.
北京市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何光瑶  洪荧  李承惠 《统计研究》1999,16(11):59-64
90年代以来,北京市城镇居民收入有了很大提高,1990年人均生活费收入为1787.08元,1997年为7861.74元,扣除居民消费价格提高的影响,年平均增长速度为9.3%。但是,随着居民收入的普遍提高,居民之间收入差距也在逐渐扩大,这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成为当前的经济热点问题之一。国际上通常用基尼系数来反映收入差距。根据表1和表2中北京市500户城镇居民各类型人口构成和可支配收入构成资料,按万分法计算1996年和1997年基尼系数分别为0.1913和0.1940。通常认为,基尼系数小于0.2…  相似文献   

14.
北京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测度及其分解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北京市的发展过程中,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拉大已成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文章应用国际上流行的城乡收入比、泰尔指数和MLD指数三个指标分别对北京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行了具体测度,都得到了大致相同的结论。同时利用泰尔指数和MLD指数的分解公式,计算出了北京市城乡收入差距在总体差距中的贡献份额,以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对整体居民收入差距变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浙江省城镇居民消费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浙江省经济发展迅速,浙江省城镇居民消费出现一些新的特征。文章以1992~2000年的浙江省城镇居民消费分类数据为依据,分析浙江省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演化,并针对出现的消费特征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中国城镇消费的二次支出系统估计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消费需求分析中常用到线性支出系统 ,但由于线性支出系统假定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不变 ,而实际上不同收入层次的城镇居民对同类消费品的边际消费倾向不可能完全相同 ,所以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文章主要利用二次支出系统来估计分析中国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 ,以克服这种局限性 ,从而深入地探讨了需求与收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瞿晶  姚先国 《统计研究》2011,28(11):50-55
 本文利用国家统计局城镇住户调查数据对2002—2007年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1基尼系数先上升后下降,2002、2004和2007年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342、0.361和0.349。○2房地产和资本市场扩大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的作用日益增强,财产性收入已成为仅次于工资及补贴收入、公共转移支付净收入影响收入不平等的第三大分项收入,2007年的贡献率约为7.3%。○3更高的投资门槛以及持续上涨的房价使得房产投资比金融资产投资更能扩大城镇居民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8.
中国十大城市群城市流强度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运用城市流强度定量分析方法,对中国十大城市群99座城市的外向型功能量、城市流强度和城市流倾向度进行计算,并汇总求出各城市群的上述指标,进而对城市群间城市流强度、各城市群核心城市及各城市群内部城市的城市流强度相关指标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城市群问外向型功能量和城市流强度存在巨大差距,并存在从东南沿海到西部地区逐渐减小的态势,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为三大高城市流强度的辐射中心;东部地区城市群从业人员中为城市区域以外的地区服务的人员比例普遍较低,其中长三角最低仅为11%;核心城市的外向型功能量和城市流强度变化趋势与城市群一致,对城市群影响巨大,北京、深圳和上海三座城市综合实力和外向型服务能力最强,北京服务型产业在全国也有着超强的辐射功能;城市群内城市的城市流强度差巨大,核心城市的总体实力、城市流强度均较高,但元一例外的其GDP’i值大于其K’i,表明进一步提升其综合服务能力十分必要,非核心城市则更应着眼于综合实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吴伟伟 《统计与信息论坛》2007,22(1):100-102,107
在不同的收入水平下,消费者行为特征不一样,因此在不同时期消费函数也应有所区别.文章以1978~2004年甘肃省城镇居民消费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发现大致可将整个时期分为两段:1978~1988年和1989~2004年.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了两个时期的消费函数模型,通过对两个模型的比较分析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吴璟  徐曼迪 《统计研究》2021,38(9):75-88
本文围绕城镇家庭户自然增长、城镇家庭户机械增长和城镇存量住房拆除三项需求来源,设计了基于人口普查等公开统计数据定量测算城镇新增住房需求规模的系统性方法,对2001—2010年和2011—2015年间全国和各省份城镇新增住房需求规模进行测算与分析。在此期间新增住房供需关系经历了从基本均衡向供过于求的变化,同时存量住房拆除引致的被动需求取代城镇家庭户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引致的主动需求,成为新增住房需求的最主要来源。东、中、西部省份在新增需求规模、新增供需比、需求结构等方面表现出明显差异。本文还进一步对2021—2030年的发展趋 势进行了定量预测。由于三项需求来源均趋于下降,2021—2025年和2026—2030年间全国年均城镇新增住房需求规模预计将较2011—2015年间分别下降33%和53%。本文设计的城镇新增住房需求规模测算方法和预测思路能够为各级政府“十四五”住房发展规划编制、房地产企业战略制定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