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彝族     
彝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历史悠久、富有光荣革命传统、喜歌善舞的民族,也是我国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全国约有三百二十多万人,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各省(区):云南省有一百九十多万,四川省有一百多万,贵州省有三十三万,广西僮族自治区有四千多人。四川西南部大小凉山地区,是彝族最大的聚居区,有七十多万人。云南的楚雄、哀牢山和红河地区,以及贵州威宁专区,四川西昌专区,也是彝族居住比较集中的地方。此外,大都分散与兄弟民族杂居。彝族分布地区位于云贵高原西部和青藏  相似文献   

2.
彝族的餐饮文化及礼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永红  杜莉  张菁 《中国民族》2010,(11):52-55
地处川西南部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境内有180多万彝族人口,散居在面积约6.4万平方公里的大小凉山,是彝族文化形态保存最为完整的地区之一。这里物产丰饶,植被茂盛,山川雄奇,美不胜收,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都十分优越,自古便是民族迁徙走廊的要冲,也是"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千百年来,凉山彝族文化已经形成了一道独具地域文化特征的彝族文化风景线,倍受国内外瞩目,其中凉山彝族的漆器工艺更是独树一帜、别具魅力。  相似文献   

3.
《伍湛民族学术论集》(四川民族出版社1999年10月出版)是一本作者自选集,收文22篇,25万字。其论述涉及民族理论学、民族学、民族法学、方志学等。作者多年从事民族工作,熟悉民族地区的社会情况,尤其对凉山彝族,酉阳、秀山土家族地区的许多问题,有深切的感受。如研究凉山彝族的两篇文章《当前四)11彝族地区家支问题态势述略》和《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家支制度初探》,谈论了他对彝族家支问题的看法,指出了彝族家支问题的危害性。这是需要理论勇气的。我们知道,凉山彝族走向现代化面临的现实社会问题中,家支问题是令人头痛、较难妥善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彝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兄弟民族之一,散居在云南、贵州、四川三省。大小凉山是彝族最大的聚居区,人口约六十九万,占该地区人口总数的百分之七十二。民主改革前,凉山彝族社会中等级森严。从上到下,各地一般分黑彝(或土司、土目)、曲诺(或曲火、吉火)、阿加(或吗约、萌柱)、呷西四个等级。阿加属于第  相似文献   

5.
在彝族地区推行社区矫正,离不开传统法文化等本土社会资源的影响。彝族传统法文化包含彝族习惯法、家支血缘制度和毕摩文化等内容,社区矫正理念与彝族传统道德价值观和家支群体意识存在一定的交融性。如果能充分挖掘传统法文化中的合理内核,将有助于提高矫正效果,为彝族地区的犯罪矫正提供多元化路径。  相似文献   

6.
李雪章 《民族论坛》2012,(6):107-109
昭通在彝族及彝族文化发展、形成的过程中,起到过重要的历史作用,也是彝族及彝族文化发展、形成的核心地区。作为彝族文化的发祥地,昭通的彝族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特征和浓郁的民族特色,又与其他地方彝族的文化有一定联系与共同点。  相似文献   

7.
《民族学刊》2015,6(1):2
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民族博物馆之一;现有经堂馆、藏族馆、彝族馆、羌族馆、白族馆、纳西馆等六个展馆,已收藏国内30余个民族的文物12000余件。本期推荐的彝族馆有历史馆、文化馆和生活馆三个展厅。历史展厅主要介绍了彝族近现代杰出人物、南诏十三王、十月太阳历、先祖阿普杜牧和六祖分支。文化展厅主要介绍了  相似文献   

8.
越南的彝族及其历史文化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彝族是我国西南地区跨境而居的古老民族之一。在我国 ,彝族共有 6 57万多人 ( 1 990年 ) ,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在越南、泰国、缅甸、老挝等国家均有彝族分布。中国和越南山水相连 ,壮、汉、傣、彝、苗、瑶、哈尼、拉祜等民族跨境而居 ,往来不断。根据越南已经发表的调查资料 ,越南 54个民族中属于藏缅语族的有 7个民族 ,分别是 :贡族 ( 1 2 6 1人 ,分布在越南莱州省孟牒和奠边县 )、哈尼族 ( 1 2 4 89人 ,主要分布在越南莱州省孟牒、封土县和老街省巴沙县 )、拉祜族 ( 531 9人 ,主要分布在越南莱州省孟牒县北…  相似文献   

9.
川西藏区的语言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川西藏区语言的复杂情况及其形成原因四川省西部共有藏族90余万人,集中分布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308,000余人),甘孜藏族自治州(554,633人),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30,118人)。凉山彝族自治州其他县和雅安专区宝兴、石棉、汉源等县以及绵阳专区平武、南坪等县也有少量分布。这一地区藏族使用的语言种类繁多,分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10.
彝族传统环境法律文化目前存在"科学的生态法律理念被抛弃、良好的环境风俗习惯被破坏、合理的宗教信仰遭受打击、彝族传统环境法律文化研究不系统、彝族地区环境执法不严格、法治教育不足"等困境。要从统筹规划彝区发展、弘扬彝族传统法律文化、完善彝区环境立法、严格彝区环境执法、加强彝区环境法律教育等方面,推动彝族传统环境法律文化现代化,强化彝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1.
云南大理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有汉族70多万,白族50多万,彝族20多万,此外还有回族、傈僳族、苗族、纳西族、傣族、藏族等民族。这几个民族分布在六个县市(大理市、祥云县、巍山彝族自治县、永平县、剑川县、合庆县)。长时期以来,由于历史上的反动统治,各民族生产不能发展,过着悲惨的生活。尤其是高寒山区,有的住岩洞,吃青苔,一辈子见不到一颗大米。文化受到摧残,民族戏被侮辱,土戏禁止上演。解放后,党领导各族人民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都起了根本的变化,民族关系也起了根本的变化。从过去互相隔阂歧视的关系,变为互助友爱平等的兄弟关系。特别是大跃进以来,工农业生产飞跃发展,人民生活得到很大的改善。广大人民越来越心情舒畅,要求文  相似文献   

12.
竹楼静悄悄     
贵州读者顾文先(苗族)、龙碧珍(苗族)、白卫红(布依族)、云南读者张银忠(景颇族)尹蓉(白族)、四川读者张松(彝族)、阿支诗马(彝族)等,点登傣族摇篮曲《竹楼静悄悄》。  相似文献   

13.
《民族学刊》2016,7(6):封3
2015年12月31日全国可移动文物第一次普查结束,四川省文物局汇总全省百万余件套普查结果,计划出刊宣传,并从本馆上报的五千余件套文物里选中了具有甘孜藏族服饰文化和凉山彝族文化代表性的两件文物。 一、清藏族铜錾纹镀金镶珊瑚女配饰 二、清彝族青布饰金泡衣领  相似文献   

14.
江苏省苏州市是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目前全市有48个少数民族成分,人口6.6万左右,其中户籍人口2.1万,暂住人口4.5万。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5.5%。,人口超过1万的有回族和土家族;人口在1000人以上的民族有:苗族、壮族、满族、朝鲜族、蒙古族、侗族、彝族、布依族、蒙古族、瑶族、水族等。  相似文献   

15.
《民族论坛》2007,(10):63-63
<正>彝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等不同称呼,新中国成立后,按照广大彝族人民的共同意愿,以"彝"作为统一的民族名称。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其分布形式是大分散、小聚居,主要聚居区有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贵州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地区。其中位于云南西部的楚雄彝族自治州和南部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云南境内彝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方殖民主义政策的庇护下,基督教会开始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传教,该地区包括彝族在内的8个少数民族部分群众信奉了基督教。本文根据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材料,分析了近代基督教在禄劝彝族群众中得以传播的原因及在传播过程中对当地彝族群众原有的宗教信仰、生活方式、传统习俗以及价值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正> (一) 码市是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十一个区(镇)之一,辖五乡一镇。全区总面积656平方公里,人口3.2万人,其中瑶族1.5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47%左右。码市地处江华瑶族自治县东部,离县城沱江一百余公里。东与广东省交界,南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接壤,是湘粤桂三省(区)交界之地。改革开放以来成为零陵地区面向两广开放搞活的前沿窗口,是以木材、农林副特产等交换为主要特征的湘粤桂边境贸易重镇。 (一)丰富的自然资源。码市境内现有耕地面积2.44万亩,其中水田2.23万亩,宜林地72.67万亩。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玉米、红薯次之。林业以杉、松为主,竹、果、油茶、茶次之。全区有林木种类700余种,以优质杉木闻名,樟、梓、楠、银杏、铁坚杉、樱桃木  相似文献   

18.
在印度中央邦,辖属于查蒂萨加达的巴斯塔尔是土著人杂居的地区。该邦境内的土著以戈尔人为首,约占全邦总数的80%,其中仅巴斯塔尔就有85万。居住在巴斯塔尔南部的土著马里亚人(Mariya)有9万;居住在巴斯塔尔北部纳拉扬普尔和贡达的土著穆里亚人有30余万;阿布恰马尔的土著阿布恰-马迪亚人有1.5万左右;在巴斯塔尔中部和其他平原地区,除了穆里亚人、马里亚人之外,还有其他的戈尔人。由此看来,整个  相似文献   

19.
不久前,四川攀枝花钢铁公司为洼洛、岩口两个彝族贫困乡办了3件实事。一、募集了22万余元和一大批衣服被褥;二、为两乡各建一所具有一定规模的医院;三、派专人到两多考察,同县政府共议扶贫措施。彝乡人民热诚感谢工人老大哥的帮助。  相似文献   

20.
视窗     
《中国民族》2014,(12):4-7
贵州威宁 课间操跳铃铛舞 彝族文化进校园 11月6日,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板底乡板底小学,学生们正在课间操上跳彝族铃铛舞。2011年以来,该校将当地彝族铃铛舞列入学生"大课间操"中,让全校700余名少数民族学生在跳舞的同时进行体育锻炼,同时也让彝族传统文化得以在教学中更好地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